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话语分析:反思与建构

时间:2024-05-10

胡东平 易来宾

提 要:批评话语分析已经成为语言学中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但是迄今,话语分析的界定、学科任务和目的依然没有理清。因此,本文从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的反思入手,提出:(1)话语是一个与语言对立的本体论范畴;(2)它以(书面)文本和(口头)语篇为存在形式;(3)由于研究目的不同,话语分析属于社会学、语言哲学和语言学。就语言学框架中的话语分析而言,其研究对象和目的相同,都是话语单位、话语单位之间的关系和话语单位的使用规则。

关键词:话语; 批评话语分析; 积极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9)01-0095-3

On Discourse Analysis

Hu Dong-ping Yi Lai-bi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410128, China;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75, Chin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has become a new branch in linguistics. Nevertheless, up till now, the definition of discourse ゛nalysis, discipline task and its purpose are still ambiguous. The paper starts from the introspection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active discourse analysis and stipulates the following points: (1) Discourse, opposite language, is an ontological category.(2) Its existing forms are written texts and oral discourse. (3) Due to different research purposes, discourse analysis belongs to sociology,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As to discourse analysis in linguistics, they have the same research objects and purposes, i.e. discourse unit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se units and their application rules.

Key words: discours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ctive discourse analysis; discourse analysis

1 引言

20世纪70年代,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开始进入语言研究者的视野,迄今已经成为语言学各分支学科中的一个热点。综观话语分析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发现,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其主流,而积极话语分析却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其实,作为一门学科,话语分析既应该通过分析话语去揭示社会存在的问题,又必须通过这种分析去发现社会的优点和长处,也就是说,应该全面揭示人的世界——社会的发展,从而推动其向前发展。当然,作为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还应该从分析话语中发现语言的单位、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单位的使用规则,为语言学的修正、发展和完善服务。

据此,本文将从“批评话语分析与积极话语分析”和“语言哲学视野中的话语分析建构”两个维度切入,递进探讨。

2 批评话语分析与积极话语分析

2.1 批评话语分析

2.11 界定及其特点

“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探索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在话语中的反映,以及通过文本分析来洞悉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方法。”(Martin2000,刘立华2008: 103)其主要研究内容是话语中显性或者隐性存在着的“歧视”、“权力”和“控制关系”(Wodak & Meyer 2001)。刘立华进一步指出,“在这种研究范式中,对批评、跨学科性、话语以及意识形态的界定,构成批评话语分析的重要特征和内容”(刘立华2008: 103)。

关于批评话语分析,林亚军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但是从介绍该领域的代表人物出发,为我们提供了简明、扼要的刻画。首先是Pêcheux的研究。(1)特点:“结合语言学理论和社会理论,研究书面政治话语,被称为自动话语分析”;(2)缺点:“视话语为产品,忽视了语篇生成、解释过程,重视话语的表义功能,忽视人际功能研究”(林亚军 2008:71)。其次是Fowler, Kress和Hodge等。(1)特点:“20世纪70年代提出批判语言学(CL),是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反叛。提倡把语言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相结合,采用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分析方法,揭示语言、意识形态、权利之间的关系”。(2)缺点:“片面性:强调作为产品的文本,忽视产生和解释文本的过程,强调话语在社会中的作用,忽略话语在社会和文化变化中的异质性和作用”;“强调词汇、语法层面的意识形态意义,忽视话语层面的分析。强调书面独白,忽视口语研究”(同上)。

可见,批评话语分析是指将语言学与社会学理论结合起来,通过话语分析,揭示意识形态、权力、不平等等社会现象的非光明面的学科。于是,就出现一个问题:这样的学科属于语言学范畴吗?从语言学着眼,揭示或者研究社会现象只能是为语言本质的追问和语言使用规则的发现、提取服务,相应研究才能划归语言学。如果目的是揭示语言之外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恐怕应该把相应研究归入社会学。

2.12 基本范畴

一个学科的特定话语或主要内容体现为其概念和范畴,据此,我们将考察批评话语分析的三个基本范畴。

批评 批评话语分析框架中的“批评”范畴最基本的理论渊源是“法兰克福学派”(Fowler 1996:4, Wodak 2001:9)。Marx Horkheimer指出,社会理论家的作用在于揭示隐性的阶级意识,批评理论的目的在于帮助“牢记”那些容易被忘掉的“过去”,谋求解放和阐述解放斗争的理由(Wodak 2001: 9)。Jürgen Habermas在反思、继承和整合奥斯汀、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和德国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交往行为理论”进一步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在批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社会隔阂”等的现实途径:在交往的基础上实现理解与和谐(哈贝马斯 2004,衣俊卿 2005)。

受其影响,Roger Fowler指出,批评诠释人们对形形色色人为限制的反映,这些限制曲解个体、群体或一个种族在自我形成过程中所屈服的压力(Fowler 1996:4)。批评家看来,人们对客观世界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化,批评的目的是要修正这种异化和歪曲(Fowler 1996:4)。批评“可以理解为从分析对象(话语)的外部把话语置于社会语境,采取鲜明的政治立场,利用自我反省方式去揭示社会问题;与此同时,批评也是对批评结果的运用,对社会或政治行为的改变”(Wodak 2001: 9)。

Fairclough的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在学术界影响很大。他指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在社会中可能遭受曲解,批评的目的就在于重现这些联系和原因的本真态,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呈现出动态性: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永远都能指导人们行为的不变的永恒理论(Fairclough 1992, 1995)。

综上所述,批评话语分析中的“批评”实际上就是反思、批判。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社会学和政治哲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学者们将其引入批评话语分析后,其主要含义如下。第一,关注意识形态效果,也就是话语在灌输、保持和改变意识形态方面的重要作用。意识形态指一种社会形式和过程,符号通过该形式和过程在各种各样的社会机构中得以传播(Thompson 1990)。因此,“研究意识形态涉及意义借助各种各样的符号在社会语境中的建构和传递过程”(刘立华 2008: 104)。

当然,意识形态即便是在批评话语分析框架中也有各种不同的解读。比如,van Dijk就从呈现、社会认知角度出发,框定意识形态。他说,意识形态是某一社会群体的社会呈现的基础,是为该群体提供社会态度和信仰基本原则和原理的心理结构(van Dijk 2004:ⅹⅶ)。因此,从批评维度着眼,意识形态表现为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权力和控制关系在话语中的呈现。这种呈现观点为消除话语的神秘性,完成其教化、解放功能以及对文本中具体意识形态的解读,奠定基础。

话语 “话语”范畴在不同学科中有不同的界定。就批评话语分析而言,“话语”范畴的基础主要来自语言学和社会学。

受社会学影响,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话语是特定历史阶段产生的、与社会实践关系密切的陈述,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社会实践角度界定话语。话语是社会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元素。Fairclough在继承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话语范畴,把它运用于具体文本分析。在他看来,话语在人的社会互动过程中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地方;话语旅行暗含话语秩序这一重要概念;话语秩序是社会实践网络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Fairclough 2003: 24),它不是由具体的句子或者名词组成,而是包含体裁、话语和风格等具有辨证关系的成分。

在我们看来,话语是对索绪尔语言与言语二元对立观的发展。话语是语言的存在形式,现实中只有话语没有语言,就像交际中只有句子的言语性形式,而没有句子本身。因此我们建议,将话语与语言(不是语篇或者文本)对立,语言是一个方法论单位,是学者为研究方便而构拟出来的东西,话语是一个本体论单位,是语言的现实存在形式。作为本体论现象的话语,它有两种存在形式:书面形式叫做文本,口头形式叫做语篇。

2.13 研究特点

迄今,批评话语分析已经由单一维度走向多维度探索(辛斌 2004)。对此,朱永生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中有过专门论述 (朱永生 2007)。同时,话语分析呈现出跨学科性,同时涉及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传媒学等。

最后,这一新兴学科的分析对象正从泛泛分析转向对具体话语类型(如机构话语等)的深层次分析。

2.2 积极话语分析

“目前,话语分析可以区分为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外语学刊》2007:82)就积极话语分析而言,它与批评话语分析对立。如果批评话语分析是通过话语分析揭示社会中诸如权力、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消极、阴暗面,以改进、修正为主要途径实现社会的发展和完善,那么积极话语分析则通过分析话语去揭示社会中积极的、正义的一面,以继承为基本途径实现社会的传承。比如,“仁”、“义”、“礼”等道德、行为准则,“自由”、“平等”和“博爱”等理念都栖息于话语之中,完全可以通过分析话语洞悉。

积极话语分析同样十分重要。要知道,社会总是在继承和批判的基础上实现发展的;继承是基础和预设,批判是过程和手段,通过继承和批判实现目的——发展。

3 话语分析拟构

无论是批评话分析还是积极话语分析,手段都是分析话语,这是两者的共性。不同之处在于其分析时的关注焦点各异:前者旨在发现社会的消极面,后者的焦点是社会的积极面。从方法论出发,可以将社会区分为消极和积极两级,也就是说,社会由这两级建构而成。这样,包括批评话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的话语分析,其学科目的就在于揭示人的社会。

如果我们将此处的话语和日常语言视为等值范畴,那么话语分析就同语言哲学密切联系起来。其实,“语言就是人,人就是语言”(李洪儒 2007: 11)。这样,话语分析的任务就不仅仅是揭示人既创造又以其为自己存在家园的社会,而是揭示人的整个生活世界(衣俊卿 2005)和人本身。

据此,我们从语言哲学出发,构拟话语分析架构。话语是一个本体论范畴,是人的存在方式。其存在形态是书面形式的文本和口头形式的语篇。话语分析既包括批评话语分析,又包括积极话语分析。其学科目的不仅仅是揭示社会的消极面,而是揭示整个社会,甚至包括人的整个世界和人本身。

话语分析作为学科,它同时属于三个序列。一是属于语言哲学,其目的是通过话语分析揭示人及人的世界。二是属于社会学,其目的是通过话语分析揭示社会。最后,属于语言学,旨在通过话语分析揭示话语单位、话语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话语单位的使用规则。也就是说,作为语言学分支学科的话语分析,其分析对象是话语,其分析目的还是话语。

参考文献

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 行为合理化与社会合理化[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李洪儒. 意见命题意向谓词与命题的搭配——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六[J]. 外语学刊, 2007(4).

林亚军. Fairclough的话语观:引进与诠释[J]. 外语学刊, 2008(5).

刘立华. 批评话语概览[J]. 外语学刊,2008(3).

《外语学刊》编辑部. 《话语分析》编者按[Z]. 外语学刊, 2007(5).

辛 斌. 批评性语篇分析:问题与讨论[J]. 外国语, 2004(5).

衣俊卿. 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 外语学刊, 2007(5).

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

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95.

Fairclough, N. Analysing Discourse: 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Fowler, R. On Critical Linguistics[A]. Cadas-Coulthard, C. R. & Malcolm Coulthard. Texts and Practices: Reading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Martin, J. R. Close Reading: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s a Tool for Critical Analysis [A]. Unsworth, L. Researching Language in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Functional LinguisticsApproaches [C]. London: Cassell, 2000.

Thompson, J. B. 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 [M].Cambridge: Policy Press, 1990.

van Dijk, T. A, JoAnne Neff-van Aertselaer & Martin Pütz. Introduction: Language, Discourse and Ldeology [A]. Martin Pütz, Joanne Neffvan Aertselaer & T. A. van Dijk. Communicating Ldeologies: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Discourse and Social Practice [C]. Peterlang, 2004.

Wodak, R. & Meyer, M.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M]. Sage Publications, 2001.

收稿日期:2008-10-20

【责任编辑 李洪儒】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