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王冰冰+万力维+冼若兴
摘 要:琼台师范学院作为海南省唯一一所主要培养小学和幼儿园师资的師范院校,与时俱进、把握机会,以切实促进海南省基础教育发展为己任,通过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实践带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体制机制的改革,并以教学研究引领和辅助实践,开启了构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生态的探索之旅。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生态;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75-03
北京大学王其文教授14年在石家庄举行的“互联网+教育”高峰对话中提出:“人有了基础教育之后可以通过互联网解决很多问题。数字化的知识,只是人类知识的一部分,从数据到信息是吸取的问题,从信息到知识是辨别真伪的问题,通过知识到创新知识,所以‘互联网+时代更需要教育,老师需要改进教育教学,学生要在新教育环境中学习。”[1]简短的一段话透露出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地位转变。从“教育+互联网”到“互联网+教育”,一个简单的顺序变化,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互联网+教育”绝不是互联网与一个最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领域的单纯相加,而是更深入、超丰富、巨开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随着“互联网+”在2015年初的两会上被纳入国家战略,在云计算、大数据、慕课等一系列新技术冲击下,“互联网+”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益显现。新的人机交互模式、人工智能等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有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刻变化。北京师范大学赵国庆副教授指出,“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可能深至骨髓”,“直接摧毁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重塑一个开放创新的新的教育生态”[2]。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校长明确提出:“这场‘教育革命的最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双重变革,在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3]
在这场“互联网+”对教育掀起的巨大变革浪潮中,培养未来教师的师范院校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承担着双重任务:既要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又要支撑各类教育信息化。从办学主体出发,师范院校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办学需求出发,师范院校应培养具备合格信息素养能力的师资,助力基础教育信息化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因此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师范院校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角色尤为重要。
海南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更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4年下半年,教育部正式批复海南省开展教育信息化省级试点,这无疑给正在加速的海南教育信息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给海南教师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琼台师范学院作为海南省唯一一所以培养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为主要任务的师范院校,一直秉持“养乾坤正气、育天下英才”的百年师院传统,以切实促进海南基础教育发展为己任,培养了一大批海南基础教育的优秀师资。70%的毕业生工作在海南基础教育一线,省内小学与幼儿园中超过50%的骨干教师和校(园)长都毕业于琼台师范。多年来学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积极把握社会需求,坚持做优做强教师教育专业,强化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前沿相结合,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探索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对“互联网+”的机遇和挑战,学校与时俱进、抓住机会,坚持服务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需求,通过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实践带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体制机制的改革,并以教学研究引领和辅助实践,初步探索构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生态。
一、以“互联网+”切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国家高度重视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从2003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到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10年)》中明确提出“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要“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琼台师范学院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已基本建成网络覆盖的信息化校园。学校还多次组织各类形式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督促教师以信息技术改进教学。但教师教育专业在教学条件和手段建设上仍较为传统,教学手段欠新意,数字资源的应用还不广泛。为此学校特别开展了各层次教师的反思和讨论,认识到问题出在“应用”不足!教师的信息技术没有与教学有效融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只停留在了课件展示和投影使用等浅层面,课程的数字化改造、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推进等深层次改革还没有真正实施。于是学校在增设微课制作室和现代化教学诊断室的基础上,继续着力提升广大教师将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入融合的意识、水平和能力,组织骨干教师到华中师范大学进行高层次教育信息化提升培训。学校深化信息化内涵改革,以课堂为抓手,以教师教育专业资源库为平台,以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为龙头,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为保障,大力开展教师教育数字化校本资源建设,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撬动”教育与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推进实体课堂与线上教学的深度融合。
1.以课堂为抓手,应用“互联网+”技术提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今年上半年学校制定了《课堂教学有效性与多样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尝试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实现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场所的多样化。在时间上,寻求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开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课程教学改革,打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在空间上,寻求课堂教学场所的多样化,逐步使课堂从传统教室延伸至实训室、工作现场甚至学生宿舍,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由“理论—讲授型”向“应用—探究型”转变,着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移动时代”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让大多数学生都有了随时随地接触网络和学习网络课程的机会。本轮教学改革直面课堂,要求任课教师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大胆尝试和运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和项目化教学等新方法,有针对性地改革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以专业资源库为平台,建设数字化校本资源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2014年,学校与信息技术公司合作引进了专业资源库平台,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创造条件和提供支持。学校组织教师教育专业教师熟悉和学会操作使用平台,并将原有专业和课程的各类素材整理、上传平台,转化成信息化的数字资源。各专业还注重吸纳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前沿的新成果,不断更新、丰富教师教育专业资源库,建设起师范特色鲜明的校本数字资源。学校将原有的优质省校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导入到专业资源库共享平台直接供师生随时使用,又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学习和制作微课,以更新颖、更生动、更贴切的微视频资源和更灵活、更随意、更发散的讨论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将数字化校本资源上传至学生普遍拥有的手机终端,真正形成开放、泛在、移动的学习环境,实现随时、随事、随地的多元学习方式的变革。
3.以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为龙头,促进实体课堂与线上课程的有效融合
多年来,学校从海南省基础教育需求出发,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在信息化课程建设中,学校以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龙头,着力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增加信息素养课程内容。学校积极推进原有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完善技术标准,丰富课程资源,形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根据《意见》“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充分融入优秀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的要求,学校鼓励各教师教育专业以微课程、短小视频等形式收录和吸纳小学和幼儿园典范教学案例,以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快捷拓展各类学科前沿知识,学校大刀阔斧大胆改革,上学期与上海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合作,引进10门混合式课程和近30门在线课程,这些网络课程初体验以思政课程、提升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三个模块为主。本学期学校就以混合式的思政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作为改革的突破口,重点推进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除了大见面课程,学校还要求助教根据课程内容安排校内见面课程并及时跟踪指导和督促。通过师生宣讲、精选助教、专门培训、集中交流等方式,一时间校内形成了广泛利用信息化技术变革上课方式、学习方式的良好氛围。学校还积极鼓励开课超过10年、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师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自主筹备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学校遵循应用驱动、建以致用,鼓励教师将已建好的数字课程资源作为实体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鼓励青年教师试验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方式,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手段。
4.以相关制度为保障,激发师生参与信息化改革和创新的动力
学校积极推动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使学生在线学习的成绩能够得到认定,促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成果转化。一方面制订各类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将通过学校认定的在线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数字化在线课程学习,同时制订和完善相关的教学效果评价办法、学分认定和学分奖励办法。同时学校还不断修订和健全各类管理机制,正在拟定将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的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以激发和促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积极投身信息化改革和创新。
二、深入推动“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教师教育信息化
学校2013年组织了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改革”为主旨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各专业根据人才市场调研和专业需求调研设计人才培养思路,遵循职业岗位标准重新设置课程体系。教师教育专业从海南基础教育需求出发,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文件和教师资格考试改革新动向重新调整课程设置。2014年教育部先后出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信息化改革明确了新时代下的新要求。学校下一阶段的教学信息化改革工作仍将围绕海南基础教育的核心需求,依据教育部新政策新要求,合理使用“互联网+”,着力解决海南基础教育难题,促进海南教育事业发展。学校倡导以教学研究推进改革实践,去年学校已立项《“互联网+教育”视角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生态的实践探索》、《MOOC环境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SPOC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等多项教育信息化内容的校级教改课题,积极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通过教学成果转化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互联网+教育”视角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生态的实践探索》被列入2016年海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学校将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以切实推进海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为出发点,通过调查研究、对比发现、效果评估,立足培养模式和课程实施,继续深化对“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教育新生态的探索。
1.开展教师素质要求调研
学校拟选取对国家部属师范高校和教育信息化推进较快省份的小学和幼儿园进行调研,了解“互联网+”时代对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素质的新要求;走访海南省相关市县各级各类具有代表性的小学和幼儿园,摸底本省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找出差距。
2.研究教师培养及评价标准
在调研基础上,基于“互联网+”时代国家对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素质的新要求,结合海南省经济社会实际和基础教育现状,参考未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研究并提出符合海南省发展需求的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和评价标准。
3.改革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
依据培养和评价标准,结合琼台师范学院情况和教师教育特点,借助信息化校园环境、数字化资源,研讨新时代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研究和制定改革实施方案。
4.推进教师教育核心课程的改革实践
根据改革实施方案,在教师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中全面铺开应用数字化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改变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做好过程监测和评估,以期构建起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生態。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指出,“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教育领域全面推进“互联网+”战略的背景下,师范院校更应当锐意进取,以此作为改革传统教学的契机,促进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乃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培养师生较高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教育公平,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发挥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互联网+教育”重构教育模式 营造创业新际遇[DB/OL].http://tech.xinmin.cn/2015/06/15/27876140.html.
[2]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和应对[N].光明日报,2015年6月9日.
[3]董奇.借力“互联网+” 创新教师教育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5年5月27日.(编辑:鲁利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