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知“微”见著 精准施策

时间:2024-05-10

吴萍 吴君

2020年2月,因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蔓延,教育部号召“停课不停学”,使得“互联网+”教育得到迅猛发展。我省信息技术“微格”课题组,也在其中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与推广,研发基于“互联网+”环境下读写结合的校本课程,以微课等为载体建立“微格”学习资源库。

“微格”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将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进行有效读写落实,一课一练,一课一得。“互联网+”教育虽如雨后春笋,但什么样的“读写结合”微课适用哪些文体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如何在课题中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素养?基于这样的思考,课题组建立中段语文读写谱系后,立足教材以“微”促巨,即借助微课、微信等微资源或微平台,创新课程学习方式,让中段读写结合切实落地。

一、“微”储备,让思绪飞扬

“微”储备,指对学生授课的前置性学习。课题组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在实验班学生微信群提前推送微课素材。

(一)“微”储备,习作资源

课前教师推送的微课:或挖掘出素材,或指导学生习作前进行生活实践,练笔时学生才有话可说。如统编版四年级下册“习作三”写观察日记,教师制作“观察”主题微课:视频中,以时间为序,出示“花盆里的葱”“月亮的形状”“家里小宠物”,通过图片、配音,记录了小葱在花盆里的生长过程,月亮的变化,小宠物有趣的生活习惯。让学生明白循环日记,不但要观察细致,还要比拼耐心和毅力,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眼耳口脑并用。微课的最后有学习任务单:想想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列出表格,详细记录观察对象的细微变化,可以附上图画或者照片。通过这样的课前“微”储备,学生的观察日记就不再是泛泛而谈了,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选取记录的观察对象而有感而发。

(二)“微”链接,相应素材

课前推送的微课,还可以是与练笔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如统编教材四年级《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是“新瓶装老酒”,虽是人教版的传统课文,但选做统编教材后本课的重难点出现变化,除了学会“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整理问题清单之外”,课后有这样的习题——联系生活实际写写现代科学技术如何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由于年龄、阅历限制,学生对当前的科技前沿知识没有准确的了解,写起来就可能会脱离实际,易与想象作文混淆。这时教师就可利用微课,向学生介绍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人工智能、现代互联网餐厅、无人驾驶汽车等,让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清单。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单查阅,课外知识的补充,对当前的科技发展趋势有一定了解,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小练笔写起来就不至于无从下手。

二、“微”指导,助能力提升

微指导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嵌入其他线上教学方式,或者嵌入相关的习作教学微指导。

(一)“微”直播,资源共享

抗击新冠疫情期间,“空中课堂”直播教学大火。疫情期间,课题组实施20分钟的“微直播”尝试。教师可以根据学情申请课程,经过对接、审批同意后,发布教学计划,创建空课课程。借助瑶海区信息中心提供的“无限宝”和“腾讯在线”两个免费空课平台,应用同年级多班教学,让更多的班级尝试同步的空课学习。课前培训,生成账号,安装终端,师生在家中登录账号,通过直播平台授课、提问、抢答、互动。

如学习完冰心的《短诗三首》,请学生对文中语句“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仿照着写写。教师通过“空课”,展示往届学生的诗歌集,除了文本,还用视频、音频再现或者书法来誊抄学生诗歌创作。从情感入手,对诗歌的留白处生发想象,设计的“情感补白”“扩展想象”练笔形式实施有效,促进学生对伟大母爱的理解和感悟。在“空课”中,讲授和示范的优质资源实现同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

(二)“微”资源,情境导入

在课题研究中,以“微资源”为抓手,将学生带入情境,写作灵感就会源源不断。如学生完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后习题时,老师嵌入微课中的是学生熟知的刚刚旧貌换新颜的瑶海区花冲公园,优美的音乐、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入情入境,学生画出参观路线的示意图,又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完成说一说,捋清思路后再仿写就水到渠成了。由此,学生就可通过“微课入情境—教师指导想象—学生仿写”这样的模式进行情境写作。

(三)“微”技巧,助力习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针对单元一体化课文中单元导语指向的习作要素,收集相应的习作“微”技巧,并推荐类型相似的美文赏读等,课上用微课嵌入教学,供学生赏析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中段习作微技巧指导,是细水滋养的过程。一堂课最好只解决一个问题,技巧不宜过多过杂。每次指导,针对中段学生当前的学段特征、学情特点,制定切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习作目标,找到“学困点”,再分解为几个小目标。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习作“游记”,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为:学会多角度观察景物,并产生联想。教师在课堂上用微课嵌入了一个相关“微”技巧,图文并茂地向学生介绍了观察“大招”。“确定多角度观察位置后,多种修辞并用的人格化描写”,并结合相关的美文进行解析。如果五花八门“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必然是什么也抓不住。

三、“微”讲评,拓个性空间

(一)“微”诊断,直指目标

“微”诊断,即教师利用微课,出示中段小学生言语表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共性语病,习作讲评直奔主题,学生通过“微”问诊,找到自己的问题症结,明晰习作修改的方向。

如四年级习作当堂完成“我学会了”片段练笔,学生完成“学会的过程”片段后,教师一反常态,让学生根据三个级别自行对照打分:從“写出了”“写清楚了”到“写生动具体了”,自我审视、自我评价,这个过程至关重要,也是教师发现“学困点”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反馈下,教师利用“微”诊断,出示微课版的修改技巧,教给学生修改方法:学的过程如何一波三折,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挫折,心里怎么想的?再次练习动作、语言等有什么变化……并出示优秀片段,带着学生一点一点找方法,“片段中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最后学生自发锤炼语言,作文质量的提高自不待言。

(二)晒“微”文,激发兴趣

课题组在问卷调查中统计出,部分小学生对习作兴趣不浓的原因:仅为完成作业,没有找到对自己的习作真正感兴趣的读者,很难让他“乐于表达”,因此只有创造“贴近学生实际”的发表平台,且有互动和评价,才能让学生真正热爱动笔,笔下流淌出情感的清泉。为了激发学生创作兴趣,教师鼓励学生晒“微”文——无须限定框架,可以表情、图像、文字并存。自己获得的荣誉、鼓励、掌声抑或失败、批评、委屈,都可以真实地记录下来,这样的“微”文,才能激起共鸣,作为生活在相同学习、生活圈的同龄人也好,有学习生活交集的老师、家长也好,一定不会吝啬自己的点赞。

同时如瑶海小学语文等公益微信公众号,推出既模块清晰又动态直观的微课家校电子读本,既架起家校沟通桥梁,也是学生晒“微”型文的别样空间。

(三)“微”辅导,培优补缺

培优补缺是教师都在努力做的工作,但是因为时间、空间、人力的限制,无法做到实实在在的分层学习、多轮辅导,我们则依据微信中小程序的“每日交作业”,结合精、深、透、小的微课程,短小扼要的读写结合“微”内容、短期的“微”学习的特点,构建了基于“微”时代环境下读写泛在学习新模式。

在“每日交作业”环节,教师发布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学生自主选择,量力而行,支持从微信聊天中上传文件,打卡,作业支持添加答案,批阅。以读写结合为例,在推送小练笔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推送难易不同的两种内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开阔思路、深入研究;学有所困的学生以掌握基本读写技能为目标。学习后学生可以在网上向老师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走进第二天的课堂,老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培优补差就有了依傍。

四、“微”合作,组“微格”研发组

依托合肥市曹刚名师工作室,课题组遴选出十几位有热情、有技术、有思考的老师率先启动起来,组建“微格”微课研发组,建立中段习作谱系,集体备课,研发有效突破重难点的系列微课。

开发中课程资源不是一步到位、始终不变的,需要具有循序渐进、不断改进的精神,动态地管理,以期达到课程资源信息化开发的完善。因此,近期曹刚老师借助单元导语、课后习题、语文园地,在梳理出中段读写结合点的知识图谱后,又在指导教师着手第二阶段的微课开发。研究进程中,课题组教师转变了角色,从实施者到开发者,进入到与学生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中。

省“微格”课题组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立足统编教材“微格”读写教学的实践研究,为中段习作教学输入新的血液,精准施策的“读写结合”点,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易于强化习作技能技巧,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只要课题组坚持不懈,不断探索和创新,定能見微知著,以“微”促巨。

【本文为2019年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基于“互联网+”的中段小学语文微格读写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AH2019064)阶段性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