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英语电视新闻访谈中的冲突话语分析

时间:2024-05-10

提 要:本文主要基于Sacks的相关会话理论,分析英国BBC电视新闻访谈节目Hardtalk主持人与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关于美国反恐战争的对话中的冲突话语。基本结论是:这种话语中存在着话轮抢断、相邻对变异和回避现象等破坏性话语结构。在此基础上,探讨话语冲突的机制。

关键词:冲突话语;话轮抢断;相邻对变异;回避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9)01-0098-3

A Tentative Study of the Conflict Talks in English TV News Interviews

Xu Bing-ku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241000, China)

Based on Sacks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theory, this paper chooses the interview between the interviewer and linguist Noam Chomsky from BBCs news interview “Hardtalk” and analyzes particularly its conflict talks. The analysis reveals some unusual structures which violate universal conversational structures, such as aggressive interruption, adjacency pair variation, and evasions. Consequently, the institutional features of conflict talk process in English TV news interview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conflict talk;aggressive interruption;adjacency pair variation;evasions

1 引言

随着新闻访谈话语分析的不断深入,不少学者将目光投向冲突话语。所谓冲突话语,指因交际双方在思想交流时发生分歧而产生的一种话语。 赵英玲认为,话语冲突表现为交际的一方反对另一方的言行、举止,或就某人、某事双方持有不同意见,继而产生话语冲突。她采用话语结构分析法, 对汉语冲突话语的启始话步、冲突话步和结束话步进行模式性归纳(赵英玲2004:3742)。

本文分析话轮转换、相邻语对和可取结构。所选语料为英国BBC专访节目Hardtalk中主持人Tim Sebastian(2002)与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关于美国反恐战争的经典对话(以下简称Hardtalk语料)。Hardtalk语料源自乔姆斯基个人网站,共162个话轮。虽在转写过程中未能完全按照会话分析的转写体系,但能够反映出话语重叠、拖音、打断等言语行为特征。所引例句将按相应话语在原文出现的顺序标注,以便查证。此外,本文采用Grimshaw的说法,把冲突话语称为conflict talk(Grimshaw 1990)。

2 新闻访谈冲突话语的结构分析

2.1 话轮转换分析

Sacks对话轮转换现象分析后得出一条基本规律:每次至少一方,但又不多于一方在说话。在此基础之上,又总结出说话人参与会话的三条原则,其中最有力的规则一是:如果现时说话者选择下一轮说话者,那么现时说话者必须停止说话,被选的说话者必须接着说话;话轮转换出现在下一轮说话者被选择后的第一个转换关联位置(Sacks 1974: 696-735)。也就是说,话轮是从一个说话人流畅地传递给另一说话人的更迭。

然而,本文所选冲突语料中有不少并不是由现时说话者停止后交由下一轮说话者,而是出现交际一方强行自我选择成为下一轮说话者。例如:

(106) CHOMSKY: If theyre totally irrational. If were rational-

(107) TIM SEBASTIAN: A lot of irrational people out there.

很明显,在乔姆斯基刚提到rational,准备继续阐述时,主持人自我选择成为下一话轮说话者,打断乔姆斯基的讲话。

2009年许炳坤 英语电视新闻访谈中的冲突话语分析 第1期

本文将这种强行自我选择成为下一轮说话者的现象称为“话轮抢断”,它明显违反Sacks 的“规则一”。有时这种抢断在交谈中连续出现,形成“相互抢话”局面,例如:

(54) CHOMSKY: But thats about a tactical matter. Thats whether you carry out a massive attack which is gonna slaughter civilians-

(55) TIM SEBASTIAN: But thats about whether it was right to-

(56) CHOMSKY: No, no.

主持人和嘉宾都打断对方的话轮,急于否定或质疑对方的观点。一般认为电视新闻访谈不同于日常谈话,采访者和受访者在新闻访谈特殊的话轮转换规则的制约下构建特殊的互动模式,即“问-答”(Q — A)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参与者形成他们的互动交流,而上述这种强行自我选择成为下一轮说话者的行为被视为“无礼的行为”(邱春安 2006:72,王德杏 1998:155)。

上述例句表明,新闻访谈中的双方都试图打断对方,尤其是连续性地打断对方说话,而且这种打断并没有发生在对方说话可能结束的地方,以此强行自我选择成为下一轮说话者。在引用语料中,这种打断有27处,占总话轮的17%,其中又有14处(52﹪)来自主持人,13处(48﹪)来自嘉宾,期间又有连续打断(“抢话”)连续“违规”情况,如4处出现2次连续违规,2处出现3次连续违规。

可见,话轮抢断在新闻访谈冲突话语中并非无礼行为,相反,正是这种貌似无礼的抢断行为构成其话语冲突的标志。

2.2 相邻对分析

Sacks根据人们在谈话时总是交替发言这一事实分析会话结构,提出相邻语对的概念,即谈话中话轮转换结构的表现形式。相邻对不仅预示话轮转换,而且规定下一轮说话人的话语类型。“询问”通常期待“回答”。“打招呼”通常接着的也是“打招呼”(王德杏 1998:161)。Clayman基于相邻对理论,深入研究新闻访谈节目,认为相邻对话语形式主要表现为问答模式,是访谈节目的主要构建形式(Clayman 2002:95)。例如:

(123) TIM SEBASTIAN: To what aim do you do this? To what aim do you wish to point this out?

(124) CHOMSKY: Because I think we should try to rise to the level of minimal moral integrity.

在主持人提出问题后,嘉宾自然开始回答问题,这是新闻访谈节目中的一般模式。

而当新闻访谈节目中出现冲突话语时,这一模式明显遭到破坏,表现为一般问答相邻对出现“变异”。例如:

(15)TIM SEBASTIAN: The US said they knew that they came from al Qaeda and the Taliban.

(16)CHOMSKY: No, it guessed, it guessed.

这里的冲突对话的话语结构已经不再局限为一问一答的模式,而表现为对话形式。这种变异现象成了冲突话语中相邻对的一个明显特征。例如:

(19) TIM SEBASTIAN: Well, bin Laden has said he did it.

(20) CHOMSKY: First of all, the fact that he said afterwards that he knew about it tells you nothing — and, also, its irrelevant.

在所选语料中,类似这种非问答式的交流,除了46处问题和46处回答之外,还有70多处并没有采用问答这一相邻对模式,就是说,在激烈的话语冲突过程中,传统的主持人提出问题、寻求答案,嘉宾提供信息、回答问题的话语比例急剧下降,更多的是短兵相接的陈述性辩论,从而增加了话语冲突的激烈程度。

此外,即便是在传统的问答模式当中,除了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和附加疑问句,还有大量的语调提升(Clayman 2002:103),甚至是问句的重复使用,以加强语气。本语料中有15个特殊疑问句(主持人14个,嘉宾1个), 7个一般疑问句 (主持人6个,嘉宾1个), 12 处语调提升 (主持人11处,嘉宾1处) ,还有12个附加疑问句(主持人)。例如:

(103) TIM SEBASTIAN: They had this coming to them?

(104) CHOMSKY: No, no. Thats your inference.

这里主持人提升了句尾语调,使普通的陈述句具备了疑问功能,丰富了主持人的疑问手段,使得疑问过程更加简洁、明快,加快了对话节奏,在拉近与嘉宾距离的同时,也激活了冲突对话局面。另外,在冲突高潮时,往往还会出现问句重复使用的情况,例如:

(101) TIM SEBASTIAN: Its a guilty victim? Its a guilty victim?

(102) CHOMSKY: Like every-

由此看出,不少疑问已不是一般新闻访谈中的为获取信息而提出的问题,而是主持人与嘉宾对话交锋的一个推进手段。这里“Its a guilty victim?”通过提升语调形成一般疑问句,并且采用了反诘形式,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而把这两个反诘句叠加起来使用,更加加强了语气,突出了主持人对嘉宾步步逼近、穷追猛打的态势。这样的会话形式从一般的会话规则来说,明显违背礼貌原则,但在冲突话语中是恰当的,其直接效果是使访谈更深入。

通常认为,新闻访谈节目中主持人的权利仅限于提问,而嘉宾仅限于回答主持人提出的问题(邱春安2006:72)。但在冲突话语部分,这一传统模式遭到了否定,嘉宾可以直接向主持人发问。例如:

(42)CHOMSKY: Did Nicaragua have the right to set off bombs in Washington? Do you think so?

(43)TIM SEBASTIAN: 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I think it does... Were asking for your views.

这里的问题由访谈节目的嘉宾乔姆斯基向主持人提出,违背了一般新闻访谈的相邻语对问答模式,挑战了主持人的机构性话语权利。

上述分析表明,冲突话语中的问答模式存在变异现象,集中表现在问答模式比例的骤减、疑问形式的多元化、以及问答走向的逆转等几个方面。这些变异现象突破了新闻访谈的固有问答模式,形成新闻访谈冲突话语中的新走向,构建了交流的互动模式。

2.3 可取结构分析

相邻语对原则经过发展,形成了可取结构的概念,即在各种可能的应答语中至少有一类是“可取的”,或者是“不可取的”。一般来说,“问题”的可取应答语是“所希望的回答”,而不可取应答语则是“非所希望的回答”或“无回答”(王德杏 1998:163-167)。在问答模式下,通常“可取的”回答是直接肯定或否定,以及提供主持人或者观众所希望的回答。而面对主持人咄咄逼人的问题,嘉宾常常委婉地闪避或含糊回答,即回避。回避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非可取结构。

回避问题即拒绝回答,与回答问题一样,也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Clayman 2002:250)。这其中有消极拒绝,如直接拒绝回答、部分回答、省略回答;积极的拒绝可以是转换话题或重建问题等。例如:

(42) CHOMSKY: Did Nicaragua have the right to set off bombs in Washington? Do you think so?

(43) TIM SEBASTIAN: 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I think it does... Were asking for your views.

当乔姆斯基违反传统问答模式,开始向主持人发问时,并没有得到可取的回答,主持人利用访谈固定的机构性权利对其提问积极拒绝。这也是积极回避的一种,只不过是借用了对访谈基本原则的再一次解释。

由于会话双方使用了回避,问题没有回答,信息没有提供,这样的会话手段明显归类为不可取结构。于是访谈节目主持人为了避免嘉宾过多的消极回避,营造激烈的话语交锋气氛,常常精心设计问题,用以引导嘉宾的可取应答。例如使用Wont you...? Isnt this...?等蕴含强烈肯定偏向的否定疑问句。而附加疑问句的使用也常常用于引导嘉宾对其陈述内容的肯定和支持。例如:

(17)TIM SEBASTIAN: But it was right, wasnt it?

(18)CHOMSKY: We dont know whether it was right. It doesnt make any difference.

这里的附加疑问句“wasntit?”是对嘉宾提出挑战,暗示可取结构应为接受It was right.但是多数此类问题设计没有获得预期的肯定和支持,反而引出更多的否定或回避,形成了更多的冲突场合。所选语料中,12处附加疑问句中有92﹪的回答是否定的,乔姆斯基回答提问的43处话轮中有25处选择了回避,比例高达58%。

可见,回避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不可取结构,在冲突话语结构中却得到了频繁使用,不仅嘉宾大量使用,主持人也灵活掌握。大量使用回避影响了正常信息的获取,阻碍了话语的和谐推进,从而导致了对话双方的矛盾冲突。

3 结论

分析表明,电视新闻采访中的冲突话语实际上是主持人主导,访谈双方展开,并最终由主持人终止的模拟的、非真实的论辩(Hess 2007)。它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真实自然的冲突话语,具有明显的媒体机构性话语特征,具体表现在:具有破坏性结构,新闻访谈冲突话语的机构性过程,相应话语的参与者的不对等性与合作性。于是,访谈双方运用各种会话策略,展开激烈博弈,自然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冲突,而是冲突话语的精彩合作表演。

参考文献

邱春安. 电视新闻访谈节目话语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6(9).

王得杏. 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

赵英玲. 冲突话语分析[J].外语学刊, 2004(5).

Clayman, Steven and John Heritage. The News Interview: Journalists and Public Figures on the Air [M]. Cambridge: Cambridge UP, 2002.

Grimshaw, Allen. Ed. Conflict Talk: Sociolinguistic Investigation of Arguments in Conversation [C].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90.

Hess-Lüttich, Ernest W.B. (Pseudo-) Argumentation in TV-debate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7(39).

Sacks, Harvey, Schegloff, and Jefferson. 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 [J]. Language, 1974( 4).

Sebastian, Tim. Interview with Noam Chomsky. Hardtalk. BBC[Z]. London, 27 Feb. 2002.

收稿日期:2007-06-21

【责任编辑 郑 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