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对比语言学角度看外语教学

时间:2024-05-10

罗依娜

提 要:我国的外语教学先后把语言的结构、功能、心理、文化等方面作为自己研究的重点。同时,人们把外语教学视为师生之间的合作行为,先后强调教师、学生或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回溯我国的外语教学,学生一般从中学甚至小学开始学习外语,但到大学毕业也不能自如地同外国人交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文章从对比语言学出发,考察外语教学,得出结论:外语教学与对比语言学一样,其实就是母语与外语之间的语际转换;重点是发现并处理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实现相应的语际转换,进而培养学生的这种转换能力。

关键词:对比语言学;外语教学;差异;转换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9)01-0129-3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Luo Yi-na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2, Chin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emphasizes language structure, function, psychology, and culture successively. At the same tim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s seen as the co-operative 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emphasiz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successively. In our country, most students start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in middle school or in primary school, but they can not communicate with foreigners successfully even after graduation from college. This situation obstructs the strengthening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power. The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explore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arrives at the conclusion: like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s the cross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 mother language and the foreign language; the key is to find out and deal wit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so as to realize the relevant cross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difference; transformation

1 引言

外语教学在我国蓬勃发展,这与我国学者的多维度不断努力密不可分。综观我国外语教学,有语法优先说,有听说优先说,也有功能领先说,还有强调文化、心理等因素者。本文通过反思对比语言学,提出自己的观点:外语教学可以并且应该以对比语言学为基础,把母语同外语之间的相同方面(简称同)作为基础和前提,把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方面(简称异)作为外语教学工作的核心。

质言之,外语教学就是母语同外语之间在异方面的转换。

2 对比语言学与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

2.1 对比语言学的界定

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又叫做比较语言学。它是运用对比方法研究不同语言之间异同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具体讲,这一学科的目的是通过比较、研究不同语言来揭示相应语言系统所有层级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2 对比语言学的起源

对比语言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对比为基础的语言比较本身,早在世界“混沌状态”、人类统一语言的终结和多语言时代的开启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关于人类多语言现象取代统一语言,《圣经·旧约全书》有过明确记载:“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耶和华说:‘看哪,他们(人——引者)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语言,如今既作起这事(建造巴别城和通天塔——引者),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圣经1994:9)。于是,天下人使用的语言就各自不同,出现了多语言现象。虽然这只是宗教传说,但它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多语言导致人类须要跨语言交际,不同语言载体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就需要语言对比,因此语言对比产生于多语言之间的交际(语言间交际)需要;第二,有需要,就有思考、探索,由此不难得出结论:语言对比的历史十分悠久。显然,尽管作为独立学科的对比语言学还比较年轻,但是,人类的语言对比研究活动却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历程。

综观学界,可以把对外语与母语之间差别的观察和从类型学角度出发比较非亲缘语言的工作视为对比语言学的起源。前一种起源性工作反映在各国出版的语法学著作中(在西欧,相应工作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后一工作的起源性探索与语言的(形态)类型分类的任务密切联系。这两种工作都可以在以母语为基础的外语教学中进行,并且通过外语教学来实现各自的目的。

2.3 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任务

对比语言学所运用的各种方法,一方面与现代普通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发展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受制于不同对比研究工作的目的和定位。目的决定方法。

无论以语义还是以形式(结构)为研究对象,无论以形式、语义还是以语用为研究对象,无论以所比较语言的局部还是以其宏观系统为关注焦点,比较在对比语言学中都是永恒的、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众所周知,“比较方法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一种语言的特点只有通过与其他语言的直接或间接的对比方能被认知,被明确,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楚、更深刻地认识所比较语言的异同点”(张会森2004:1)。可见,比较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甚至可能是其唯一的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的不同,使用比较方法研究语言的学科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子学科:第一,历史比较语言学,它研究各种语言在自己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发生学意义上的共性。第二,区域或地域语言学,研究各种语言之间的派生亲缘关系、语群以及语言现象中除去发生学意义上的共性之外的共性。第三,对比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探讨语言间除开发生学共性之外的相同和相异特点。其中,历史比较语言学从语言历史维度出发展开比较,区域或地域语言学从语言的空间出发进行比较,两者都对所比较语言的共性感兴趣;而对比语言学则既关注共性,又关注差异性,其探讨维度主要是共时条件下的空间(结构),当然也包括语义、形式和语用。

比较(对比)研究的一般任务如下:第一,揭示不同语言各种手段使用上的同与异;第二,更好地确定所比较语言的特点,因为在一种语言内部实施语言研究可能会忽略或遗漏该语言的某些重要特点;第三,直接与各种应用语言学相联系,比如外语教学和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理论,比较可以使前者预见和排除负面干扰,可以为后者提供可靠的语言学基础和语言转换依据;第四,为类型学和揭示语言普遍性提供材料。

概括来说,根据本文题旨,以对比语言学为基础,外语教学可以或者分别以母语、外语的形式、语义、语用对比为基础,也可以在整合这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实施;对比语言学所得到的母语同外语之间的同可以作为外语教学的基础,而异则可以并且应该成为外语教学的着力点。

3 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就实质而言,是一种培养学生进行母语与外语之间转换能力的学科。因此,它应该在比较两种语言之间异同(对比语言学)的基础上,以异为核心展开外语教学。此处,同是开展培养学生母语同外语之间转换能力的外语教学的基础,没有同就难以实现转换;异是实现上述转换过程中产生困难、失误甚至错误的根源。

3.1 从母语出发的外语教学

在旨在改善外语学习方法的研究中,人们把母语作为初始模型,也就是“标准语”(source language),将所研究的外语(target language)与母语实施比较,关注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吴静 石毓智 2005: 51-59)。两相比较,后者(不同点)更加重要。这类研究一般涵盖语法的所有领域,有时也把包括语音在内。对此,可以成为佐证的是“一系列国家提出的为数众多的不同对比研究方案(比如, 匈牙利提出的匈英语对比研究、波兰制订的波英语对比研究以及我国的英汉对比研究等)”(韩红 2006: 45)。显然,在对比探索中,应该以某一组普遍语言现象为基础,主要关注所比较语言的独具特点,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异”。此处,以根据所传达的内容来分析形式为目标,在语言系统中探讨个别现象的功能价值。

另外,受“概念分析”影响,许多文献把不同“概念作为自己的出发点”(王义娜 2005: 81-85)。与此相应,研究“某一概念在所比较语言中的表达形式”以及相应形式在表达相应概念时的功能(贺春英 2005: 47-50)。

20世纪70年代,一些国家(美国、波兰、联邦德国等)的对比研究运用N. Chomsky转换生成语法中的生成模式开展自己的工作, 认为所比较的两种或多种语言中的现象起源于同一“深层”结构。

最后,以母语为标准语的外语教学研究,不仅仅研究母语同其他国家的语言,同一个国家不同民族语言甚至不同方言之间的转换,也可以纳入本文的研究范畴。比如,苏联学者研究苏联各民族语言的多样性,促使人们下功夫探讨对比语言学问题的作法,就值得思考。改进民族中学的母语——俄语和外语教学,编纂双语词典以及翻译方面的某些问题都曾经是苏联语言对比研究理论成果实际运用的领域。

其实,不论以母语作为标准语,以概念、深层结构作为对比的基石,还是把与少数民族语言相对立的行使通用语言的母语作为出发点,学者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寻找对比的标准。这种工作同样适合外语教学。

3.2 从文化优势语言出发

在探寻对比标准的过程中,文化优势语言出现在研究者的视野中。总的来讲,任何二语语法,甚至许多最初出现的母语语法,都是人们有意无意间在与其他语言对比的情况下撰写而成的。区别仅仅在于:在第一种情况下,比较的对象是母语;在第二种情况下,比较的对象是作者的文化优势语言。学者们认为,印度的《巴尼尼语法》就已经潜含着梵语与中古印度日常会话语言相比较的因素;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欧洲语法是现代语言最早的语法,它们实际上是人们在与希腊语和拉丁语语法比较基础上的研究成果。即便是描写“异域”语言或地方方言的现代语言学家,他们的意识里也包含着自己习惯的母语或其他语言的模式。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拿新语言的事实与自己熟悉的语言比较,并且通过熟悉的概念网络考察陌生语言的事实。

对比语言学产生于多语言描写及其教学的需要。所以,当今的对比语言学是人们长期以来的语言描写实践的升华和理论概括,完全可以运用于外语教学。

3.3 比语言学的发展可以直接服务于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是对比语言学产生的直接动因之一,这种观点恐怕不会有人怀疑。质言之,外语教学的需要促使对比语言学产生,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又反过来指导外语教学。对此,张会森有过系统阐述。他把对比语言学区分为理论对比语言学和应用对比语言学,并且说,“对比语言学的应用价值首先在于它有助于外语教学和对外语言教学(例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言之,有助于第二语言的教学和学习”(张会森 2004〈上卷〉:7)。张先生把对比语言学服务于外语教学的任务概括为:“(1)确定两种语言由于差异而产生的教学上的难点;(2)研究教学中运用对比的范围、具体内容和方法,并为编制教学大纲、编写教材提供材料和依据”(同上)。确实,教、学任何外语都离不开母语。尤其是成年人学习外语时,情况更加典型。在我国外语界流行着一种要求:要求外语学习者依靠模仿和训练达到操母语者一般无二的境界。近年来,我国英语界引进并研究中介语以及世界英语、印度英语、马来西亚英语,甚至中国英语这些观念的提出和研究,已经表明上述要求很难达到,而且也没有必要花那么大力气去事倍功半。坦诚地说,从学生头脑中排除母语是不可能的,教学外语须要以母语知识为基础。“因此,对比是加深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减少母语干扰,变阻力为助力的好方法。”(张会森 2004〈上卷〉:7)这里,母语与外语之间的异不仅非常重要,而且是外语教学中必须着力处理的难题。

4 结束语

研究表明,对比语言学可以外语教学发展的基础;外语教学就本质而言,就是母语与外语之间的语际转换。在这一不同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发现语言之间的差异(不同),提取、归纳实现差异的语言转换手段,是为外语教学的核心任务。此处的发现差异这一任务,外语教学工作者完全可以借鉴对比语言学的成果,没有必要做重复性工作。

参考文献

陈国亭. 俄汉语词组合与构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韩 红. 对比语言学:诠释与批判[J]. 外语学刊, 2006(5).

贺春英. 文化视野中的观念分析[J]. 外语学刊, 2005(1).

王义娜. 概念参照点:语篇指称解释的认知思路[J]. 外语学刊, 2005(5).

吴 静 石毓智. 英汉并列结构的共性与个性[J]. 外语学刊, 2005(3).

张会森.俄汉语对比研究[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中国基督教协会.新旧约全书[M]. 南京,1994.

Graesser, A. C., Singer, M., & Trabasso, T. Constructing Inferences during Narrative Text Comprehension [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4 (3).

Hammadou, J.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Prior Knowledge, Inference, and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Foreign Language Reading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1(75).

Long, D. L., Oppy, B. J., & Seely, M. 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eaders Sentence-and text-level Representations [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7(36).

Zhang, H. & Hoosain, R. The Influence of Narrative Text Characteristics on Thematic Inference during Reading [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 2001(24).

收稿日期:2008-03-13

【责任编辑 郑 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