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曹 韧
《论语·子路》中有这样几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大意是这样的:名不正确,那么言辞就不会通顺和达义;言辞不能通顺和达义,就可能导致事情办不成。从逻辑上看,言由名致,语句由语词组成,言的正确性必须依于“名”的正确性。如果语词的意义混淆不清,当然会使语句模糊不清,既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的情况,也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由此可见,孔子的“正名”思想包含了这样的“正名”原则:名要明确、确切;由名所构成的言辞才能顺畅、通达。关于“正名”说,有诸多诠释,关涉名与实、名与行为,还关涉中西方对于正名说与定义说的不同理论等,但这不是这篇小文可承受之重,也不是笔者的学养所能盘点清楚的。我这里只想借用正名这个名,从我可想到的地方,从我可认知的层次对高子阳老师的这个成果谈几点学习感受。
为作文正名,带有变革的味道,也带有伸冤的味道,还带有纠偏纠错的味道。所以这样说,是我越来越感到,作文及作文教学出现的诸多尴尬与困惑,更多的原因是出自对作文内涵的认识偏差上。细细读高老师的这个研究成果,好像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也不能用一个响亮的什么流派之类的称号来名之,但读后给人的感觉是点点点到痛处、庠处,点中命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不能名之的成果原来是作文之大道,是对作文内涵与规律的正名。
让100%的学生喜欢写作,这是高老师的理想,也是这个实验课题的目标。这个100%,除了高老师的妙解之外,我还读出了其中另外的深意。写作的本质是活泼泼的生命在文字中的驻留。写作是生命存在的确证。写作使生命真正意义上变得长生不老。这样的解释在一些人看来也许太空、太虚,但却是写作本质的深刻揭示,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可以作一些通俗的解读,无论是什么学历、什么修养水平的人,有一个起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大家心有郁积、情有悲喜、气有阻塞总要发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这种发泄,实质就是一种写作,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是作品。所以,这个100%,是写作这种行为的生存常态化的本质规律的揭示,这是一种教学理想,更是一种适应。只是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没有好好地认识它、尊重它,以至于我们的好多行为都游离于这个本质之外,而迷失了前行的方向。
“喜欢”是什么?喜欢是一种兴趣、爱好?是由兴趣、爱好引发的一种心理倾向?我觉得这样的解释还不足以解读其真正的本质所在。我们可以作更深一层的思考,喜欢是一种表象,喜欢实质是一种唤醒,唤醒内在的需求,当人从事某种事情,成为内在的需求的时候,就会由这种需求演化为一种动力,欲罢不能,永远向前。我们为什么要写作,为什么喜欢写作,因为写作是我们的生存的方式,是生活的必需。当写作与吃饭、穿衣一样成为一种生存的行为时,就不是这个“喜欢”能解读得了的。
课内写作是什么?课内写作是课堂上组织的教学行为、写作行为,但课内写作更多地是一种示范,是在课堂这块肥沃的示范田上精耕细作,培育可以分蘖的幼苗;是在课堂这个酵池中,培养出可以无限裂变的酵母。当下流行的作前辅导精雕细刻、课堂小社会、素材课堂化,尽管可以博取听课者的掌声,可以愉悦参与者的感官,但离真正的课堂写作还有一段路要走。
倾听,是进入写作态的必由之路,是进入思考境界的春风雨露。
对话,是将我融入他人、融入社会、融入世界的必然之举,是月下柴扉轻轻的叩门声。
感恩,是营造和谐氛围,调剂情感浓度,润泽心灵境界最佳良方。
惊叹,是写作这趟列车启动前拉响的第一声汽笛。
有意思,是写作童年快乐的源泉;有意义,是写作成年厚重的伴侣。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正是因为我们对作文本质认识的不清、不正,导致写作教学乱象丛生,导致写作教学效率低下,导致写作诸事难成。
当我们真正明晰写作的内涵,当写作的各个元素都名至实归,都名正言顺之时,写作也许就不再困惑。也许在今天的写作背景下,我们更需要高老师的这种大胆的正名,勇敢的前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