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古诗教学新探:古诗新写

时间:2024-05-10

◇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载德小学 凌 晶

古诗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直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目前全国统一使用的统编版语文教材,更是大量增加了古诗文的比例,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共有古诗词112篇。

而纵观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小学古诗教学仍停留在朗读指导、理解诗意、背诵古诗这三个方面。

2022年4月21日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习的四个核心素养,分别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古诗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四个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为了让古诗教学更好地发挥语言文字的审美功能,同时又能让传统文化与现当代的生活进行有效对接,以便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笔者于2020年开始,以自己所带的班级为实验班,对古诗教学进行新的探索,并初步形成“古诗新写”系列教学课程。

古诗新写,主要是指在传统的古诗教学的基础上,对古诗的学习做进一步的拓展,具体指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古诗的内容、意象、情感,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体验,并以现代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众所周知,现代诗歌与古诗一脉相承,现代诗歌是在古诗的基础上,因为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语言表达特点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现代诗歌(以下简称诗歌)较其他的文学体裁而言,与古诗自然而然就具有更多的同质性,它更好地继承了古诗除了押韵和整齐以外的所有特质。如,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分行的文字,保留了诗的节奏感;精练的语言、深远的意境、独特而真挚的情感等等,都是对古诗精髓的传承。

笔者结合近两年的教学实验,通过分析、整理、归纳,发现以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为中心,引导学生从“诗内”和“诗外”两个角度开展思考与想象,是进行古诗新写的重要方法。接下来笔者以古诗《村晚》为例,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

一、想象拓展,增加新的意象

《村晚》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诗。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古诗描绘了夕阳西下,牧童骑牛归家的景象。诗的首两句“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是写景,后两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则描写了牧童吹短笛骑牛晚归的画面。整首诗描绘了一幅恬静悠远、充满童趣的乡村傍晚美景图。

在这首诗中,出现了草、池塘、陂、山、落日、寒漪、牧童、牛、短笛等丰富的意象,正是这些意象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恬静悠远的乡村牧童骑年晚归图。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先找出这些事物和景物,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觉得在这幅图画中,还可能有什么事物和景物?由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调动经验,丰富意象。意象丰富了,同学们就可以更好地选择能够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事物或景物,进行图景重构。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在这首诗中,作者写到了哪些事物和景物?请你圈出来。

生:草、池塘、陂、山、落日、寒漪、牧童、牛、短笛。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完整。你觉得,在这幅图画中,可能还有什么事物和景物?

生:池塘里可能有鸭子。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古诗中写“水满陂”,水很满了有可能是春天,因为春天雨多冰融化,水就会满了。那肯定在鸭子在里面。

师:“春江水暖鸭先知”啊,很有想象力,而且十分合理。

生:乡间的小路。

师:说说看!

生:牧童骑牛归去,肯定有小路的,并且路边长满了小草,或开了些野花。

师:真好,真美!迷人的乡间小路。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诗内的意象,联想到诗中没有的意象,进而选择切合自己表达需要、能够更好表达自己理解和体验的意象,完成古诗的改写。如一位同学改写的作品《春景》:

小草和青苔汇聚在池岸/开一场春的会议/水和鸭子/纷纷挤进来/山尖/睡眼蒙眬的太阳/不知道自己的影子/已经被平静的湖水/定格成了照片/落日的余晖洒在小路上/尽头/宽大的牛背上/横坐着一位/吹着不成曲调的笛声的/小牧童

二、想象聚焦,突出重点意象

由于个人经验不同,因此对同一句话、同一首诗中的各种意象会有不同的感知与体悟,从而在脑海中形成意境相似但画面不一的图景。如《村晚》这首诗中,出现的意象达到九种之多,画面十分丰富。那么有哪些或哪个意象让你特别有画面感呢?这个能够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特别有画面感的意象,往往与学生的个人经验有关。这样,引导学生聚焦于这样一个重点的、能激发个人丰富想象的意象进行改写,是古诗改写教学的又一个方法。例如,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这些事物和景物,当时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你想说一说哪个事物或景物?

生:太阳。古诗中说“山衔落日”,我见过那时的太阳,红红的,很特别,像山戴的发夹。

师:你这个想象真有趣,赶紧记下来。

生:草。我老家那里有一个池塘,有一次我就看见池塘周围长满了水草。水草把池塘的水都浸绿了。

师:同学们都能够联系个人独有的经验进行想象,从诗中走向诗外,非常好。

课堂上说“太阳”是“山”的发夹的那位同学,改写的《春天的傍晚》再一次体现了古诗改写中,引导学生融入个人情感和经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冬去春来/池水欢喜/它舞动轻波/迎接池岸边鲜嫩的草芽/傍晚/山把它那金光闪闪的发夹/戴到头上/它拿出镜子/静静地欣赏着镜子里的自己/风来了/镜子便碎了/牧童横坐牛背上/走进这春的画里/牧童拿出笛子/笛声一长一短/打破了这傍晚的寂静

三、紧扣意境,调整意象顺序

无论是写诗歌还是写文章,都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在改写古诗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既可以按照古诗中出现的意象顺序进行想象描写,还可以重新安排意象的顺序进行想象改写,但前提是要紧紧把握好原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如《村晚》所描绘的意境是乡村傍晚的恬静悠远。在改写时,只要抓住“乡村”“傍晚”“恬静悠远”便可以进行更加有创造的改写。这种方法,适合语文基础较好的同学,他们往往有更多自己的想法,更能够体悟诗的意境与情感。如,有一位同学改写的《初春暮色》:

生命,在大地上涌动。/一场春雨/池塘里的水草/轻轻舞动。/鸭子又在蒿草中/嬉戏。/柳树在斜阳中/镀上了金。/一个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那眼光如春水/轻波漾漾。/一支短笛/吹着没有曲调的乐曲……/红红的太阳/像糖果又像画笔/悄悄勾勒了/春的影子。

古诗新写,不能脱离原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但同时又不能仅仅停留于原古诗的意象、意境和情感之中。如果只是停留于原古诗所描写的意象上,改写就难免变成一种简单的古今翻译,改写的内涵便过于狭隘。故此,在改写的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关注“诗内”,也要引导学生关注“诗外”。所谓“诗内”,是指古诗中原本就有的事物和景物(也称意象)、意象所构成的画面以及作者的情感。而“诗外”,则是读者根据古诗中原有的意象、情感,结合自己的经验而联想到的相关的新的意象,和建构的与原古诗画面相符的新的画面,以及与原古诗情感相近或相似的但又属于学生个人的独特情感。

由此可见,古诗新写,实际上是一个让学生从接受知识到重构知识的重要过程。在这个重构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与发展,是古诗教学向前推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