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对跨学科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文章在分析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及主题活动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重构的基础上,依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现行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为基础,设计了基于主题活动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体系,并结合本地区现状构建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主题活动、课堂教学、多元评价体系等内容体系,以期为一线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提供有益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经验借鉴。
关键词:主题活动;信息技术教育;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1)08-0079-05
《信息技术》课程进入我国中小学已有20年左右的时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综合素养较原来已有显著提高,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显然已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需求。
笔者在多年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活动,以教育部2000年11月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17年9月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導纲要》和现行的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为基础,通过分学段构建实施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主题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跨学科素养、价值体认及责任担当。
一、问题的提出
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信息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明确了要求,其中信息技术教育推荐了25个主题,小学阶段15个主题活动。同年,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构成予以详细解释。至此,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在文件不断出台和丰富中逐年深入,各项机制日趋完善,内涵更加丰富,课程的实施有了依据,育人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信息技术》尽管是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但相较于初高中阶段,其总体发展较为缓慢,教学效率和质量都远未能达到预期。笔者曾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于2020年初对陕西西安、咸阳等地多所小学的一线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学现状问卷调查,共回收400余份有效数据,旨在了解当前一线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发展现状。结果发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性相较其他学科教师较为薄弱,在学校中多以服务行政和其他教学工作为主。而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内容又多以注重操作技能运用为主,学生在课堂上依据既定好的步骤进行学习,教法死板、缺乏创新。
新课程标准在制定时就明确指出类似情况,并首次使用学科大概念统整各学科课程内容,引领课程与教学改革,明确强调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学科大概念的引入,能够有效地将零碎的知识体系与技能整合应用到具体的真实情境中,改变以往固定僵化的知识形态,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基于此,笔者在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围绕学科大概念进行内容统整,提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主题活动体系。
二、信息技术教育主题活动的文献研究与定位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核随着时代的发展,从“Literacy”到“Competence”不断深化,从早期的信息技术应用常识教育发展为不仅关注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也关注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科特有的科学方法,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2]。
本研究基于时代大环境的变化,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内核的演变,将信息技术教育置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个主题,以该主题为线索,围绕其进行活动与交流,开展《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融合后的相关内容的学习。《辞海》中关于“主题”基本解释的第四项释义“题目”,是本研究所要探究的。而“活动”是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动作的总和。
鉴于以上对信息技术教育和主题活动的定义,本研究中涉及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主题活动,特指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依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以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为支架,将涉及不同学科的内容、问题等,围绕某个特定主题,打破学科界限,为学生提供适切的主题活动。主题活动聚焦一个较大的理念或较宽泛概念的一组活动或课程。围绕该主题,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
三、小学信息技术主题活动的体系建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多维度的建构,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是对 “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是作用于同一个学生的 “整体效应”[2]。为此,学校要改变过去以小学各学科教学知识的传授为主的课程教育观,建立起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的新时代课程观,强化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探索基于学科大概念的主题式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能有效地让课程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服务,也能弥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在评价互促的良性竞争下,会对学校的课程体系迭代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可以鼓励教师参与校本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设计、开发。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将小学信息技术主题活动体系建构方式概括如下:
1.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真主题活动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探索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主题活动跨学科内容的融合、体例的设计和实施的成效,充实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主题活动设计、开发与实施的新模式。主题活动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为基础,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核心,摒弃完全按照教材布局内容进行信息技术技能或围绕为学习技术的活动主题而学习的惯例,在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的同时,重点关注与主题活动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的系统性、整合性。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提高效率,减少错误率。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特别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面,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出发,创设基于生活实际的真实主题情景,先有认识,才有兴趣,再有热爱。
2.从教学实际中总结经验,整理全技能手册
笔者曾参与过英特尔?誖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该项目在学生和教师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中,引入了技能手册。手册中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软件的使用操作流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予以说明。在实际使用中,学生或教师的体验较好,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因此,本研究在小学信息技术主题活动的设计中,也借鉴了技能手册的使用。
在制作和开发小学信息技术技能手册的过程中,分年级设定小学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具体内容。在实际的制作中,笔者所带领的工作坊团队成员开发出了以现行教材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信息技术应用软件为基础的不同学段信息技术技能手册,具体如下:
一年级以“兴趣”和“认识”为主题,以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为主要目的,让学生认识计算机、了解计算机。
二年级以“熟知”和“思维”为主题,以学生认知和心理特点为基础,深化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图文并茂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三年级以“探索”和“网络”为主题,在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逐步让学生开始探索网络世界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四年级以“应用”和“交流”为主题,纠正无目的上网行为,在合作交流中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有效、有益的学习,广泛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3]。
五年级以“应用”和“拓展”为主题,深入了解信息技术的广泛用途,在竞赛活动和学生展示中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多方面感受和体验多媒体世界的精彩。
六年级以“时代需求”和“全面提升”为主题,在时代需求中拓展学生的兴趣点,依据学生自身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调整不同的适切学习模块,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除既定主题的要求,教师还可以依据现实需要,引入拓展内容。由授课教师或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学习模块,让学生在渐进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主题活动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分年级技能手册体系如表1所示。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学习模块的设定都是将新技术、新工具的使用作为解决主题活动或者特别设定的特定问题而设计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学习某个主题活动的时候,可以通过手册快速查询其操作过程,便于学生养成主动探究学习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3.从现实教学中提炼问题,建构多活动体系
《信息技术》课程是由最初的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的。经过多年的学科发展,早已不再仅聚焦于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信息素养等方面的培养。《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构成设定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以及现实教学情况,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主题活动划分为“三段式”教学体系构建实施,即低段体验学习、中段研究学习和高段研创学习的层递式学段教學目标。
在“三段式”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研究中的教学困境,提出“六维度”主题活动体系。通过关注信息技术本身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和发展的需求,创造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综合素养能力和学科多样化融合下的学习样态,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跨学科素养,树立学生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做好学科准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主题活动建构,分别从国家教材、生活经验、生涯规划、传统节日、地域文化、如何学习等“六维度”进行。各维度之间可以相互独立,也可进行维度之间的交叉融合。在主题活动中,围绕该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生成特色课程,既能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也能为一线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主题活动课程实施,提供有依据的实施宽度和广度,让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主题活动课程的实施更加贴近实际生活,把学生“教会”变为教学生自己“学会”,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4.从学生兴趣中挖掘课程,探究新开发路径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通过构建“六维度”的小学信息技术主题活动,开发制作小学信息技术技能手册,以更有效地支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为了让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主题活动课程的开发更有效且易于推广实施,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主题活动“六步”课程开发路径,即制定课程主题、设计课程框架、落实课程内容、开发课程资源、建构课程评价、整体研讨实施,在此过程中用主题教学带动学生兴趣,用学生兴趣推动技能提升。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影响了师生互动活动的有效开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开展练习,如此循环,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从而最后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抑制了学生对信息技术本身的兴趣发展。不可否认的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教学过程中更关键的因素还是教师,即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把握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教师能否意识到让学生真正成为信息技术的使用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能否设计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4]等,是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主题框架的搭建、课程资源的丰富、课后效果的评价、课终结果的研讨,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挖掘主题课程的内涵,营造适合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
5.从学科素养中回归生活,坚持六环节流程
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有任务驱动、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教师按照教材中规定的内容,围绕教学目标,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设计出一系列教学流程,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目前整个课堂教学主要偏向计算机操作技能方面的培养,围绕“人、技术、社会”等现实生活展开的问题解决式教学较少。特别是在信息化基础薄弱的学校,该课程的教学更是如此。由于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和专业课堂教学培训比较缺乏,造成了不少教师只为完成教材教学任务而教,忽略了学科核心素养中对学生育人目标的要求。
应从发展小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出发,以基于主题活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流程为基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获得成就的满足感和喜悦感。在小学信息技术主题活动课堂教学中,具体某个年级主题活动课程教学环节中,将严格按照主题概述、制定计划、动手操作、认真检查、交流分享和拓展总结等六个环节的课堂教学流程开展,笔者称之为小学信息技术主题活动“六环节”课堂教学流程。因为内容重难点侧重各不相同的原因,每个主题活动可能会根据内容进行不同的课时调整,但并不会影响整个教学流程的变化。
6.从教学空间中打破界限,分层进行混合教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作为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融合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后疫情时代得到了大力的推广,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领域,教师的在线教学能力、学生居家学习期间的自律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5]。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打破了教学时空的界限,采用分层教学精准施教,家校联动协同监督的措施,能有效推动网络自主学习为辅的混合学习模式,以此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重视学生的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推动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学生个性化学习。
为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细化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的要求,使主题活动的教学目标能更贴近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降低因混合教学模式下教师无法直接监督的弊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实践中,笔者针对不同学习对象在主题活动中进行了分层:①初级层次的学生着重培养基本内容的学习,达到本节课设定的基本教学目标即可,确保该部分学生能理解学会当节课的知识点;②中等层次的学生着重培养对教学目标的迁移和运用,确保该部分学生在知识点理解基础上的综合能力的提升;③高级层次的学生培养重点在特长和创新性学习和实践,该部分学生也应发挥他们充当教学“小老师”的角色,重组知识结构,提升元认知能力,确保知识创造应用和拓展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经过以上分层化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混合学习模式,可以满足班级内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缩小学生间的差距,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7.从教学评价中凸显主体,整合多方法应用
当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仍以知识习得为评价导向居多。因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以教师为评价主体,以任务的完成为最终结果评价。显然,趋于单一化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学生评价的主体作用。而学生如果能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过程、结果等进行评价,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因此,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可测量的知识和技能上[6],多元化评价在小学的信息技术主题活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实践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设定了过程性评价、展示性评价、勋章制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具体如下:
(1)过程性评价贯穿主题活动实施各个环节,注重学生各环节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方式,量化学习态度、小组讨论、组内贡献、表达技能、实践操作、展示交流等指标,以此来完成基于某个主题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2)展示性评价基于具体的课程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實际情况,主要应用于小组或个人展示活动中,主要通过评价学生的过程性内容展示,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最终的学习成果融合起来进行总结;
(3)勋章制评价主要是通过增减虚拟的数字化奖励来对学生的能力和表现进行评价,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后,数字化奖励可兑换成可视化评价;
(4)终结性评价主要针对一个主题、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学习后,授课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指标体系和平台评价指标,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
四、总结与反思
基于主题活动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通过主题活动学段教学目标、“六维度”主题活动建构、“六步”主题活动课程设定和主题活动课堂教学“六环节”等课程体系的设定,采用跨学科教学和统整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将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以全面育人为目标,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开展构建工作的同时,应着重关注培养高素质和有创造力的人。小学信息技术现行主流教材中所列的内容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将现有教材作为蓝本线索,增加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内容,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实用有趣。
同时,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和参考,对于教材中已过时或无法实现的内容,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做相应的灵活调整,还可以以微视频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无缝学习资源作为补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内化,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弥补了课前、课后的学习空缺[7]。而教材中相关的任务和主题活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重新设定或重组,重视利用计算思维解决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
[2]任友群,李锋,王吉庆.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7):56-61+9.
[3]沈复兴,陈星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2(9):17-20.
[4]王春蕾,刘美凤.影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6):14-18.
[5]朱磊,韩润社,陈洁媛.疫情防控背景下“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7):27-31+80.
[6]丁革建,曾棕根,杨双丽,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83-85.
[7]朱磊.微视频资源支持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8):52-55.
(编辑:李晓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