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太重集团党委工作部
科研一线的追梦者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太重集团高级技术专家王首成
■太重集团党委工作部
惊涛骇浪的时代,他俯下身,甘做太重沉默的“孺子牛”;一穷二白的年代,他挺起胸,成为公司最大的“聚宝盆”。他的人生,如大坝上的工程机械,在上升下降中,为祖国的建设立下汗马功劳;他的人生,如风场里的风电设备,在大风小风中,为祖国的能源注入强大力量。
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太重集团高级技术专家王首成。
2013年7月,太重自主设计研发的6400吨液压复式起重机满负荷吊重徐徐升起,顺利完成全部型式试验,标志着全球最大液压门式提升系统由太重集团开发成功。这台全新的工程起重机可以一次将106节满载的火车厢起吊至40层楼的高度,突破之大、跨越之难,行业内前所未有。型式试验的圆满完成,带来了无数的喜悦和收获,但这份成功的背后,浸透着王首成无数的心血与汗水。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选择了这台产品,就要力求打造精品,在付出中精益求精并追求卓越。作为一名技术老兵,我认为这是我践行太重核心价值观的主战场。”朴实的语言,厚重的分量,体现了这位技术老兵真实的心声。
6400吨液压复式起重机的研发、制作、安装调试过程是从一个“摸着石头过河”方案开始的,行业内从未有过如此大吨位和高难度动作的尝试。面对用户渴望的眼神,面对技术参数的苛刻,多年来在各类新产品开发中积淀了丰富经验的王首成,在综合分析了各类参数和工况之后,毅然选择了接受挑战。他知道,只有勇于创新,才能突破自我;只有突破自我,才能推动祖国重机行业跨越式发展。
2011年7月,接到用户交流方案的要求,王首成便组织年轻队员进行前期方案的拟订。在仅有经销人员表述和图片的情况下,十天内与用户进行方案交流,谈何容易。面对困难,他没有任何慌乱。在对用户的总体需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后,他对国内外的类似设备进行了检索,并对拟定方案的基本截面进行初步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计算。五天加班连点,整理出初步方案及动画演示。当将最终的投标方案交到用户手里的时候,完美的系统解决方案详细的技术参数和漂亮的动画演示,赢得了用户的信服及特邀专家的一致好评,为后续的交流,深化方案及合同签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步方案交流后,用户基于自己对设备使用的需要以及对反应容器吊装、制作、工艺等方面的考虑,提出了不少疑问及新的想法。方案设计深入细化工作迫在眉睫。项目组很快进行了细化分工,由王首成担任负责人,范江波、陈晓敏和米勇分别担任机械、电气和液压主任设计师。分工明确后,就进入了更加紧张的方案细化工作阶段。
这项工程的特点在于,用户和研发团队都是第一次接触液压提升器及揽风绳张紧系统,在与国内多家配套厂家多次接触后,团队初步了解了系统的原理及使用范围。项目组碰头会上经常发生激烈讨论,主要针对这种系统的原理、优缺点及实际施工中会遇到的问题。在系统配套件厂家选定后,用户又提出来将原方案中单一的工况拓展为两大工况:单门架及复式工况,每种又分为4个工况,共计8种工况,并要求对每种工况都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
难度的骤然增加,着实为设计方案的敲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方案如何选定?项目组几天都静悄悄的,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压力。“哪怕只剩一个方法,也要坚持做下去!”面对项目负责人王首成斩钉截铁的决定,所有人都鼓足了干劲,设计、计算、分析、论证,一个个环节、一个个方案逐个比较,终于在规定时间内以完美的技术方案获得了用户的认可,合同顺利签订。
进入施工设计阶段后,主要任务便是整机及大部件的详细计算,接口详细考虑及结合工艺解决加工装配问题。其中对标准节中主弦杆、腹杆、连接销轴等的公差控制,加工精度等关键点,项目组多次组织研讨会,经过不计其数的修改和试制试验,最终实现了标准节现场易装易拆,通用互换。由于施工设计阶段时间最紧,项目组同事均是“白加黑”、“五加二”,夜以继日地工作,保证施工设计按节点顺利完成。
2012年深冬,6400吨液压复式起重机全部运输到现场准备进行第一阶段型式试验。考虑到首次调试整机自升降系统和天气的原因,第一阶段试验对于项目组来说便是一场硬仗。而赢得这场战斗,靠的是团队的团结和协作,靠的是团队细致谨慎的工作作风和勇于挑战的精神。
在这场战斗中,最让人感动的是现场服务以及调试人员的热情和干劲。6400吨液压复式起重机漫长的型式试验过程经历了“三九”和“三伏”,王首成作为指挥在现场摸爬滚打了一个多月,特别在最后关键时刻,三天未合眼,一直坚持在一线指挥。他在试验现场,被晒得漆黑的脸庞让他看起来老了十岁,沙哑的嗓音也一直在现场传荡着。到了型式试验第三阶段又赶上“三伏”天,在现场的每一分钟都是一种煎熬。但为了解决动力系统出现的故障,王首成在上百米的高空一待就是一天。细致谨慎的技术工作,一个一个解决掉的问题,距离成功的大门越来越近。当最后一次起吊试验成功后,现场的所有人员抱在一起,激动的泪水泉涌而出。两年来的压力和付出,让他们更加珍惜这个成功所蕴涵的沉甸甸的意义。
对待时间,王首成是吝啬的,从不放弃分分秒秒;对待工作,王首成又是贪婪的,尽可能争取点点滴滴。人们至今忘不了2003年春季,肆虐的“非典”袭向祖国大地,山西成了重灾区。此刻,首钢350吨铸造起重机正面临着技术谈判和投标,时间刻不容缓。但人们心里都清楚,这个时候出门无异于拿生命当儿戏。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却无暇顾及,三次前往北京。此时的首都正笼罩着一片恐慌,许多饭店闭门谢客,人们一听说是山西来的更不敢接待。那些日子里,王首成只能啃面包、喝白开水。正是因为这次努力,太重又一次以绝对优势一举中标。
使命永在肩,奉献无止境。新的考验,总会不期而至。每接受一项新任务,无论多艰难,王首成从没有说“不”。早在2009年,设计研发太重风电的重担落到了他的肩上。这种设备别说没见过,他甚至连名字也没有听说过。环形起重机究竟是啥模样?核电站对这种新设备有什么要求?环形轨道与核反应堆之间又有哪些联系?一连串的问题,让这位久经沙场的起重机专家一时陷入了茫然。
一场挑战在等待着他,一场硬仗在等待着他!
为适应太重集团公司国际化发展战略,他要求尽可能多地收集包括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外先进设计标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加快新产品开发,为响应山西省委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发展的战略要求,加快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2009年他领导并组建了技术中心风力发电开发研制组。
在工作中,他总是敢抓、敢管,勇于负责,千方百计地将工作干得更好。他的带领下,1.5MW风力发电机整机研发组日以继夜、顽强拼搏,克服了重重困难,攻克了众多技术难题,用国外公司三分之一的费用、二分之一的时间,完成了1.5MW风力发电样机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的全部工作,实践了太重进军风电领域的重要技术确认和支撑,实现了立项之初公司确定的目标。为太重成为国内具备独立风力发电整机设计和制造能力的企业立下汗马功劳。
探索出真知,实践长才干。思路确定后,王首成一天也没有耽搁,带着3名设计室的同志径直来到核电站。实地一考察,他不由地倒吸了一口凉气:这种核电站专用起重设备与以往自己设计的起重机毫无共同之处。它是核反应堆厂房里的专用起重设备,虽说起重量不是很大,但对安全程度要求极严,在运行过程中精确度控制得非常严格,万一其中有一个元件失效——甚至一颗小小的螺钉掉到反应堆中,都极有可能造成核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为尽快掌握第一手资料,王首成穿上防辐射服进入核反应堆厂房里。为了看清设备的各个部位,他沿着狭窄的直梯小心翼翼地往上爬。厂房里很热,温度显示屏上清楚地显示出气温已达45摄氏度,而反应堆前更是酷热难耐。额头上的汗水流进眼睛里,他也顾不上擦一下,一直爬到40米高处,朝下一看,两腿不由得一阵阵颤抖。就在这时,辐射监测仪的红灯不停地闪烁,报警声响起,提醒他马上离开辐射区。听到辐射警报声,王首成心里的确很紧张,真想马上往外跑。可他转念一想:“好不容易来到这里,哪能说走就走?再坚持一下吧!”最后走出厂房脱掉防辐射服时,他身上的汗水如同和衣洗了澡一样。
接下来的日子里,画了多少张图纸,制订了多少个方案,进行了多少次外出考察,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已经记不清。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为秦山核电站生产的两台190+190吨环形起重机以一流的质量送到用户手中。第二年,这两台起重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之后又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首成和设计组的同志们信心倍增,好似鼓足了劲的风帆。除秦山外,广西的防城港、海南的昌江以及田湾核电站、阳江核电站、福清核电站……各种不同类型环形起重机及核电站产品一批批从太重研发成功,先后有60余台套设备已经或正在源源不断地发运到祖国各地的核电站。
从三峡1200吨桥式起重机到480吨铸造起重机,再到核电站环形起重机,每一项重点产品都倾注了王首成和同事们的心血和精力。王首成常说:“只有加快进入新领域、加快开发新产品才能不被淘汰,在技术领域就是要做从前没做过的,创新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要尽心尽力地去做,才会有所收获。”
创新,成就了王首成的今天。正是他30年的心血换来了辉煌的成就——长江、黄河流域水电站的大型起重机全部出自太重,全国冶金企业300吨以上的大型起重机也几乎为太重所垄断。
30多年来,王首成多次被评为太重集团公司“共产党员标兵”。1995年,获太原市特级劳动模范、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6年,获太原市劳动模范称号、荣立山西省劳动竞赛二等功;1997年,获中国机械冶金工会全国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联合颁发的宝钢三期工程“1580”热连轧设备制造先进工作者称号;2002年,获太原市特级劳动模范、山西省技术创新能手称号;2003年,获得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获太原市特级劳动模范、山西省劳动模范称号;200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被山西省国资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他光荣地被选为“奥运火炬手”。
这就是王首成,一个平凡岗位上成长起来的不平凡的设计师,在太重的发展进程中,他就像大海中航行的水手一样,一生都在眺望着远方,时刻准备着,为祖国起重机技术的提升发展发光放热。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