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互联网+实训教学”体系建构的设想

时间:2024-05-10

伍晓峰 刘燕欣 叶惠文

摘 要: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质是创新人才的竞争,也是教育的竞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不断围绕社会竞争需求改进、修正和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然而创新型人才培养不仅仅限于高精尖、前沿研究型人才,更加需要各领域应用型创新人才,特别是高技能职业型人才,是驱动应用创新的重要力量和动力。文章围绕“互联网+混合教学”理论和方法,提出建构新实训教学模式,重构新体系,探索新教育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之路,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混合教学”;协同创新;技术赋能教学;智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1)06-0028-04

一、引言

当前基于“互联网+”衍生的教育新形态和新业态,导致教育理念重塑、教学架构重组、教学模式重构、教学内容重建。各类型学校和学科掀起了“互联网+教学”的改革热潮,涌现出多种多样和多形态的教学模式,所有模式都是融入“互联网+教育”的属性。教学改革的主基调是“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素质教育在课堂,教为学服务”的理念和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协同学习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的改革更是如此。由于改革对象是人,因此比任何行业的改革更加复杂,需要具备“理论先行,创新设计,合理计划,提升执行力”的指导思想。改革的核心是创建新模式、建构新教学体系,抓手是技术赋能、解放生产力、重构生产关系。让参与改革的各个对象在改革中得到解放,有幸福感,在改革中既得到利益,又促进专业发展,从而更好、更积极地参与教学改革。为此,我们提出利用“互联网+实训教學”的理论与方法创建实训新教学模式,重构实训教学体系,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互联网+实训教学”的特征与创新

1.“互联网+实训教学”的特点

“互联网+教育”是在我国“互联网+”战略框架下,将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教育尝试整合,充分发挥互联网高效、便捷、共享的优势,改变教育供给方式,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创新教与学方式,向学习者提供优质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服务,以促进我国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新形态[1]。“互联网+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也是技术推动教育产生革命性变革的基础[2]。

在2015年7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有关“互联网+教育”的行动指导思想是“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国家“互联网+”行动的顶层设计计划促使教育产生“互联网+课堂”“互联网+教学”“互联网+学习”“互联网+评价”[3]等模式。网络技术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新兴技术的融合使用,助推“互联网+”在职业院校实训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互联网+”在实训教学中呈现十个特征(见图1),在实训学习中呈现七个特征(见图2)。

2.“互联网+实训教学”的特征

互联网在为知识传播提供强大媒介的同时,也正在改变着知识的内涵、特征和生成规律[4]。“互联网+”行业行动是一种动能,激发行业创新和流程优化再造。“互联网+教育”是一种变革的思路,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创新教育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教学模式等,进而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教育生态体系[5]。

“互联网+实训教学”应具有以下教育特征:①“互联网+资源共享”是实训教学的重要特征,它的共享性不仅解决了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促进实训教育均衡发展,解决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②“互联网+即时互动反馈”是促进课堂改革的重要方法和手段。③“互联网+流程再造”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方法。④“互联网+物联”是实现学习即服务、学习即教学,促使教学个性化、精准化和人性化的关键技术。⑤“互联网+教育大数据”促进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⑥“互联网+虚拟学与教空间”促使泛在学习和泛在教学,变革传统教学理论、方法和模式。

这几大特征再造了“人人可学,处处可学,随时随地可学”的“以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的新教育教学形态。因此基于“互联网+教学”可以重新建构教学模式、重构教学架构。

3.“互联网+实训教学”的新模式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情境创设、协作式探究和意义建构是学习发生的三个关键环节[6]。情境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产生于有意义的真实情境中的学习[7]。实训教学是指实训室或行业、企业实训基地等具体情境中,采用自主学习或协作式探究等方式,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学习、探索实训技能,完成实训知识的建构、创新。实训教学既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

“互联网+实训教学”包含三个环节:

(1)自洽式协同学习

组织学习共同体开展自主、合作和协同的泛在学习。学习共同体既可以由学生自洽式组建,又可以根据学生能力层次分布来建构。相对而言,学生自行组织共同体较教师安排或主导会更好地开展讨论式学习,能更加自觉地分享学习经验,共同提高技能水平。

(2)教学即实验、实训与协同创新

聚集优秀教育、教学人才建构优质资源体系,用先进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化资源,让学生开展无障碍学习,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在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后,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驱动学生用实验、实训思维开展“习得”式实践活动,在知识的应用场景中巩固知识,深化知识理解,提升应用能力。

(3)融合创新实践

创设项目即设立教学案例,让学生自我和合作建构,然后到实训基地或适合空间进行验证性和创新性实践,提升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知顿悟,提升创新思维与能力。该模式的教学策略是逐层螺旋式的递进,在实践中强化知识的应用能力,通过在资源创设中融入评价方法,采集学生反馈数据信息,用数据分析暴露问题,引领教师开展以数据为指导的精准教学。

三、“互联网+实训教学”体系建构

1.实训教学体系架构

新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持续深度融合,引发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育评价、教育制度等的全面创新与深层次变革[8]。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结合实训教学的特点,提出构建“三中心二体系”的体系架构,如图3所示。具体为智慧课程学习中心、教学融合创新中心、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中心以及“互联网+”环境与条件支撑体系和信息化教学供给侧服务体系。

2.“三中心”实训教学体系

随着先进教育技术不断在教育中的深化应用,“互联网+资源共享”越来越广泛,虚拟泛在学习和虚拟泛在教学的新形态和新业态将会不断迭代创新,在云平台的资源越来越优质化,教学资源将是多方力量的智慧结晶,是任何一位名师或专家个人力量所办不到的。目前已实现教学场景可视化和教学过程数据可视化,物联学习与服务以及人工智能混合教学形态也为期不远。为此提出建构“三中心”教学体系,具体如下:

(1)智慧课程学习中心

随着“互联网+共享教育”应用的日益广泛,教育共享的形式、形态也随之不断革新和创新,逐步形成共建、共享、共研生态式课程学习资源体系。并把物联、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赋能于资源建构与学习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特征,开展即时互动和反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能。

课程学习的资源建构将呈现如下特点:①资源演绎过程直觀、形象、立体,虚拟现实和呈现多维度、情境化、互动式。②素养教育、知识学习、即时评价融为一体。③资源学习过程实现即时互动、反馈、采集、分析与评价。④课程中心资源系统智能化学习整理,具备动态自我智能评估、自我修正、自我完善和自我重组,实现精准推送。⑤课程中心资源采用架构重构、微化设计、体系化建构方法建设,具有可集可分的功能,各学习者或教学者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或教授对象进行重组学习和教学链。⑥“互联网+分享”学习得到高度发挥。学习过程的分享、共研和共构的案例,经系统智能分析后自动采录到课程资源中心,作为个性化问题学习范例。

基于互联网,每一个个体或群体都可以创建和分享学习资源,这些资源通过来自需求方的选择、推荐、分享实现对资源的优胜劣汰[9]。课程智慧学习资源中心的资源设计与制作要求高,资源演绎的设计需融合多种数字媒体技术和人才来建构,同时需要政府引领、专家指导、跨学科教师共同体和教育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参与,以创建优质、可读性强的资源,所建构智慧课程学习资源能够实现“建得起、用得起、用得好、常态用”的目标,使广大师生甚至家庭用户喜欢用、愿意用和常态用。通过“互联网+”实现学习资源高度共享,可以降低整体教育投入成本。

课程学习中心的资源建设仅仅由教师个人来整合是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的,需要选拔一些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教学经验雄厚,课堂演绎水平丰富的名师团队和教育企业参与设计和制作,真正打造优质化、人人愿意用的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不需要每所学校都设立该中心,可以由一个区域或省市甚至国家层面建立,向区域辐射。

(2)教学融合创新中心

未来的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由于优质的智慧学习资源建在互联网云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云服务随时随地进行泛在学习,高效率、高效能地获取和掌握知识。在课堂上,由教师主导开展基于情景式、场景式的项目教学活动。学生通过项目式体验、探究和协同创新的实训过程,以进一步巩固自主学习理论知识,深化实训技能应用,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素养能力。在实践过程中,通过项目互动过程即时采集学生反馈数据信息,引领教师基于数据暴露的问题开展因人施训、以用定训的个性化教学活动。该中心的教学空间是泛在化的,不限于学校的实训室或校外实训基地,可以是虚拟泛在空间、泛在实践基地。

(3)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中心

该中心的职责是制定科学课程质量评估标准,通过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过程的大数据开展科学、客观的质量评估。其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自洽协同学习阶段的学习效果测评;二是对学生实验、实训阶段的能力测评;三是对教师“互联网+混合实训教学”和基于反馈数据开展个性化教研和教学能力的评估。该中心需要聘请具备教育和课程教研能力的教师、教研员和教学督导制定测评标准和测评方法,也可以是独立于学校之外得到国家认可的第三方认证机构。

3.资源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资源创新设计是改革的灵魂

教育变革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无论中小学阶段还是职业教育、大学教育阶段,教育从业者们都在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变革,比如,创客教育以及目前比较流行的STEAM教育等。然而,要更好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对教育理念重塑、教学架构重构和教学内容重建,才能适应当今世界教育变革的发展需求。因此,教学内容设计与重构必须以“互联网+教育”的思维,把教育信息化的理论、方法深度融入学科应用、学科教学和学科评价中,以技术赋能实现向技术要效率、向技术要效能、向技术要质量、向技术要智治,促进学生开展高效学习、促进教师高效教学。

在资源创建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但不是引进外国概念、照搬模式,而是需要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实实在在地围绕学习对象、学习目标和培养能力,创新设计和制作资源,让参与改革者在改革的路上通过技术赋能流程重塑、实现、解放自己,以腾出更多时间关注创新研究主题、关注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与研究,在改革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改革的好处和利益,并促进自己专业能力的发展。

4.转变思维才能践行课堂革命

当今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素质教育在课堂,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强化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和协同学习。学习方法存在线上线下混合化、泛在化、个性化,无时空、无边界、无限制等特点。正如国内一些学者提出的“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方式是360度的,需要对“互联网+”学习方法和教学行为重新定义。

“互联网+教育”不是传统教育网络化,而是在互联网支撑下的供给新模式和组织新架构,是结构性的变化,遵从新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10]。新教育时代是改革时代,首先需要参与者先革自己的命,革传统教学思维与方法的命,必须解放思想,深刻理解“互联网+教育”的意义、作用和价值,转变思维和教学观念,开展课堂技术革命,适应教育发展需求。

四、结束语

课堂革命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宗旨是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创新学习,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因此,需要用“互联网+教育”、技术赋能教学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创建新模式和创构新课堂,围绕实训课堂教学应用建构新业态,为实训课堂教学提供服务。

实训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及教师的主动参与,也需要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走向改革的彼岸。改革不仅要创新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激励教师去研究、探索现代教育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手段,以培养新时代的新教师和新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实训教学中,用教学改革探索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模式成果,重塑新型学校,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黃荣怀,刘德建,刘晓琳,等.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的基本格局[J].中国电化教育,2017(1):7-16.

[2]陈丽.“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本质与变革趋势[J].远程教育杂志,2016,34(4):3-8.

[3]叶惠文.创建南方教育装备创新产业城对我国教育装备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6,32(8):17-20.

[4]陈丽,逯行,郑勤华.“互联网+教育”的知识观:知识回归与知识进化[J].中国远程教育,2019(7):10-18+92.

[5]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3-10.

[6]冯晓英,孙雨薇,曹洁婷.“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学习理论与教法学基础[J].中国远程教育,2019(2):7-16.

[7]Herrington, J. &R. Oliver.An Instructional Design Framework for Authentic Learning Environments[J].ETR &D,2000(3):23-48.

[8]钟晓流,宋述强,胡敏,等.第四次教育革命视域中的智慧教育生态构建[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4):34-40.

[9]王志军,陈丽.联通主义:“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J].中国远程教育,2019(8):1-9+26+92.

[10]陈丽.教育信息化2.0:互联网促进教育变革的趋势与方向[J].中国远程教育,2018(9):6-8.

(编辑:李晓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