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英译汉语言特征探讨

时间:2024-05-10

王克非 秦洪武

翻译研究

——翻译语料库:深化译论研究的有效工具

特约主持人:黄忠廉 教授

主持人简介:黄忠廉,男,1965年生于湖北,博士,教授。现为黑龙江大学(俄汉)译学博导,华中师范大学(英汉)译学博导。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黑龙江省“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俄语重点研究基地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国家社科项目3项、教育部目3项;出版著译作15部,其中专著5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中央大报和会议正式文集上发表学术论文140篇,其中核心期刊刊文近百篇;创立“变译理论”,建立“科学翻译学”。目前,主要兴趣是学术变译学理研究和全译转化机制研究。

主持人话语:1950年代伦敦大学“英语用法调查”语料库首次建立,1960年代国外语料库语言学研究起步,1990年代飞速发展。1990年代以来国内开始介绍,介绍对象为语料库的语言结构与应用、该学科的目的和方法等,其中对西方翻译语料库研究的介绍近来比较热门。国内的研究也走出了稳健的一步,如新世纪之初,北京外国语大学建立了“汉日对译语料库”(徐一平)和"通用型汉英双语对应语料库(王克非)。已建或在建的翻译研究语料库还有:“《红楼梦》中英文平行语料库”(刘泽权)、“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胡开宝)、“《天演论》变译平行语料库”(黄忠廉)、“历时性英汉平行语料库”(胡开宝)、“国际交流语用研究语料库”(胡庚申)、“汉英会议口译语料库”等。

近年来,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比重逐步加大,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信息。与翻译相关的是双语语料库,又分为对应语料库、翻译语料库和类比语料库三种。翻译语料库在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是翻译研究语言学派新的亮点,目前全译语料库研发是主流,而变译语料库研发有待开掘。在翻译学基本理论研究方面,翻译语料库可以通过语料对比计量翻译基本单位并确定其中枢单位,通过宏微观过程的观察揭示翻译的机制,通过多视角的考量建构翻译的标准体系,通过语形、语义和语用三者的定量分析建立翻译原则体系,通过译文与原文的静态与动态对比探索翻译的内在规律,通过各类语料特征的发掘总结出科学的翻译类型,通过各类翻译的共性考察最终揭示翻译的本质。在翻译学应用理论方面,可以通过丰富的全译和变译语料,完善对、增、减、转、换、分、合七种全译策略和增、减、编、述、缩、并、改、仿8种变译策略的系统建构;从平均句长、词频统计、特色词汇、主题词、关键词、译者用词变化、语法结构、叙事结构等方面展开科学的翻译批评;从大纲制订、教材编写、教学内容、师资培训、翻译测试、机译学习等方面深化翻译教学研究;基于语料库的机译的成功率目前要高于基于规则的机译,因此翻译语料库在此领域大有作为;翻译语料库是词典编纂极其重要的源泉,有助于例证的甄别与选择,可大大缩短词典的编撰与校订周期。此外,在译语研究方面,它有助于译语的词汇、语法、搭配、语义、语篇、语用、文体等方面的研究(如译语的词义、词语搭配、词语韵律、词语运用的语域、词使用的频率、词表制订等项的研究;译语句法量化研究;译文的简略化、明晰化、规范化研究等)。

说到底,翻译语料库只是译论研究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其定量研究可催生译论观点的萌发,可对译论观点证实或证伪。语料或数据的有效性有时是译论研究的生命,无效数据却是貌似科学的陷阱,因此语料库并非万能,更深刻的研究终究是定性的。从语种上看,国内英日语界的研究目前领先,其他语种相对滞后,应借鉴外国和国内英语界的研究经验。本栏所荐的4篇文章,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者教育部重大项目的成果,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研究视野和开拓性方面会给人一定的启迪。

提 要:本文基于汉英双向对应语料库,在宏观层面描写和分析英译汉语言的总体特征。作者认为,同汉语原创文本相比,英译汉文本语言的类符/型符比较高,句段偏长;汉语翻译语言扩大了汉语某些结构式的容量。这些特征呈现出英译汉文本语言独有的特征,显示英语源语对汉语译文的影响,翻译共性假说受到一定挑战。

关键词:对应语料库; 翻译语言; 类符/型符比; 结构容量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9)01-0102-4

A Parallel Corpus-based Study of General Features of Translated Chinese

Wang Ke-fei Qin Hong-wu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

The article reports a study of general features of translated Chinese (i.e. Chinese language as target languag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ed texts), on the basis of a comparison made between translated and non-translated Chinese texts.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ranslated Chinese is, unlike what is expected in the original Chinese, higher in type-token ratio, and it uses relatively longer sentence segments; 2) translated Chinese demonstrates a strong tendency to expand some constructions load capacity, which means it tends to cram into a construction more words than it normally contains. These features, together with other features specific to translated Chinese do not fully support the hypothesis of translation universals; in fact, much of the difference results from interference of English source language, and it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at contributes to the unique features of translated Chinese.

Key words: parallel corpus; translated Chinese; type-token ratio; constructions' load capacity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语料库技术的发展,语料库语言学已经从方法论和语言研究手段成长为一门完整的学科,既有纯理论研究,也有应用研究(Laviosa2002)。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我们可称为语料库翻译学,其主要含义是,以语言理论和翻译理论为研究上的指导,以概率和统计为手段,以大规模双语真实语料为对象,采用语内对比与语际对比相结合的方法,对翻译现象进行历时或共时的描写和解释,探索翻译的本质(王克非 黄立波2007)。总之,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已成为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可以从更多的角度透视翻译,包括翻译语言。

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多少会存留一些源语的痕迹,有人称之为translationese,即受源语影响的不太地道的目的语运用方式(Hopkinson2007)。translationese若译为“翻译腔”则带有些贬义,译为“翻译体”稍好,我们也可以使用translational language这个相对中性的术语。翻译语言虽然不够“地道”,但它通常不是语法错误(mistake),多属语用上的“偏误”或差误(error),源语是这些“偏误”的源头(Toury1995:208)。

用翻译语料来研究翻译语言(Gellerstam1986:88-95)已经走过20个年头。根据Santos(1995:60),翻译语言研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所有翻译产品的属性,即翻译共性(universals of translation, Baker 1993);二是特定语言间翻译产品的属性,即翻译语言(translationese)的属性;三是某个或某类翻译产品反映出来的语言特征。本文主要考察英语翻译成汉语后汉译语言的特征,这方面的研究对于英汉语言对比也有重要意义。

2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语言研究

翻译语言现象早有人注意。Gellerstam(1986)对比瑞典语翻译和非翻译小说文本,从语内类比角度讨论过“翻译体”的语言特征。近年在各种语料库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新型翻译研究。国际上,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技学院的Mona Baker较早开展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她在《语料库语言学和翻译研究》(1993)文中对这两者的结合作了初步阐发。在大范围翻译调查方面,如翻译文体的考察,她(2000)也率先从语料库角度探讨译者的文体特征,特别是从类符/型符比、平均句长及词项使用特点等方面加以分析。根据Baker(1993,1998a),翻译语言可能存在下列共性:简化(词汇上的简化,即使用较少的词来进行翻译,尽量少用生僻的字眼,使用释义方式应对文化差异;句法上的简化,即复杂结构被简化;文体简化,即译文倾向于断开长句,减少或省略重复的冗余信息,减少词汇重复等)、显化(原文隐含的内容在译文中被明示出来,衔接手段明晰化)、规范化(译文尽量向目的语的某些典型样态靠拢,缺少目的语使用的多样性)。

Baker(1998b:225)认为,翻译时,与源语文本特征相关的现象倾向于移植到目标语文本里。但有批评者指出,Baker的研究主要基于类比语料(comparable corpus),未关注源语对译语的影响(Hansen & Teich 2001,吴昂 黄立波2006,黄立波王克非2006)。

2009年王克非 秦洪武 英译汉语言特征探讨第1期基于对应语料库的汉语翻译语言研究在国内也已取得不少进展,如柯飞2003,秦洪武、王克非 2004,柯飞 2005,王克非、胡显耀 2008,等等。王克非、胡显耀(2008)依据双语对应语料库仔细探讨了翻译汉语的特征,指出,无论是文学还是非文学语料,翻译汉语与原创汉语相比,具有词语变化度偏低、词汇密度偏低,虚词显化、指代方式显化,常用词频率增加等特征。国内外这些基于语料库的研究都不同于传统的“对等”理念指导下的翻译研究,而关注起翻译转换中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带来的语言变化以及促成此类变化的语言内和语言外因素,开辟了新的翻译研究途径。但囿于检索技术和研究手段的局限,系统的描述和分析还不够。本文尝试运用现有的语料检索和分析技术,从宏观的层面(主要是类符/型符比、句长分布、结构容量等)探讨英译汉的一些语言特征,微观语言描写(词语分布、词语组合等)部分将另文发表。

3 研究方法

考察汉语翻译语言,实际上就是考察它在多大程度上偏离汉语“常态”。“常态”(余光中2002:151)只是一种语言直觉,并无具体标准,但我们可以假定它存在。比如,我们可以把一定规模的原创文本视为汉语“常态”,因为它比翻译文本更接近目的语的基本特征。

本项研究的素材取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研制的汉英对应语料库(CEPC)① ,我们从中抽取约350万字/词的双语对应语料。该库为汉英双向翻译对应语料库,各子库里的汉语文本可以提取出来,形成汉语原创文本和汉语翻译文本类比库。既然翻译是由源语语篇诱导的篇章产生过程,在进行具体语言分析时,我们既考察汉语原创文本和汉语翻译文本之间的关系,又考察汉语翻译文本和英语源语文本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们也注意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语言使用多少的差异。

4 宏观描述

宏观描述主要涉及汉语原创文本和翻译文本在类符/型符比、词长和平均句长上的表现。类符/型符比是类符(types)和型符(tokens)之间的比率。词型和实例依据ICTCLAS进行切分,也是句长的计算单位。以下是使用WordSmith 4.0得到的统计结果。

表1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

类符/型符比

一般说来,语库规模越大,类符/型符比越小。若语库规模相同,类符/型符比越大,就说明用词越丰富。由于原创库和翻译库库容差异较大(如汉语原创文本库在实例数量上小于汉语翻译文本,约为1∶1.6),简单的类符/型符比计算没有说服力。因此,本文在进行类符/型符比(type/token ratio)计算时,使用了WordSmith 4.0提供的以1000词为计算单位的类符/型符比计算方式,得到“标准化类符/型符比”(如表1)。

表1显示,在类符/型符比上,汉语原创文本比汉语翻译文本在类符/型符比上低了2.3个百分点(45.19 vs. 47.49),但都高于英语原创文本(43.75)。汉语翻译语言在用词丰富程度上低于英语源语,但又高于汉语原创语言。这一差异说明,汉语翻译文本在用词丰富程度上高于汉语原创文本和英语源语文本。该项统计结果不支持翻译语言较原创文本用词简单这一假设。

词长

总体说来,汉语原创文本和翻译文本都以双音节和单音节词占主导地位,汉语翻译语言基本符合汉语本身的词汇运用特征。汉语原创文本使用单音节词稍多,但总体看来,二者没有明显的区别。

平均句长

统计显示,汉语翻译文本的平均句长高于汉语原创文本(每句平均高出2.32个词)。这一差异在非文学文本里差异尤为明显(高出4.47词),差异不大的是文学文本(差值:0.35)。那么,这些差异和英语语源语文本有什么关系?

仅从句长上说,汉语翻译文本句子偏长和英语源语似乎没有多大关系,因为后者的句长(18.23)远远小于前者。但实际翻译的语言材料显示,汉语翻译时的句子扩张与英语源语有关。

① And Pinkerton — Pinkerton — he has collected ten cents that he thought he was going to lose .

那么/c平克顿/nr——/x平克顿/nr——/x他/r一定/d是/u要/v回来/dg一/m角/q钱/n的/u老/a账/n,/ w这笔/r钱/n他/r本来/d以为/v没有/v盼头/n了/y。/w(16∶22)

② You speak collectedly, and you — are collected.

你/r这/r话/n倒/y还有/v自制力/n,/w而/c┠/r ——/x也/y确实/d镇静/a。/w (7∶10)

汉语的孤立语性质意味着要使用词汇手段表达一些英语使用语法或其他组合手段表达的内容。如①中的关系词that译为名词短语“这笔钱”,过去式(thought)在翻译时通过词汇手段(本来)添加时间标记(译为“本来以为”)。还有,英语介词(如on,in)表达的意念在汉语中常用“介词+……+方位词”来表达。上述各种添加多少带有一些强制性,更常见的添加则是选择性的。比如,翻译时可能会发生词性改变(如②中的“这话”、“自制力”),相应的成分都须作出调整,句子调整的幅度随之加大,原文中隐含的表情态成分也可能随之明示出来(如“倒、也、确实”)。不论是哪类添加,都会致使汉语翻译语言的平均句长高于英语原创文本语言。这可以部分证实显化现象。

但这只反映出汉语翻译语言的句子长度,而仅计算以句号、问号和叹号为切分点的句子长度还无法反映句子内部组织特征。根据Chen(1994),75%的汉语句子由两个以上的句段构成。句段可以是一个小句,也可以是一个短语,但它一定是句中由逗号或分号隔开的相对对立的构句成分。句段统计显示,汉语文本的句段长度低于英语文本;更重要的是,汉语翻译文本的句段长度明显高于汉语原创文本,且更接近英语源语文本。

仅从统计数据上看,汉语翻译语言用词比较丰富,句子偏长,没有期待中那么通俗易懂,也没有表现出翻译共性所言的句法简化特征。而且,汉语翻译文本中的句段长度大于汉语原创

文本,这显然是英语源语干预的结果。

5 结构容量

根据表1,汉语翻译语言使用的句子偏长。原因很多。从语法上说,由于汉语是不同于印欧语言的非形态语言,英语里的一些语法手段(如英语里的体和时态)在汉译时通常需要运用词汇手段来表达,这自然会增大句长;从组织方式上看,英语常使用较长的分句,在汉译时若保留分句形式也会增加句长;从翻译策略上看,汉语译文可能会为了方便目的语读者理解而加上一些解释性话语。

但语料分析显示,上述差异并不足以说明汉语的翻译和原创文本在句长上存在明显差异,翻译语言扩展了汉语某些结构式的容量才是主因。容量扩展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谓语和宾语之间的距离拉大了,即英汉翻译时常把原本后置且开放的英语定语(从句)前置于宾语之前(主要是“的……的NP”结构式),这大幅提高了汉语谓宾之间的结构张力;(2)汉语的一些介词短语(介词+NP+方位/时间)本身是封闭结构,容量有限,但翻译语言通常需要将较长的多重修饰成分塞入这种结构,致使其容量扩张。

我们以“在……中”为例说明这一点。

表2显示,“在……中”结构的容量与文本类型相关。在汉语原创文学文本中,有91.5%的“在……中”结构的容量在4个词以内,单音节词更是占到了47%;而在翻译文学文本里,结构容量在4词以内的只占74.91%。可以看出,原创文学文本里“在……中”结构的容量要远远小于原创非文学文本。有趣的是,这一区别在两类翻译文本中表现得不是那么明显,原因可能是汉语文学翻译不太注意该类结构式在语域上的差异。

与“在……中”结构相似的还有“在……时”和“介┐剩玁P+处所词”结构。这些封闭的结构式容量有限,但在翻译语言里,它们的容量均有大幅扩张。

上述扩容现象受源语影响,但不是源语单独作用的结果。还有一个原因:翻译语言过分利用了汉语本身的结构张力。尽管英语谓-宾之间容量有限,但修饰成分后置(如使用定语从句、介词短语)可以避开这种容量限制。汉语则不然,它的修饰成分通常前置。所以,若不使用其他方式,汉语只能靠扩展结构容量来解决修饰问题。扩容意味着不能快速处理主干成分,这会加重工作记忆负担。因此,结构容量扩张后,汉语翻译文本语言不如汉语原创文本语言易读、易解。

6 结束语

汉英对应语料库的考察和分析表明,同汉语原创文本相比,英译汉文本语言的标准化类符/型符比较高,句段偏长,表明汉语翻译文本在用词丰富程度上高于汉语原创文本和英语源语文本。另外,汉语翻译语言扩大了汉语某些结构式的容量,导致汉语翻译文本语言不如汉语原创文本语言易读、易解。这些特征呈现出英译汉文本语言独有的特征,显示英语源语对汉语译文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特定语言间的语言转换现象或翻译语言的局部特征,不一定是所有翻译语言共有的属性,翻译共性的探讨还有待深入。

注释

①CEPC(Chinese-English Parallel Corpus)是一个汉英双向平行对应语料库。该库于2002-2004年由王克非教授主持创建,语料以XML文件格式存储,语库规模为两千万字/词。

参考文献

黄立波 王克非. 翻译普遍性研究反思[J]. 中国翻译, 2006(5).

柯 飞(王克非). 汉语把字句特点、分布及英译[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12).

柯 飞(王克非). 翻译中的隐和显[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4).

秦洪武 王克非.基于语料库的翻译语言分析——以“so...that”的汉语对应结构为例[J]. 现代外语,2004(1).

王克非 黄立波.语料库翻译学的几个术语[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7(6).

王克非 胡显耀.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汉语词汇特征研究[J]. 中国翻译,2008(6).

吴 昂 黄立波.关于翻译共性的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5).

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Baker, Mona.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A]. In Mona Baker, Gill Francis and Elena Tognini-Bonelli (eds). Text and Technology: 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C]. Amsterda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1993.

Baker, Mona.Réexplorer la Langue De La Traduction: Une Approche Par Corpus[J]. Meta, 1998a(4).

Baker, Mon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London:Routledge, 1998b.

Chen, Hsin-His. The Contextual Analysis of Chinese Sentences with Punctuation Marks[J]. Literary and Linguistic Computing, 1994(4).

Gellerstam, M. Translationese in Swedish Novels Translated from English[A]. In L. Wollin and H. Lindquist (eds.). Translation Studies in Scandinavia[C]. Lund: CWK Gleerup, 1986.

Hansen, S. & Teich, E. Multi-layer Analysis ofTranslation Corpora: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A]. In D. Cristea, N. Ide, D. Marcu and M. Poesio (eds.). Proceedings of EUROLAN 2001 Workshop on Multi-layer Corpus-based Analysis[C]. Iasi, Romania: 2001.

Hopkinson, Chris.Factors in Linguistic Interference: A Case of Study in Translation[J]. Skase Journal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2007(1).

Laviosa, Sara.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y, Findings, Applications[M]. Amsterdam, New York: Rodopi, 2002.

Santos, Diana.On Grammatical Translationese[A]. In Kimmo Koskenniemi (ed.). Short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Tenth Scandinavian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C]. Helsinki, 1995.

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收稿日期:2007-10-11

【责任编辑 李洪儒】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