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并非预料之外

时间:2024-05-10

高岚

这则作文材料和我的期望不謀而合。这并不意味着我按照期望去做了,实际应考过程中,我更多的是迎合普遍的思维,但在我内心深处,更愿意看到这样的作文材料。一是因为它在题材上可能超出许多人的意料,让热衷于押题的人有些失望。它涉及的是一段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但“熟视”可能就会“无睹”;它好像远离时事热点,让很多人事先准备的东西派不上用场。高考作文就应该唤起对人生普遍经历的深刻思考,即使是涉及热点的材料,也应该引导到对常理的认知上。如果总是千篇一律、内容重复的肯定或否定的表态,没有对“理”的分析,要达到提高认识的目的是不可能的。不会说理的人一旦离开押题和宿构,就很难写出有质量的文章。二是因为它无论在形式上还是话题上都没有超出我们应该训练的范畴。说“应该”,是因为未必所有人都关注了这些形式和话题。从文体上看,大多数考生都训练过书信、演讲稿、发言稿、观后感一类的文章,所以对发言稿并不陌生,山西省太原市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就考了这种文体。从命题的形式上看,这种三选一的形式在2015年高考全国Ⅱ卷就考过,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也有类似形式,山西省太原市2018年一模和2020年一模也考过这种形式。从材料涉及的话题上看,这三个人物可能涉及的“宽恕”“谦让”“知人善任”“国家利益为重”等话题也是学生平时接触过的,何况还有《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教材中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事例。

每年高考作文题一公布,总会有些所谓的“权威解读”用年年相同的词句来评价,如“把握时代精神”“看重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课程标准”“既保持稳定又有一定的创新”之类的。想一想,哪一年的作文没有把握时代精神?哪一年的作文没有依托课程标准?这些好似每年都有新发现的言论对我们的教学和应考工作没有什么帮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要长期秉持的,是每一年高考的思想依据,不是什么新发现。语文教学有自己的规律,无论形式怎么变,考查的基本内容是不变的。掌握了基本内容,我们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材料分析】

从写作要求上看,这则材料提供的写作语境是班级读书会,自己的身份是学生,写作对象是本班同学,也许还有老师。现在的实用类写作应该有语境意识、身份意识和对象意识。这些意识的强调是从2015年开始的,也从此开启了重视理性思维的高考作文新阶段。这个阶段还要持续多久,我们拭目以待。材料还要求从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个你感触最深的人物谈感受。看清要求,是审题最重要的步骤。

从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看,三人可以有不同的侧重。

齐桓公:一个有着宽广胸怀的领导人。主要表现在善于倾听别人意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说明成功离不开宽广的胸怀。

管仲:一个辅佐国君成就大业的人才。桓公大业,管仲之力,说明人才在成就事业方面的重      要性。

鲍叔:一是知人举贤的美德,二是甘居其下的谦让胸怀。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当然离不开这两种品质。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学生写议论文最大的问题就是只会堆砌事例,不会说理。让长期不习惯说理的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会说理,我觉得有两种方式可以采纳——

1.学会不断追问。比如我要论述“谦让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品质”这个观点,就要问自己:“为什么谦让这么重要?”我可能就会得出这种认识:因为谦让可以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减少纷争。然后再追问自己:“为什么谦让可以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思考后可能就会得出这样的认识:因为你让对方有所得,对方就会对你有好感。再追问自己:“如果不让行不行?”思考后可能又会认识到:如果不让,就会争,争的结果就是你死我活,到最后可能什么也得不到。这样反复追问,说理的内容就会越来越多,举例的内容就可以减少一些。

2.学会假设论证。关于假设论证,笔者已在其他文章中有所涉及,本文不再赘述,仅以一例加以说明。比如在正面论述了谦让的重要性后,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不是尊重理解、助人为乐,而是锱铢必较、睚眦必报,我们又怎么能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通过上述两种方式,我们可以使说理的比例高一些,这样在文体上就更像议论文了。

【下水示范】

宽广的胸怀

高 岚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每次班级读书会都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这次读书会,我也想谈谈自己的感受。我们谈论齐桓公春秋称霸大业,当然离不开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个人物的评价。孔子赞“管仲之力”,司马迁称“鲍叔知人”,而我要为齐桓公大大地点赞。在我看来,齐桓公的霸业固然值得称道,但他宽广的胸怀更令我钦佩。没有他的这种胸怀,管仲和鲍叔的作用也就难以实现。

齐桓公的宽广胸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倾听别人意见。心胸狭窄,你就容不下别人的意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盲区,谁也不可能做到无所不知、天下通晓。能听得进去鲍叔的话,就在于齐桓公知道自己的不足,不以虚心为耻,反以得士为荣。当人才都聚集在周围时,就会拥有巨大的力量,进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刘邦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定国安邦不如萧何,统兵打仗不如韩信,却终究成就帝王大业,靠的不就是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吗?人类的关系是社会关系,单打独斗是不可能生存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不妄自尊大,不自以为是,你就会拥有更高远的眼光,就会少走弯路,少吃苦头。

二是不计个人恩怨。齐桓公之前差点死于管仲之手,做了国君却没有挟私报复,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一颗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公心。没有这颗公心,又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奇耻大辱”?把目光放得远一些,就不会为眼前的小利斤斤计较。我们经常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只看到眼前,怎么知道天地的宽广?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面对廉颇的敌意可以忍辱负重;范仲淹心忧天下,个人的荣辱就可以抛之脑后;毛泽东看重民族的整体利益,西安事变中力促国共联合。今天的世界是命运的共同体,我们完全可以放下国与国之间的恩怨,化敌对为合作,携手并进,实现共赢。

当然,齐桓公霸业的实现是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但如果没有包容别人、公而忘私的胸怀,要实现这一伟业是困难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肩负起历史的使命,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大任,没有一点胸襟是不行的。这个胸襟的培育就先从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做起吧!知己不足,方能善纳良言、从善如流;把公心放在前头,方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本次读书会给我的最大的启示。

谢谢大家!

(山西省太原市教科研中心;0300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