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陌生化』:让写作知识落地生根

时间:2024-05-10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小学 徐 丽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根柱子”。《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当下,阅读教学“指向写作”已成为一种潮流。因此,一线教师日益关注教材中蕴含的写作知识,以便在阅读教学中自然渗透,期望解决学生写作中的实际问题。而事实上,许多写作知识只是在课堂上点到为止,根本无法转化为学生的言语思维和写作技能。实践证明,写作知识不止于告诉,如果浅尝辄止,学生写作就不可能有新的生长点,只能一味地凭经验写作,今天重复昨天的故事,进步缓慢。

所谓“陌生化”,是针对机械化、习惯化、自动化来讲的。俄国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从某种程度上说,“陌生化”理论是一种感知的回归,思维的创造。它将唤起学生的习作欲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的习作焕发新生,充满个性。(赵爱珍.“陌生化”习作教学成就儿童个性化习作[J].语文教学通讯,2016(1C):63-64)

“陌生化”不是教学目的,是一种教学的手段,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搭建一座通向深度理解的桥梁。(傅登顺.陌生化阅读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6(2):38-40)“陌生化”理论运用到读写结合中,是指教师创设一种超越学生已有经验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发现陌生的写作知识,再次激发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教师要发挥不同文本的“例子”功能,在学生熟悉的地方挖掘出“陌生化”元素或创设出“陌生化”情境,巧妙进行读写训练,让写作知识落地生根,发展学生的写作技能。

一、结构“陌生化”,提高布局能力

文本结构是教学结构的重要导向,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文本解读时如果善于洞见文本结构在表情达意上的侧重、在语言表达上的支撑,就可以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把握和利用。

每个文本都有自身的结构,篇章结构是作者写作思路的整体彰显,段落结构是作者写作风格的脉络体现。发现并准确地把握结构的“陌生化”,阅读教学就能跳出跟着课文内容跑的怪圈,挖掘出“指向写作”的教学内容,真正为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而教。小学语文教材中文本的整体构架方式有总分总,时间、地点转换,事情发展,情感变化等顺序,段式结构安排有总分总、并列、因果、承接等,理出了这些头绪,再进行读写训练就更能得心应手。

《钱学森》一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与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爱国的高尚情怀。文中的倒叙结构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并不多见。这种变式的文章结构正是学生阅读的“陌生化”要素之一,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会成为学生读写的盲点。

教学中,笔者先带领学生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1955年10月1日清晨、1934年、1949年10月1日、这一年的中秋之夜、1955年9月17日”。在出示“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这段之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一段按时间顺序应该放在哪里?放在后面和放在文章开头有什么不一样?经这么一问,学生开始思维的碰撞,顿悟此文叙述顺序不寻常,属于倒叙结构,可起到设置悬念、引起下文的作用。教师趁势总结,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采用倒叙结构,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易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接着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倒叙结构改写雨果的《船长》,把事件的结局放到文章开头,体会不一样的表达效果。后来有些学生在写叙事类作文时也常常用上倒叙结构。

二、细节“陌生化”,提高描摹能力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借此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等。可以说,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细节描写一般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在文章中很常见,看似无关紧要,但都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不能随意删减或取代,因为打动读者的往往就是细节。

某老师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发现作者对人物外貌的细节描写别具匠心。先让学生找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的句子,并做适当批注。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从第一处外貌描写“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扫帚清扫着路面”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学生的感受是精瘦、朴素,生活简朴。从第二处“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又感受到老人怎么样?学生说慈善、瘦削、健康、精神矍铄。

外貌描写是写人叙事类文章中司空见惯的细节,但教师并没有止步于让学生找到,而是再次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处细节能不能对调一下?这一问使之变得陌生,延长了学生感觉的时间。学生一深入思考就发现此中有奥秘,第一次描写是偶遇时,没有引起“我”特别的留意,只粗略地写了对老人整体的印象,着重点在穿着。之后,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我们”一起聊天,这时,“我”仔细打量了他,于是就有了第二次外貌描写,着重点在相貌。两处外貌,在课文中不是同时出现,作者心境不同,看到的也不同,从穿着到相貌,由粗到细,逐层展现出老人的精神风貌,这就是细节描写的艺术。接下来,老师出示了武夷山九曲溪上的撑排人的几张照片,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先写整体的穿着,再写脸部的特点,穿着写得简单些,重点描写脸部细节。如此学用结合,学生的写作技能怎能不提高?

三、技巧“陌生化”,提高表现能力

好的文章往往蕴含着表达的技巧。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悟思想、悟情感,还要悟如何表达更贴切、更具有表现力,这样才能为写作教学做好铺垫。过渡、照应、悬念、衬托、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前后呼应、托物言志等,这些写作技巧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笔者曾经在一段时间的听课中发现,好多教师都在《夹竹桃》《广玉兰》等阅读教学中关注到“衬托”这一写作技巧,但没有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去练笔,只是蜻蜓点水。笔者以为,写作技巧讲千遍不如练一遍,练一遍才能讲得透彻,印象深刻。

《爱之链》是一篇充满温情的小说,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传递爱心的人文情怀。特级教师薛法根在上课时,不仅挖掘出“环境烘托”这一写作技巧,还创设“陌生化”情境,指导学生练笔,让学生真正了解了环境描写具有衬托人物心情、凸显主题的作用,并掌握了环境描写应与文章的主要事件、人物、主题有一定联系。

薛老师先让学生找出第一处环境描写,即文章开头,问哪个词最能概括这个环境给人的感受。学生说“凄凉”。再让学生找出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写这个凄凉的环境,学生说有黄昏、寒风、飞舞的雪花、破旧的汽车,还有几乎看不见汽车和人影的公路。此时薛老师故意增加感觉的难度:为什么不选择早晨、阳光明媚的天气、平坦的公路、奔驰牌汽车呢?学生说那些与乔依凄凉的心情不协调。于是老师点拨,这就叫环境烘托,凄凉的环境才能烘托出凄凉的心境。然后,薛老师引导学生找出第二处环境描写“餐馆里面十分破旧,光线昏暗”,又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说这样的环境衬托出女店主生活困难,没钱装修。接下来薛老师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文章结尾“她关上店门,走进里屋……”,这里省略了环境描写,如果要补写,应该怎么写?有的说写破旧的桌子、褪了色的窗帘,还有一个燃得很旺的火炉。桌子、窗帘破旧说明他们家穷,而火炉旺说明他们家很温暖,充满希望。有的说可以写早晨的阳光,写雪景里孩子们在堆雪人,这样可以写出希望和生机。从学生的即兴练笔中可以看到他们在模仿中迸发出令人惊叹的言语潜能。

薛老师巧妙利用文章结尾处留下的空白,引导学生借鉴上文的技巧,根据结尾处的情感基调,选择合宜的景物进行适当的描写,将写作知识自然转化为写作技能。可见,教学的写作知识只有走上言语表达的道路,才能真正在儿童的精神深处植根,才能生长出茂盛的言语枝叶来。(吴勇.让写作知识充满“亲和力”[J].语文教学通讯,2016(2C):65-68)

四、篇章“陌生化”,提高加工能力

随着学生阅读范围的扩大,新的言语表达形式经常会与学生“陌生化”相遇。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让“陌生化”成为一种阅读期待,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捕捉这些生长点,通过读写结合促进其内化和运用,使学生逐步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夯实写作基础。

曾获得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大赛一等奖的陈宏斌老师在执教《鞋匠的儿子》时,出示了三个不同版本的文章结尾,“陌生化”的相遇不仅让学生出乎意料,也让听课老师们眼前一亮。内容如下:

西师大版(四下):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此时,所有的嘲笑声全部化成赞叹的掌声……

人教版(五上):批评、讪笑、诽谤的石头,有时正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

苏教版(六上):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在他就任美国第16任总统不久,南方的一些州竟发动了分裂国家的战争。林肯坚决反对国家分裂,他曾经在一次演说中强调:“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正是这位出身卑微的美国总统,毫不犹豫地领导人民拿起武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高明的陈老师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揣摩,发现好文章必有好结尾,不同的结尾给予读者不同的想象,无论是余音绕梁的西师大版,或是加以主观评论的人教版,还是补充说明的苏教版,都给林肯这一形象添上了一道闪耀的光环。然后,陈老师提供一篇学生习作,让学生小试牛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加上合适的结尾。因为学以致用,学生乐在其中。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换个角度说,这句话启发我们要关注学生所不知道的,学生已经懂的和自己学得懂的都可以不教,而作者的思维逻辑性、严密性一般是学生所发现不了的,陈老师找准切入点,让学生领悟到同样的题材,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加工方法,不同的结尾产生不同的意味。可见,“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不是单靠理性分析传授写作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言语体验中激发言语辨别的敏感性,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从而养成在写作中乐于推敲和敢于运用的习惯。

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提出阅读教学要为写作服务,阅读教学要考虑如何为学生的写作发展助力,如何通过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等,将文本中隐含的写作秘妙转化为学生能接受的写作理念、写作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姚春杰,何捷.作文课,我们有办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138)熟悉的地方也有陌生的风景。“陌生化”策略无疑能够架起阅读与写作的桥梁,让“写作知识”落地生根,不断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应用能力,从而帮助学生积淀写作知识,掌握写作技能,发展写作思维,打好写作基础。

(二)新蝌蚪文

在以前没有小孩的时候,我写废了稿纸,便扔在字纸篓里。自从小济会拿铅笔,此项废纸乃有出路,统统归她收藏。

我越写不上来,她越闹哄得厉害:逼我说故事,劝我带她上街,要不然就吃一个苹果,“小济一半,爸一半!”我没有办法,只好把刚写上三五句不像话的纸送给她:“看这张大纸,多么白!去,找笔来,你也写字,好不好?”赶上她心顺,她就找来铅笔头儿,搬来小板凳,以椅为桌,开始写字。

她已三岁半,可是一个字不识。我不主张早教孩子们认字。我对于教养小孩,有个偏见——也许是“正”见:六岁以前,不教给她们任何东西;只劳累他们的身体,不劳累脑子。养得脸蛋儿红扑扑的,胳臂腿儿挺有劲,能蹦能闹,便是好孩子。过六岁,该受教育了,但仍不从严督促。他们有聪明,爱读书呢,好;没聪明而不爱读书呢,也好。反正有好身体才能活着,女的去做舞女,男的去拉洋车,大概生活也就不错,不用着急。

这就可以想象到小济写的是什么字了:用铅笔一按,在格中按了个不小的黑点,突然往上或往下一拉,成个小蝌蚪。一个两个,一行两行,一次能写满半张纸。写完半张,她也照着爸的样子说:“该歇歇了!”于是去找弟弟玩耍,忘了说故事与吃苹果等要求。我就安心写作一会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