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经典寓言中实现动态作文指导的策略——以《狐狸与葡萄》为例

时间:2024-05-10

◇福建省厦门市湖明小学 郭孝婧

经典寓言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多运用拟人化艺术手法,虽然简短但却富有深意,大部分通过动物行为影射人类行为,带给读者极为深刻的人生启发和处世哲学。经典寓言常常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定势思维,养成了约定俗成的意义和价值取向。那么如何利用经典寓言的资源,打破固化思维,寻求习作的灵性与活力呢?笔者将根据“动态习作教学”理论来探讨这个问题。动态习作教学理论关注动态生成,围绕学生的生活兴趣点来展开习作教学,并关照习作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尊重“依生而变,顺情而导,动态推进”的原则,以此进行习作加工。下面以《狐狸和葡萄》为例来谈谈在经典寓言中实现动态作文的指导策略。

一、营造发散思维的磁场氛围

根据“动态作文教学”理论,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创设多种形式的作文实践活动,围绕学生的生活兴趣点在动态生成中展开习作教学指导,是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情景活动中动心、动情、动笔,提高学生观察、取材、构思、表达的能力。在动态作文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儿童本位的思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发展,致力于寻求最适合儿童的习作方法,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儿童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发掘更多寓言价值,让学生从寓言中得到成长。

比如在《狐狸与葡萄》为素材的习作教学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创造轻松自由的情境氛围,从轻松愉悦的对狐狸形象的讨论入手,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狐狸印象,探讨不同的故事情节中的一群“性格迥异”的狐狸,而不再仅仅是本故事中的一只“自欺欺人”的狐狸。这样的讨论交流,使狐狸形象不再是扁平单一的,而呈现出浑圆丰富、多元化的特点,也就发散了学生的思维。狐狸象征意蕴的丰富多变,反映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为打破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怪圈做了铺垫,从而让学生从不同的认识和思考入手,指导学生写出个性化的属于自己的作文,进而实现学生作文内容的多样化。

教师还可以将寓言的夸张表现力和游戏精神与儿童的内在世界相契合,充分利用图画、视频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激起儿童兴趣,带入到一定的情境中去,进而更快感受寓言故事的奥秘,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物。除了发展语言潜力和思维能力外,儿童还是想象的大师,可以在动态教学中发现语言的留白,让学生能够说心中所想,如狐狸最初看到葡萄时会有什么反应,当怎么尝试都够不到葡萄,甚至听到猴子说葡萄很甜时,又是什么反应。让学生充分想象不同环节狐狸的心理变化,进入角色的内心,进而为后续探究角色行为的内因做铺垫。

二、探索角色行为的内在原因

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认知和情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面对未来的世界和未知的知识都充满着好奇,渴望不断探索,徜徉在学习世界里。针对儿童的可塑性强,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和童真这一天性,我们可以利用寓言思维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对它的夸张和趣味性展开充分的想象,延续故事主人公本身的固有形象,去探索其行为背后的内在原因,鼓励儿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猜想。

在寓言故事《狐狸与葡萄》一文中,原文通过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讽刺了因得不到某些事物而说这种事物不好的人。在动态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延续狐狸这一拥有酸葡萄心理的形象,让学生基于自己的认知特点对事物提出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儿童的视角来体验儿童的心灵。例如在读完《狐狸与葡萄》这个故事后,可以引导孩子就“为什么狐狸会认为葡萄是酸的呢?它之前可能经历过什么?”让学生讨论交流,探究酸葡萄心理背后的成长因素。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可能会猜想狐狸之前是不是经历过很多失败,形成了心理暗示,并且将这种消极的暗示传递给自己做的每一件事,只要是遇到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便用这种方式暗示自己,从而让自己面对挫折时不难过。

老师追问:“它可能经历过哪些挫折?”学生此时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带入个人情感,猜想狐狸的失败的成长经历,比如父母的一味否定,让狐狸失去了进取的心;它可能有一位优秀的哥哥,让狐狸从小生活在哥哥的阴影下,从而产生自己什么都不好的消极心理;它可能之前费尽了千辛万苦摘到了漂亮的野蘑菇,结果发现蘑菇有毒,这次的葡萄那么晶莹剔透,似乎香甜可口,或许也是徒有其表吧……这样,让学生充分想象,用《狐狸与葡萄》前传的方式,将现实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思想与情感相交融,发挥想象,探寻人物行为的内在原因,产生写作内容,促使学生内在创造力的激活和唤醒。

三、重设故事发展的行为脉络

聂闻老师的动态作文教学理论,特别强调实现学生的动态思维,在思维的裂变中寻求思想的源头活水。我们可以利用经典寓言经历时间淘洗后,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固有思维,以此为转换点,提出辩证思考:如果你可以重写这个故事,你眼中的狐狸会与葡萄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进而引导学生转变思路,进行视角切换,创设多元角色形象。

我们在课堂上进行尝试后发现,学生可以创造出完全不同的狐狸吃葡萄的形象,从而传递出十多种不同的心态和结果:有的学生设定狐狸面对问题不逃避,懂得观察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找到一把梯子,回想农夫是如何使用它的,最终顺利解决问题;有的同学认为这只狐狸可以很有合作意识,看到问题就去思考怎么解决,可能会想自己吃不到葡萄,别的狐狸也吃不到,为什么我们不学习猴子捞月的合作精神呢?于是它动员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搭成狐狸梯,这样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

像这样,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想象力和情节设定,不做价值观的判定,将写作的情境性与现实的思想性不等同,让初学者产生写作“有意思”的想法,对写作产生兴趣。毕竟语文课,不是思想政治课,没有必要强求学生做到“有意义”。只有真正地不对思维设限,学生才能让故事本身焕发“新鲜、趣味、好玩”的属性,也才能唤醒学生的习作发现,养成多元视角的思维方式,进而丰富习作内涵,重设故事发展的行为脉络。

综上所述,教师在经典寓言中可以利用动态习作教学的方式,从创设情境、转换情态、缔造情节三个角度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重视课堂生成,尊重学生的心灵体验,不用老师的想法或约定俗成的规则去禁锢学生的思想,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这样他们写出的角度更新颖,情节更丰富,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实现习作能力的提升。

我们的孤独就像天空中飘浮的城市,仿佛是一个秘密,却无从述说。

——《天空之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