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交际策略研究新探

时间:2024-05-10

林意新 李 雪

提 要: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际,如何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也就成了外语教学的首要任务。交际策略是提高语言能力较快捷的方式,是语言学习者为了克服由于语言资源有限而造成的交流障碍而采用的手段。本文分析交际策略的研究方法、定义、分类和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高学习者的交际策略能力提出建议。

关键词:交际策略; 研究方法; 性格特征; 任务类型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9)01-0136-4

A New Exploration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Lin Yi-xin LiXue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80, China)

Communication is the final purpose of learning a language. How to improve learner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s the prime task for language teaching. Communication strategy is one of the basic and convenient approaches to developing learners language competence. Communication strategy refers to the means employed by the language learners to overcome communication breakdowns due to their insufficient language resources. This paper intends to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definitions, classifications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relev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with some suggestions proposed concerning how to improve learners communicative strategic competence.

Key words:communicative strategy; research methods; personality traits; task types

近年来,学者对二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行为以及交际能力的发展等颇为重视。其中,对交际策略的研究不仅反映出学习者使用目标语言交际的心理过程,也反映出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水平。于是,教师可以通过发展学生的策略能力来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这种方法最适合中国学生。

1 影响交际策略使用的因素

在交际活动中,交际者要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选择不同的交际策略。国内外对交际策略的研究结果表明,交际策略的使用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但最主要的包括语言程度、性格特征、学习环境和任务类型。由于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在各自的语言环境中研究学习者交际策略的使用情况,所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Bialystok发现,目标语程度高的学习者更多地利用以目标语为基础的策略,而相应程度低的学习者更多地利用以母语为基础的策略或减缩策略(Bialystok 1983: 100-118)。Paribakht的实验说明,水平高的学习者主要依赖第二语言为基础的策略,而中等水平的学习者更倾向于使用第一语言为基础的策略(Paribakht 1985: 132-146)。陈思箐的实证研究表明,学习者运用交际策略的有效性与其外语水平息息相关 (Chen Si-Qing 1990: 155-187)。孔京京、刘乃美等都实证分析交际策略的使用与学习者语言水平的关系(Kong Jingjing 2006: 3-9, Liu Naimei 2006:10-20)。

不同性格的学习者对交际策略类型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Tarone 实验表明,不同的学习者讲述同一个故事的方法有所差异。例如,有一位学习者无论用母语还是用外语讲故事速度都极快,不大注意细节,而另一位学习者则经常带有少许附加说明并请求帮助。Tarone认为,这种选择交际策略的偏好与学习者的性格有一定关系(Tarone 1977: 194-203)。王艳分析了第二语言程度和性格因素不同的学习者在交际策略使用上表现出的差异性(王艳 2005: 249-233)。

另外,学习环境也会影响学习者对交际策略的选择。例如,课堂交际要比自然环境中的交际较少地要求使用交际策略。有研究者发现一些在美国大学里学习俄语的学生较多使用回避策略,而自然环境中学习的学习者则多使用转述策略。目前,国内学者对此因素的分析较少。

交际任务的不同对学习者交际策略的选择也有一定影响。国外许多研究者针对不同交际任务类型开展研究。Poulisse 发现,任务的性质对交际策略的选择有一定影响,其试验结果表明受试者在图片描述任务中主要使用分析策略,而在故事叙述和口头采访中则频繁使用整体策略和转移策略 (Poulisse & Schils 1989: 15-48)。当前,国内学者很少开展这方面的实证研究。

其他因素,如学习者的本族语、认知风格、认知类型、学习风格、学习态度、学习者的年龄等都对交际策略的选择有某种程度上的影响。因此,交际策略的选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并非受一种因素影响。

2 实证研究

2.1 实验假设

在语言学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学习主体的个体差异(如态度、动机等)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其中性格因素中的内向和外向型性格为更多研究者所关注。Corder指出性格因素与交际策略的选择有直接的关系,不同特点的学习者会偏爱不同类型的交际策略 (Corder 1978: 71-90)。迄今,我国研究者对这一问题开展的实证性研究较少,更多的研究则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因此,笔者决定针对这一现象开展一项实证研究。

Lotfollah Yarmohammadi & Shaharzad Seif的研究表明,任务类型与某些交际策略的选择之间确实有一定的关系(Lotfollah Yarmohammadi & Shaharzad Seif 1992: 223-232)。因此,笔者思考在中国语境中学习者运用的交际策略是否与所提供任务的类型有一定联系。具体实验假设如下:(1)学习者的性格特征(内向特征和外向特征)影响其对交际策略的选择;(2)学习者面对不同的任务类型会选择不同的交际策略。

2.2实验对象

笔者将哈尔滨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的120名大一学生作为本实验的受试群体,年龄在19-22岁之间,男女比例为4:1。他们已经学习了至少6年的英语,因此已经掌握英语词汇和结构知识,并且两个月后准备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2.3 实验工具

2.31调查问卷

此调查问卷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关于学习者的个人信息;第二部分为受试者性格的测试,笔者采用文秋芳教授所提出的“性格测试工具”(文秋芳2000:198-200);第三部分调查问题的设计基于Oxfords 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选项采用Likert的五级量表,如:1=从来不用,5=经常使用 (Oxford & Crookall 1989: 404-419)。

2.32 访谈

笔者抽取20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性格组。访谈过程中,笔者做了录音记录。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对访谈记录进行分析。访谈的问题主要围绕:对交际策略是否了解,经常或很少使用某种交际策略的原因等。

2.33 口语任务

笔者采取自愿的方式选取了20名学生作为口试对象,同时,在设计口语任务时考虑了如下因素:(1)交际任务能够引导学生表达概念及意义;(2)交际任务既不能增加某种策略的使用频率,又不能阻碍某种策略的使用;(3)交际任务应为受试者所了解的,但须有一定难度;(4)交际任务应该具有代表性,并有其自身特点。

同时,笔者采用概念识别任务和图片描述任务。在概念识别任务中,笔者选取Paribakht 研究中的10个词汇,包含5个具体名词和5个抽象名词,这样有助于了解学习者使用名词时的交际策略 (Paribakht 1985: 132-146)。第二个口语交际任务为图片描述,受试者须描述图片的内容并形成一个完整故事。

2.4 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工作由笔者及被试学生的任课教师共同完成。本实验持续时间三个月。笔者细致而深入地研究搜集到的资料。有效问卷共96份(个别问卷信息不完整),所有录音材料均为有效录音。针对口语任务进行数据收集。首先,受试对象抽取其中的5个词(应包含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用英语解释给同一位美籍教师听,直到该教师听懂并说出该词的英语对应词为止。在描述图片时,要求受试者在5分钟内运用多种词汇尽可能地把图片内容描述清晰。结束后,该教师和笔者分别从语言内容、表达方式、流利程度和准确性等几个方面给每位同学的交际效果评分。整个过程均录音。经过反复听录音,笔者试图总结出受试者在这两个口语任务中采取的交际任务类型和频率。最后,笔者使用统计软件SPSS 14.0 分析实验结果。

2.5 数据分析

笔者采用T检验来分析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学习者使用交际策略的频率,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性格特征的受试者在运用合作策略 (P=.001<.05)、模仿策略(P=.005<.05)和减缩策略(P=.010<.05)上有所不同,即外向型特征的学习者更多地使用模仿策略和合作策略,而内向型的学习者则更多地依赖减缩策略。在其他策略的使用上未见显著性差异。从访谈中,笔者发现外向型特征的学习者喜欢借助一些手语和身势语来更好地表达思想,他们认为这样会给对方提供一种亲近放松的语言环境。而性格内向的学习者认为在交谈时使用一些身势语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并会感到尴尬或紧张不安。此外,外向型特征的学习者比内向型特征的学习者更多地采用合作策略,这一结论与Tarone 的实验结果相符:特定性格的学习者更倾向于使用合作策略(Tarone 1977: 194-203)。内向型学习者总是遵循“面子原则”和所谓的“礼貌原则”,即使在交际中遇到障碍,也羞于向对方澄清。相比之下,外向型学习者显得更具有社交性,并且容易和别人相处,因此也迫切地需要和交谈者交流观点。关于减缩策略的使用,外向型学习者认为这会阻止他们练习使用目标语,因此该策略的使用频率较低。而内向型学习者由于其性格原因,比较保守,缺乏冒险精神,他们不愿尝试没有把握的表达方式,而宁愿采取放弃、简化或者完全回避的方式。

笔者记录受试者在两种任务类型中使用交际策略的数量并进行百分比计算。经分析,受试者在概念识别任务中主要采用概念策略和拖延策略,而受试者在图片描述任务中则更多地使用语言策略和减缩策略。两项口语任务中,合作策略和模仿策略的使用未见显著性差异。

概念识别任务中的各个概念都是独立出现的,没用任何的上下文语境提示,内容的连贯性不强。这一任务要求受试者清晰准确地描述出已给的概念,并使对方猜出此概念,对学习者的语言知识要求较高,因此概念策略的使用频率较高。图片描述任务要求学习者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注意故事的连贯性即可,受试者没有必要绞尽脑汁描述细节内容,因此他们较多地使用语言策略和减缩策略。访谈中,笔者发现,受试者认为提供的细节内容越多,有时候会越暴露其在语言运用上的缺陷。受试者考虑到在某些故事情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会影响故事叙述的流利性和连贯性,因此,他们更喜欢采用节省时间且方便使用的语言策略。

针对概念识别任务,学习者不可避免地会使用拖延策略来获取思考时间。学习者必须思考该如何正确地并地道地表达相关概念。当出现语言障碍时,他们不得不采用一些填充词或重复先前所说的话来争取思考时间,并且用以掩盖陈述中的空白现象。而在图片描述任务中,受试者只需描述出大意即可。因此,当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语言问题时,他们干脆放弃或委婉地加以解释,这样,拖延策略则显得不那么重要。

另外,第一个任务中的概念都是独立出现的。如果受试者在所选词汇上采取减缩策略,即放弃对该单词的解释,就会很容易被对方发现。因此,这种情形下的减缩策略的使用几乎不存在。但在第二个任务中,受试者在不影响故事完整性的前提下,对一些次要信息或是不确定的语言表达方式就可以采取回避的策略或是直接采用汉语式英语,一方面保证了表达的流利性,另一方面又不会暴露语言知识的不足现象。

3 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3.1 提高学习者的策略意识

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入手,使他们认识到交际策略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只注重对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的训练,而误认为交际策略的训练只是暂时的“宽慰品”,不能解决学生语言障碍的根本问题,或者认为策略能力完全可以由学生按照母语交际的习惯在交际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并不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因此,导致了学生交际策略意识的薄弱,学生即使运用了某种交际策略,也不确定该策略是否有助于学习,是否有助于交流的顺利进行等。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该首要了解交际策略在口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熟知哪种策略形式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交际策略的方法论指导,培养学生的交际策略意识,使学生了解在何种情况下运用何种策略,从而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例如:

①M: Please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Einsteins Theory of Relativity.

W: Sorry, I cannot follow you. Could you say it again?

教师解释上面一类对话时,可以插入交际策略的概念,尤其是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直接求助的策略。另外,教师可以与学生多沟通,互相探讨哪种交际策略有助于学习。这样,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才能有意识地运用恰当的交际策略。

3.2 组织个性化教学

由于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对交际策略的运用呈现差异,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地面对交际中的问题,并利用必要的手段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将交际策略能力的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从而在实践中加快语言形式的学习和应用的融合及转换。教师应注意发挥不同性格的学生各自的长处,促使他们克服自身的弱点。一方面鼓励性格外向和内向的学生运用更多的概念策略,养成“用英语解释英语”的习惯,并善于用英语思维;另一方面帮助性格内向的学生克服紧张,害怕失败,丢面子等心理,大胆使用交际策略,尤其是模仿策略和合作策略。教师在口语训练的初级阶段不应过分强调准确,而是要鼓励学生开口交流,再简单的交际策略也要通过交流来使用。因此,对性格内向的学习者,教师首先要进行心理疏导,克服心理障碍,鼓励他们开口说英语。然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互动活动,如将性格外向者和性格内向者合为一个学习小组。这样,小组成员能够看到对方的长处和自身能力的不足,其获取有用的信息来填补自身在信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的动机就越强烈,真正地达到性格的互补,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3 创造使用交际策略的条件和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使用交际策略的条件和机会,如大量组织课堂交际活动。正如上述实验表明,交际任务的不同影响学生运用交际策略的频率。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让每个同学了解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同时要注重交际活动的内容和难易程度。例如,针对每堂课的具体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口头报告、英语演讲或辩论的形式组织课堂活动,督促学生练习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并鼓励他们在日常交际中恰当地运用各类策略。同时,要提醒学生,过度地使用交际策略可能会导致语言知识的石化现象,会阻碍进一步学习,对高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此外,在课堂活动中,交际策略的练习也应随之减少。

3.4 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

多年来,我国传统教学的重点是词汇和语法知识,忽视语言最基本的功能——交际。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进一步了解,交际策略是交际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有效地使用交际策略,能够弥补学生在交际中的不足,从而更快捷地提高其交际能力。但教学中,我们强调交际能力,并非忽视其他语言相关能力。 Bachman认为交际性语言能力是由语言知识和策略能力两部分构成的。构成交际性语言能力的各个部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在此模式中,策略能力处于中心地位。它将语言能力与语言使用者的知识结构及交际环境特征贯穿起来,调动语言能力的各个要素 (Bachman 1990: 85)。正确运用交际策略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策略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策略能力有助于提高其整体的语言能力,而提高学习者的整体语言能力以实现有效交际,正是培养其策略能力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王 艳. 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程度和性格差异对交际策略选择的交互影响 [J]. 外国语言文学, 2005 (4).

Bachman, L. 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 in Language Test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Bialystok, E. Some Factors in the Sel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 In C. Faerch & G. Kasper (eds.) 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 [C]. Harlow, England: Longman, 1983.

Chen Si-Qing A Study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 Production by Chinese EFL Learners [J]. Language Learning, 1990 (2).

Corder, S. Language-Learner Language [A]. In J. Richards (ed.) Understanding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ssues and Approaches [C].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1978.

Kong Jingjing. An Investigation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Used by Chinese Non-English Major Postgraduates [J]. CELEA Journal, 2006 (2).

Liu Naimei.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J]. CELEA Journal, 2006 (2).

Lotfollah Yarmohammadi & Shaharzad Seif. More on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Classification, Resources, Frequency and Underlying Process [J]. IRAL, 1992 (3).

Oxford, R & Crookall, D. Research on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Methods, Findings and Instrumental Issues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89 (4).

Paribakht, T. Strategic Competence and Language Proficiency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5 (2).

Poulisse, N. & Schils, E. The Influence of Task- and Proficiency-Related Factors on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J]. Language Learning, 1989 (1)

Tarone, E. Conscious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 A Progress Report [A]. In H.D. Brown, C.A. Yorio & R.C.Crymes (eds.) On TESOL 77: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C]. Washington: TESOL, 1977.

收稿日期:2008-09-22

【责任编辑 王松鹤】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