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王誉瑾
成都大运会主场馆东安湖体育公园俯瞰,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将在这里举办。摄影/曾美香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于7月28日至8月8日在成都举办,这是继北京、深圳之后,我国内地举办的第三次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大运会”),也是西部地区首次承办的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
毫無疑问,举办大运会彰显着城市的实力。第21届大运会举办地是首都北京,第26届举办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深圳。而放眼国外,历届大运会举办地也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强市。
但如何通过赛事赋能城市发展,让更多人从中受益,是举办一场赛事更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也考验着城市的治理能力与智慧。在大运会筹备之初,成都就坚持“大运惠民、共享办赛”的理念,努力将大运会打造为民心、民生工程。伴随大运会临近,越来越多成都市民享受到了家门口的赛事带来的“体育红利”。
每周二下午下班后,是家住成都玉林小区的市民张伟和朋友约定的打羽毛球时间。他们的运动场地是四川省体育馆,离小区不远,步行就能达到。
四川省体育馆是成都的地标建筑之一,大运会期间,这里将主要承办篮球比赛项目。乘着大运会东风,这个有着35年历史的老场馆通过改造后迎来新变化——设施更齐全,而且满足了各年龄段的人群锻炼需要。据了解,四川省体育馆每天接待健身休闲市民1500多人次。
成都大运会用于比赛、训练的49处场馆中,13处场馆为新建,36处为改造提升。除了四川省体育馆以外,凤凰山体育公园、高新体育中心等诸多大运赛事场馆,也都惠民开放。
过去受疫情影响,大运会两次推迟举行,这些场馆也并没有“闲着”。成都对这些赛事场馆“能赛尽赛、能开尽开”,大运赛事场馆也就自然成了市民触手可及的优质健身资源。数据显示,仅在2022年这些赛事场馆就面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近8万小时、服务群众超过509万人次,举办各类赛事727项。
事实上,坚持“大运惠民”理念,考虑到大运场馆的有效利用,成都很早就进行了前瞻性谋划。比如,在新建和改建场馆之初,尽可能考虑地区均衡性,保证未来所有市民都能就近使用;大运村则直接设置在成都大学内,赛后可以直接由大学生使用。
另一方面,则是不断通过政策支持引导,切实将场馆惠民行动落到实处。2021年6月26日,《成都大运会惠民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正式发布,宣布将开展大运品牌、环境、场馆、文化、服务五大惠民行动。
其中关于“大运场馆惠民”行动,要求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大运场馆对外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满足市民健身需求;同时在确保场馆设施不受损坏及保障赛事活动的前提下,场馆可适当承接演唱会和商业活动等,让体育圈层之外的市民同样能够进入场馆,感受“体育+文化”带来的幸福感。
今年3月14日,成都市印发《遇见“最美的运动”——2023年“爱成都·迎大运,做文明市民”全民健身专项行动方案》,安排部署了十大工作任务,其中包括实施大运场馆惠民开放行动,面向市民免费发放10000张体育惠民运动券,引导市民走进大运场馆。
眼下,大运会进入倒计时,赛事的筹备工作已全面转入场馆化运行阶段,但赛后成都仍将继续推动“一场一馆一策”惠民开放,充分发挥大运场馆在全民健身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世界知名体育情报服务商Sportcal公布的全球赛事影响力城市榜单,成都在全球城市排名中已经从第89名跃居至第28名,进入全国前三。而成都大型体育场馆类型、数量均已跻身全国前列。
“在日本,公众如果想要使用像成都大运会赛事场馆这样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其实是不便宜的。成都让公众可以免费或低收费使用大运会场馆的政策,让居住在场馆附近的市民很容易花更多的时间去锻炼,这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便利。”日本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官员在了解到成都“大运惠民”政策举措后感慨。
筹办大运会,加速了成都城市面貌革新。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的东安湖体育公园是本届大运会的核心场馆,也是开幕式主体育场所在地。
伴随大运效应释放,东安湖的大运会体育公园整个片区崛起。如今行进在成都大运村通往东安湖主体育场的道路上,绿道蜿蜒,环境宜人。
位于成都锦江区沙河街道的马家沟片区,过去老旧而拥堵。随着成都大运会射击馆的全面改造,周边环境也跟着进行了提档升级,现如今的马家沟片区,道路狭窄坑洼、地面时常积水的情况不再,3万人居住的老旧片区面貌焕然一新。
除了场馆及场馆周边,以大运会为契机,发生变化的还有城市的各个角落。围绕桥下空间、街旁空间等七类城市剩余空间,成都进行改造满足市民就近健身需要,自2021年开展“金角银边”场景营造工作以来,截至2023年3月,已累计完成示范点位建设403个。
既要扮靓大运城市的“面子”,也要让城市的“里子”更出彩。借大运之机,成都还通过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善社区配套服务,增设便民设施等,让市民生活更舒心。
近年来,成都累计推动91个片区更新,实施改造老旧小区1202个、惠及居民10.7万户;此外,因地制宜增设党群服务站536个,建成养老服务设施83个,加装电梯3203台,既有小区增设充电桩15038个,建成投用中小学、幼儿园318所、新增学位25万个,增设卫生服务中心230个,农贸市场141个,社区综合体73个。
除了环境提升整治工作以外,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也不断完善。大运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涉及成都东西城市轴线、大运村至主场馆直联通道等13个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通车,大幅提升了城市交通快速通达能力,不仅保障大运会期间机动车、公共交通等快速集散,也为市民出行带来更多便利和选择。而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化,正惠及每一个市民。
在成都,骑行逐渐成为全龄段健身人群最青睐的运动项目之一。摄影/何淑芳
城市要让人民有幸福感与获得感。举办大运会,不仅对加速场馆建设、城市面貌更新带来积极推动,也给成都市民带来可感可及的新体验、新变化,并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在成都,骑行逐渐成为全龄段健身人群最青睐的运动项目之一,2022年,成都市骑行人数达1304万人次,骑行总里程近6522万公里,减少碳排放量3200余吨。
今年4月,2023中国·成都天府绿道国际自行车赛举办,来自云南的骑行爱好者魏魁有着接近二十年的骑行经验,赛后他对成都的骑行环境赞不绝口。“在这里你可以用很低的时间成本,就能找到适合骑行的道路。这里骑行,离城市和城市里的人都很近,真正做到把比赛和城市文化结合在一起。”
“看到这么多五湖四海的朋友来到成都,感受成都文化,我觉得特别好。”作为成都本地骑行爱好者张碧云则表示,通过骑行让她交到不少好朋友。
除骑行以外,在大运会竞技体育的辐射效应下,市民体育热情被持续点燃,参与各类传统和新兴运动项目俨然成为一种风潮:
国家4A级旅游景区麓湖水城每到周末便游人如织,到新都区尖锋运动公园滑旱雪,到高新区锦城湖公园玩皮划艇,到锦江区轻极限运动公园玩陆地冲浪……各类运动项目扮靓了成都市民的生活。
国家体育总局每五年举办一次全国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和国民体质监测,2020年,我国經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为37.2%。而根据2022年成都市体育局发布的《成都市“家门口”全民健身基础设施意愿调查报告》,成都市体育人口比例已达48.6%,高于平均数。这一数字,同时也意味着成都提前达到《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的体育人口比例——“2025年达到38.5%”“2035年达到45%以上”的要求。
为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全民参与大运会的氛围感,坚持文化惠民,成都大力实施“乐动蓉城”行动,举办交响音乐会、主题美术展、青春歌舞快闪、街头艺人展演季、沉浸式艺术巡游、中宣部优秀舞剧展演等系列文化活动,策划参观熊猫基地、三星堆博物馆、宽窄巷子等17个文化展示交流点位,推出“世界遗产经典之旅”等5条精品参观线路,创新推出舞剧《大熊猫》、川剧《白蛇传》、话剧《白鹿原》等优秀文艺作品。
以文化为媒,迎接大运到来,成都市文化馆则面向全市群众推出31门“迎大运”主题全民艺术普及公益培训课程,开设了运动项目剪影剪纸艺术、中国传统武术、“蓉宝”趣味钩针、大运会场景纸浮雕等文化元素课程,并同步推出音乐、摄影、书法等120余门线上课程,这些具有文化底色、地域特色、时代气息的课程,让市民充分享受到了家门口的文化“趣”宴。
作为基层单元,社区里的大运氛围感也同样“拉满”。“迎大运·动起来”社区文化节,将文化艺术与时尚运动融于一体,让社区居民不仅有机会现场观看精品文化艺术、近距离感受魅力,还能够参与文化艺术的创作、选拔和表演,广大市民走出家门就可以领略大运魅力与活力。
一场体育盛会,改变一座城市。举办大运会是实现营城惠民的重大契机,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带来动能和活力。
回顾2011年深圳大运会,运用赛事红利推动深圳湾新城开发建设,极大地提升了深圳湾经济、人口承载力,并通过实施“深圳湾总部基地”战略二次开发利用赛事场馆,使深圳湾快速崛起为国际化的城市新中心。
相同的变化同样发生在成都。2018年,成都成功申办大运会后,坚持以赛谋城、以赛营城。近年来,城市的位势能级发生根本性转变,2022年,成都作为常住人口超2100万的超大城市,经济总量跨越2万亿台阶,位居省会城市第2、副省级城市第3、全国城市第7。
据悉,除了大运会以外,2023年成都还将举办包括世界体育舞蹈节、“熊猫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等国际性赛事20多项,以及近60项国内赛事,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惠民”成果。
事实上,一场场赛事背后,成都有更深的思考。赛事的“尽头”是生活,以赛事经济助推产业提档升级,亦为民生增进福祉。
在顶流赛事的巨大流量和体育消费热情的推动下,成都体育产业和企业发展迎来更多机遇和空间,而体育场馆的兴建也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就业增长,提升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
近年来,成都体育消费持续升温。根据《成都市居民体育消费调查报告(2020—2022年)》显示,成都市2022年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578.6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突破2700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8.4%。
体育产业规模及从业人员也在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20年成都市体育产业实现收入突破800亿元;2021年,成都体育产业产值超过92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76%,从业人员近16万人,是10年前的两倍。2022年,成都体育产业总产值达1005亿元。
根据成都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世界赛事名城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成都提出的新目标是,到2025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全市体育消费总规模突破800亿元,成为成都经济发展新动能。
成都市民参与体验极限运动小轮车,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摄影/杜宁
今年,距离大运会倒计时100天之际,成都发布了一部基于真实人物故事原型改编的大运主题短片《100%》,短片讲述了参与大运、奉献大运的8个感人故事。大运赛场内外,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属于自己的“百分百”:
八十余岁的社区“共享奶奶”黄美英向社区同龄人传播成都大运会的意义;蜀锦守护者胡光俊,带着工友们加班加点,制作出精妙绝伦的蜀锦绶带,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大运到来之际,每个人用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用自己的方式由衷地表达对生活、对城市的热爱,成都让人们看到不只有热辣的火锅,赛事带来的速度与激情,也让这座城市升腾起了别样的烟火气,擘画着人们未来美好生活的新图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