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研究

时间:2024-05-10

封昌权 王祥

摘 要:江苏省淮安市在实现市域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不断推进“三通两平台”在教学、教研和教管中的有效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立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动态更新与运行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的技术支持,促进了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提出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居民学校)成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协同教育平台的可行性。

关键词:信息化;中小学;协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0-0026-03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视培养信息技术时代的学生创新能力。江苏省淮安市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从2009年起全面启动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工作,至2013年12月,以全市四县四区通过省级验收为标志,实现市域教育现代化。为进一步整合资源,落实江苏省政府于2013年1月公布的《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要求,推进“两个率先”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推进教育现代化应用水平,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绩效,淮安市电教馆在全市中小学进行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调研,旨在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研和教管中的有效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立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动态更新与协同运行机制,不断探索符合教育信息化规律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发展道路,实现“十二五”教育信息化的整体目标。

二、协同论与协同教育

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于1976年提出协同论,认为系统千差万别,属性各不相同,但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关系,存在从混沌无序状态向稳定有序结构转化的机理和条件,能形成一些微观个体层次所不具有的新的结构和特征的普遍原理,揭示了系统变化的普遍程式:旧结构→不稳定性→新结构,系统要素间的独立运动和协同运动推动系统进入有序状态。[1]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家庭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社会教育系统,彼此相互交叉、合作竞争而产生新型协同教育。现实生活中学校教育是主要途径,家庭与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学校对学生的影响以正面为主,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正负面混杂,家庭影响介于两者之间,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价值观,尤其网络上形形色色的负面消息,由于缺乏分辨能力和判断标准,更容易影响学生;[2]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作用不可忽视,家校协同显得至关重要,否则,孩子在不同环境中面临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既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又影响将来市民整体素质;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教育,能使学校教育发挥最大效能,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再加以社会、家庭的协同配合,营造健康的、和谐的、积极的、人文的、向上的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环境。

三、信息化环境下的协同教育

信息化环境下的协同教育指技术支持下的家庭、学校、社会优势互补、合作引导而达成协同教育。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密切有效的家校合作是提高教育效率的前提,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家庭教育可以支持和强化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又能够引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互补、合作竞争而达成协同教育。影响家庭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社会教育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分立走向协同的因素有很多,信息化环境起了融合作用,解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同中出现的问题。传统的家(含社会,下同)校协作中存在次数有限、过程短暂、持续性差、衰减快等问题,即协同论的“快弛豫参量”;[3]信息化环境下的中小学教育,可以利用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家校信息沟通便捷,协同过程和学生发展历程可记录、可查询,特别是大数据支撑下学生发展诊断,引导家庭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社会教育系统三个子系统协同运动,驱动子系统的协同发展,通过信息正反馈来控制和强化自组织不断演化,使子系统从原来的简单有序状态向高级有序状态跃迁,慢弛豫参量将充分发挥序参量的作用,促进学生快速成长,引导家长共同进步,增进社会和谐发展。[4]

四、信息化环境下的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

1.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的技术支撑

江苏省淮安市从2009年起全面启动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工作,至2013年12月,以全市四县四区通过省级验收为标志,实现市域教育现代化,“三通两平台”的基础设施全面建成,为淮安市基础教育家校协同发展提供了全面技术支撑。据淮安市电教馆2014年6月在全市中小学进行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调研的统计,截至2014年3月,有72.6%的学校开通了家校通系统;有 63.7%的老师有自己的个人网页、博客等知识管理空间,有87.2%的家长有自己的QQ或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家长智能手机拥有率为90.7%,94.5%的家长有老师的QQ、微信或电话号码等通讯方式,53.4%的家长有E-mail邮箱,24.2%的家长知道老师的E‐mail邮箱;家长对教育重视和升学的期待,电视、网络的普及,使家长有更多闲暇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了解家庭教育方法,学习基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为家校协同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撑。

2.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网上家长学校

淮安市网上家长学校,搭建了教育新闻、招考信息、法制教育、政策法规、作文在线、心理辅导、体卫艺等栏目。作为连接学校与家长的桥梁,淮安市网上家长学校在针对学生提供在线教育内容的同时,更注重家庭教育板块建设,传递教育理念,帮助家长提高自身教育能力,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发展。淮安市网上家长学校的板块和内容力求贴近淮安地方特点,力求理念指导性和实践操作性,提供家长教育经验和案例分享,如小学生生活习惯、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健康与安全、劳动和社会实践、道德体验、消费和娱乐等,并结合淮安区域特点,开设了隔代教育、民工子女教育、保姆家教等个性化板块,针对这些群体特点,内容以视频为主,以访谈形式为主,不定期举行线下的免费家长课堂,传播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创设学校与家长、家长与老师、家长与教育专家、学校与专家的多维互动。

3.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校讯通平台

校讯通平台是基于移动通讯的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平台,可以有效解决老师和家长之间沟通,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信息交流系统。老师通过平台向学生家长以手机短信方式发送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作业及管理方面的要求,包括孩子在学校的考勤、学习状态、测验成绩、学校的动态和临时通知等,家长也可以向老师交流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校讯通是增进家长与教师感情交流、亲密沟通的有效桥梁,是家长获取子女在校信息的实时手段,是获得家庭教育帮助与培训的有效渠道。校讯通在日常教学中以其快捷、便利和高效,赢得了教师、家长双方的信任和重视。淮安市中小学家校通系统通过充分运用、合理运营,完全能够发挥联系师生家长、沟通信息、有助学习管理的作用,为中小学开展协同教育,共同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发挥应有的作用。

4.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校园网

淮安市中小学在创建教育现代化的推动下,开始陆续建立并发挥校园网的作用,以开展更大范围的协同教育。淮安市中小学校园网建设以为学校教学、教研和管理提供信息化环境为目标,具备教务、行政和总务管理功能,淮安市教育资源网的访问量已达47万次,淮安市中小学校园网的教师备课系统、网络教研系统、电子阅览室深受教师欢迎,淮阴区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家长空间充分发挥了家校互动功能,一年来,家长空间的家教动态访客量为43740次,心理健康、家校互动版块的访问量都在4万次以上,教师空间、学生空间内容丰富,实现了学校-学校之间、学校-家庭之间、教师-学生之间、学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基本功能,为教育信息的及时、准确、可靠地收集、处理、存储和发布等提供网络环境,家长通过校园网可以参与一些教育环节,比如通过发表博客、作业评价、网上留言等,进行协同教育,学生通过校园网可以展示班级的活动、个人的作品,让家长、社会了解班级与个人成长动态。

5.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即时聊天工具

即时聊天工具已经成为淮安市中小学协同教育的重要形式。淮安市的许多中小学,如淮安市开明中学、第六中学、淮安市淮海中学、淮安市清浦中学等建立了学校QQ群、微信群;还有不少班级,如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淮阴区王营小学、开发区徐扬小学等,纷纷建立班级QQ群、微信。学生、教师、家长间的教学、学习、家校间的管理与沟通,都通过QQ及时进行交流;有问题、想法通过QQ群迅速与别人取得联系,进行交流,这些聊天工具的优势在于,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大都会使用,普及率广,参与率高,其平等的、双向的交流方式易于接受,可以实时、也可以非实时进行交叉发生,极为便利。大多数教师、学生、家长都有QQ与微信号,这为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提供重要补充。

五、信息化环境下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的未来展望

乌克兰伟大的教育家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篇文章《我们的家长学校》中就提出了协同教育的理念,认为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学校应当承担起正规的、主体的、正面的角色,但学习不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全部途径,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协同发展,承担各自的教育角色。家校协同教育,即学校起主导作用,家庭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协调一致,相互支持和配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在江苏教育从县域基本现代化向省域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于2013年1月23日发布了《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提出推进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建设,未来的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居民学校),在承担居民职业技能培训、道德教育、文化生活教育的同时,也将承担社区学生的活动中心职能,成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协同教育平台。在实施教育现代化保障能力提升工程中,通过教育全过程信息化建设,建立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动态更新机制及高质量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建立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及共享,也是信息化环境下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德]赫尔曼·哈肯,凌复华译.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72-73.

[2]黄立新.网络环境下的协同教育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03-105.

[3]李运林.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J].电化教育研究,2007(9):21-23.

[4]顾飞宇,范崚瑱.协同教育的101个视角[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34-35.(编辑:郭桂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