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细节在文章里闪光

时间:2024-05-10

曹金枝

【教学背景】

统编语文教材七下第三单元写作专题《抓住细节》明确指出,抓住细节要注意以下三点——真实、典型、生动,并在第72页的写作实践三中提示:“照片记录了生活的瞬间,也记载了生命中的故事。建议以‘照片里的故事为题进行写作。”

基于以上背景,笔者精选照片,并结合第三单元课文设计了一节细节片段描写的写作课,指导性强,巧设支架,易于操作。

【课前准备】

1.教师精心挑选一张学生运动会上展示运动员风采的精彩照片。

(屏显)

2.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照片,紧扣照片中的细节,以“精彩的瞬间”为题,写一个细节描写的片段作文。

3.教师提前收集整理学生在未经指导下、原生态的细节写作片段中呈现的典型问题。

【教学流程】

一、直入课题,阐释概念

教师明确本节作文课围绕细节和细节描写展开训练。细节,指人、景、事、场面等表现对象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细微之处。细节描写是指对细节生动细致的描绘。

二、典型问题,共同诊断

1.教师屏显学生原生态的、未经指导下对运动会照片进行细节描写的作文片段,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片段一:1号队员后面的一个队员,一手叉着腰,手舞足蹈,两腿不停地交替抖动着;另一个队员低着头,来回踱着步,好像在思索着什么,捂着眼不敢看比赛。

师:本片段的描写有无紧扣照片中的细节?

(学生对比照片,并讨论发言)

生:本片段中有对人物动作细节的描写,诸如“叉着腰”,但另有些细节诸如“另一个队员低着头,捂着眼不敢看比赛”不符合照片,细节描写不真实。

(典型问题1:细节不真实)

2.教师继续屏显,依次呈现下列片段作文,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典型问题。

片段二:扎辫子的女同学虽然背对着我们,但我们仍能看出她迈开双脚,跑得很拼命很累,用尽洪荒之力冲向终点。

生:本片段对“扎辫子的女同学”的描写,尽管“冲、用尽洪荒之力”很有表现力,但仍没有抓住最能表现扎辫子的女运动员风采的“飞扬的头发”的典型特征,细节描写不典型。

(典型问题2:细节不典型)

片段三:1号队员已经站好,一脚在前,一脚在后,摆好姿势,准备出发,他心里很急。中间一位拍照的同学举起了相机,记录下这精彩的瞬间。

生:片段对拍照同学没有细节描写,对1号队员看起来有细节描写,但不生动具体。

生:可以細致描写为——1号队员做好了冲刺的准备,他弓腰屈膝,脚迈弓箭步、身体前倾、神情紧张,手上的青筋暴起,蓄势待发,像箭将要射出去一样。拍照的同学,正在转动镜头,调整焦距,专心致志的样子。他忘记了周围的喧嚣,沉浸在镜头的世界里。

(典型问题3:细节不生动)

片段四:扎马尾辫的女同学,跑得太拼命了,就如同被吸血鬼吸干了血一样,没有魂,冲过终点一下子瘫软下来。

生:片段“被吸血鬼吸干了血一样,没有魂”给人以狰狞恐怖之感,没有体现出对运动员应有的赞美和歌颂之情,传达的情感不恰当。

(典型问题4:传达的情感不恰当)

三、根据诊断,明示要求

师:请同学们一起看黑板,经过分析总结,同学们的细节描写存在以下典型问题,同时细节写作要求如下:

四、经典提炼,巧搭支架

师:让我们从课文中学写作,以本单元经典课文细节描写片段作为学习方法的支架,一起学习借鉴名家细节描写的技法和经验。

学生分析讨论探究,教师相机点拨。

经典一: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生:鲁迅抓住了人物身份,那些没事就会凑在一起张家长李家短八卦闲扯的市井妇女,有着阿长说话时最典型的动作。

生:把这个动作放大细化,好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一样,“竖起”“摇动”“点鼻子”,栩栩如生的动作活化了一个爱搬弄是非长舌多事的阿长       形象。

师:能捕捉到这样的典型细节需要仔细观察生活,用心感悟生活。只有生活的有心人,才能捕捉到生活中的动情点,才能接受、放大哪怕是微小的细节信息。

(小经验一:放大细化)

经典二:“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

生:这一段元旦祈福的细节,过程写得具体细致,先是郑重地叮嘱“不许说别的话”;拿福橘“摇了两摇”,不断提醒;当第二天我忘记时,“按住我,摇肩,满脸期待”,不断提醒暗示我。在看似“封建迷信”可笑的背后,是阿长对生活的期待,对“我”的关爱。

生:作者综合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腻传神地刻画了一个诚恳、真挚、满怀善意的阿长,真是如闻其人、如见其声、如临其境。

(小经验二: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经典三: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生:这一段是描写老王临终前最后一次来我们家的肖像描写,“直僵僵”“镶嵌”“绷着”,精准的词语,夸张的手法,杨绛精心锤炼、推敲词语,仿佛我们眼前就站着一个僵直、瘦弱、病重、生命衰竭、行将就木的老王,打动人心,让人       动容。

(小经验三:锤炼语言)

经典四: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生:因为是三年后悼念文章,“睡着”含有永遠死去、长眠的意味。在萧红充满怀念、爱戴、崇敬之情的文字背后,还饱含着萧红对鲁迅的关爱、心疼,甚至为他休息而有几分欣慰之感。

师:萧红把对鲁迅深厚质朴的感情流淌在书房这个无声的场景细节里,真谓是“细微处见真情”。

(小经验四:融入情感)

五、总结概括、归纳方法

1.在学习借鉴名家范例写法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概括、归纳细节描写的技巧方法。

从“小”处入手——用心观察,捕捉动情点;

从“细”处入手——选取典型,描写细致化;

从“情”处入手——传达情感,打动读者心。

2.师生共同开发和生成写作魔方,即细节描写的核心知识。

3.补充提醒。

师:细节描写不能为写细节而无针对性地写细节,写作一定是情感先行的。细节为表现情感服务,有了“这样”的情感,再选取细节来表现。对人物的赞美或厌恶褒贬之情应该注入在细节里,像水一样自然而然地流淌在细节里,即我们常说的情感倾泻。

六、小试牛刀,当堂训练

1.题目。

我们的记忆中总会有许多难忘的时刻,可能是惊喜、兴奋、有趣、愧疚、尴尬、难堪……回忆一个自己难忘的时刻,并以“————的那一刻”为题,写个片段。(100字左右)

2.提示。

(1)填入的词语,应指发生在短暂时间内的令你难忘的事情,比如“冲过终点线”“走上领奖台”……

(2)再现那一刻的细节或场面,当时的情景要写得具体,写出当时的感觉。以一句点明主题情感的抒情句结尾。

七、小组交流,班级展示

1.借助“评价量表”这个拐杖和抓手,学生间互相审评,并在相应栏目打上相应的评价分。

2.以4人小组讨论交流,相互修改和评议,评选组内最优秀的片段作文,并用红笔把写得好的语句标注勾画出来,最后每组推选一位学生来为全班展示交流。

附教学素材:

激动人心的那一刻

蒋滟曦

激动人心的拔河比赛开始了。队员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蓄势待发。哨声一响,队员们都使出了全部的气力,连青筋都暴了出来,红着脸,昂首挺胸。他们呐喊着,喊得真痛快,酣畅淋漓,气冲斗牛,声震天地。对方自然也不甘示弱,他们努力把重心压低,身子往后仰。看,有几个矮个子没什么力气,生怕给队伍拖后腿,便一把将绳子踩在脚下。听,队员们的怒吼声,如雷贯耳,仿佛一头凶猛的野兽,要把对方的耳膜撕碎似的。每个队员都使出了洪荒之力,怀着必胜的决心。终于,我们赢了。伙伴们相视一笑,躺倒在碧绿的草地上。真是激动人心的一刻啊!

(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2150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