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收纳型化用:触发三次启动,强化三种意识

时间:2024-05-10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邵汉华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第七单元安排的习作是选择一处最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介绍给别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对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难度不言而喻。要想写好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介绍类文章,诸多困惑摆在笔者与学生的面前。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材编写者在习作提示中给了一条找到“米”的路径——根据资料习作。笔者结合“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习作教学实践,启动“趣味引擎”“价值评估”“统整程序”,强化“关注”“收纳”“运用”三种意识,探索此类习作教学的方法、策略、路径。

一、启动“趣味引擎”:激发文化自信,唤醒“关注”意识

(一)查什么——明确兴趣关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较为陌生的文化遗产的介绍,需要兴趣的引导,教学中首先安排文化遗产的图片、视频欣赏,让学生在欣赏中找到感兴趣的地方,启动“趣味引擎”。接着交流曾经与相关文化遗产相遇、相知的美好回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确定习作对象,开展项目化的资料查询与大主题阅读活动。当然,在此基础上更要注意精准把握兴趣点、关键处。

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前,抓住历史背景、基本现状、人物联系、相关故事等查阅资料的主要路径和方向。

(二)怎么查——坚持多元路径

确定习作对象,资料查询的方向就已确立。如何找到介绍对象的价值信息,路径是多元的,方式是多层级的。在阅读中提取、利用网络资源,向他人请教……其实对于小学生而言,主题资料的搜集最主要的渠道是网络,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网络搜索查询的路径也是多元的,百度搜索、相关主题网站查询、可靠的网页链接检索……在特定的主题目录下,子目录的再检索也有相应的路径和方法。有用、重要信息的收藏、下载、摘录更是不容忽视。

(三)为什么查——立足情感基础

资料的真正价值就是被运用,被合理充分地利用。为了习作中情感表达的需要,对资料搜集的目的要明确。只有真正懂得作者要表达什么,才能找到资料查询检索的入口。

例如:介绍我国的陶瓷艺术,表达对陶艺大师的崇敬,在崇敬之情的引导下,进一步追问:我国有哪些知名的陶艺大师?他们是如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这些资料就成为重点,为习作构思行文做了有益的铺垫。

又如:雨馨在习作前查阅了万里长城的历史、结构,重点落在了城墙的修复上。“随着岁月的流逝,由于自然剥蚀和人为破坏,万里长城的一些地段早已倾颓倒塌,杂草丛生,有的甚至荡然无存。但在修复后,万里长城的盛景定然会再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段文字是对万里长城的真情流露——呼吁人们保护万里长城,唤醒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关注意识。

二、启动“价值评估”:明晰习作指向,强化“收纳”意识

(一)查到什么内容——全面研读资料

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的资料可谓包罗万象。学生在主题化阅读中,基本把握资料的主要内容,这是习作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发挥资料价值,将个体资源带到合作小组,进行阅读分享,在互补、碰撞、评议中实现资源的开放和主题化学习效能的更大化,更优化。全面、立体掌握资源,急习作表达所需,为情感抒发所用。

(二)厘清哪些主题——分类归纳资料

在主题阅读的背景下,根据习作要求和主观表达的需要,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出不同类别、不同范畴,再根据不同类别、范畴进行资源的筛选,采取标签式批注的方式,让资源有条理、有层次地罗列、呈现,形成提纲挈领的资料汇总图表,为习作构思、谋篇布局提供参考点位与选择路径。

(三)找寻什么路径——拓展兴趣燃点

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习作要求是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处介绍给别人,这是一条基本路径,从兴趣出发,文章本身就具有“吐真言、传真情”的意义。其实,文章的意义属于作者,也属于读者。让作者与读者产生共鸣,研究读者的兴趣点,换位于读者角度,找寻、整理、筛选资料,让文章打动读者更应视为一种追求。

在小组交流时,思妤坚持将钟爱兵马俑的男子的闹剧融入文中,6人小组争论不休,最后引发了全班讨论,虽然各执其词,但过程中的收获已经超越了习作本身。资料的“价值评估”的维度给了学生思维品质、表达能力提升的可能。

三、启动“统整程序”:把握表达重点,强化“运用”意识

(一)用什么——深度阅读资料

分类整理的资料给习作搭建了思维支架,根据作者关注点,结合读者兴趣点进行合理取舍,让资料的效用充分发挥。因为资料的出处不同,其质量良莠不齐,因此,根据习作情感表达的真实需要,要对不同类别的资料进行深度阅读、比较阅读,精心筛选,去粗取精,选择最有价值的资料为文章中心服务。

(二)怎么用——统整阅读资料

相对而言,最有价值的资料是作者的主观判断与需要。最有价值的资料的来源:有的是专业书刊文献,有的是百度知道,有的是专题研讨网页……虽然这些资料经过筛选,均有不可替代的可取之处,但资料的行文风格、情感指向、创作背景可谓大相径庭。拿来主义,生搬硬套显然不行。因此,哪些资料可以提取关键部分,哪些资料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筛选,哪些资料可以合理化用……总之,汲万篇精华,取经典精髓,科学合理统整资料,恰到好处运用资料,做到科学参照、合理参照。

(三)怎么写——融合表达体系

学生习作,有了合理的思路,依据自身的语言表达的习惯,本可以水到渠成。可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有其特殊性——依据资料构思行文。因此,如何利用好资料,如何让搜集整理的资料融进学生的语言表达体系,成为教学的难点、习作的重点。只有在全面搜索查询、多维深度阅读、系统融合表达的基础上,才能达成资料参照意识的提升,真正实现资料的迁移、盘活,充分发挥资料参照、运用的效能。

如:晓宇介绍《故宫》的习作以导游的身份向读者娓娓道来,移步换景,趣味故事与历史资料相结合,并展开合理的联想,表达小作者心中的爱国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辉煌的建筑艺术面前,小作者思考、歌颂工匠精神,文章主题得到了升华。

政清的《陶亦中国》,小作者有条理地介绍了陶瓷的文化价值、陶瓷的制作过程、景德镇陶都、陶瓷的质地特征、陶瓷作品的美感与引发的美好想象、陶瓷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价值等。可谓行文流畅,情感真挚。

依据材料习作,笔者通过触发三次启动,强化三个意识,拉近资料与生活、资料与作者、资料与读者的关系,活用、化用资料,逐步形成搜集资料、研读资料、运用资料的习作机制。从而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信心,让学生能快意习作、真实表达。

真相是一种美丽又可怕的东西,需要格外谨慎地对待。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