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4-05-10

福建省长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郑 英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渴求变得越发强烈。面对这一时代需求,我国教育系统积极展开了有关“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索,希望能够在教育开展过程中有效改变以往的学科割裂现象,并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而这一联动式教育理念的提出,有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同时也全面重塑了当前的教育生态结构,改变了学生以往僵化封闭的学习方式,因此与“双减”政策的提出有着天然契合属性,需要教师对此引起足够重视,并积极对其展开探索。

一、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教育宏观政策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除了强调将教育重心重新迁移回学校阵地以外,还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并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面对这一基本要求,教师若依旧采用传统的学科分裂式工作理念,那么伴随着教学时间的减少,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导致“1+1”只能够体现出“等于甚至小于2”的效果。但在跨学科整合背景下,教师主动串联起多门课程的联系,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吸收更多知识,还有助于开拓学生视角,使其对不同学科文化形成更为立体的认识,从而达到“1+1>2”的教学效果。

(二)学科发展目标

由于知识抽象性、逻辑性较强,数学课程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难点,并且学生在很多情况下都只能够通过记忆来强行掌握知识,如此一来自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双减”政策无法真正落实。为此新课标强调应当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作为一种语言、一种工具以及一种文化的特征,使其采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去探索并交流数学经验。而在跨学科视角下,教师不光要引入更加丰富的学科文化来填充数学课堂,而且要引导学生立足数学视角去认知并了解生活事物,如此不仅完善了课程配置,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学科思想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有助于“双减”的全面落实。

(三)学生个体成长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关注的是学生对新知的习得与掌握,因此教学重心往往集中在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之内,导致数学课程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弱化,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往往呈现出“点状”或“局部”特征,难以实现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然而通过跨学科教学,教师不但能够帮助学生纵向串联起新旧数学知识的联系,更关键的是可以进行学科横向发展,引领学生构建自身更为立体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新课改思想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思维发展”的成长目标,并确保“双减”政策得到更为合理的落实。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思考

(一)突出数学本位,避免主次模糊

在跨学科视角下,教师可以积极引入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科学等不同学科知识,不仅对教材内容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而且能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所在。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确保“双减”政策以一种更为缓和的方式嵌入小学课程体系之中。

但教师需要平衡好课堂中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各自占据的比重问题,避免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受到弱化,反而使学生的关注焦点转移到其他事物之上。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无论融入多少学科思想,都要注重体现出浓郁的“数学味”,并保证学生最后通过数学思想或方法来达成目标,以此体现出数学跨学科整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关注思维发展,避免一味实践

“实践活动”是数学跨学科整合教学的一项重要特征,在融入其他学科元素之后,课堂上必然会呈现出较为活跃的实践性,以便学生在近距离操作观察中习得经验,并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如此,数学跨学科教育活动不但能够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也提供了更为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实现了“双减”政策中提出的“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的基本要求。

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同步引导,否则会导致学生盲目地开展数学活动,却没有从中获得相应的启发与成长。为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活动开展之前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方案,活动结束之后帮助学生整理成果,使学生能够有效进行自主思考、反思以及总结,从而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满足个体需求,避免发展失衡

在“跨学科整合”课堂中,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知识,对数学思想与方法展开探索,并融合多门学科技能,尝试去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从而实现学习能力的成长。而小学生学习能力与知识积累都相对有限,因此这样的学习活动往往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够共同完成。为此教师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均衡兼顾每一名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并遵循学习能力互补原则,将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划分为同一个学习小组,如此才能够保证在教学过程中不会削弱学生的个体学习行为,并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深入参与到集体活动之中。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指向知识建构,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在跨学科视角下,“双减”政策的实现需要以教学结构的整体改变作为支撑。教师通过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嵌入“导学”环节,从而有效将学生的新知习得行为进行前移,利用合理的导学设计来重新确立学生的知识基础,以此实现不再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是将更多目光集中到学习的过程之中。在正式教学开展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数学概念与模型的形成入手,分析知识与现实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并寻找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契合点,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全面地构建知识体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开放的学习空间,并借助跨学科资源整合丰富了课程配置,有效改变了以往死板沉闷的学习氛围;而学生通过课前导学建立的认知基础与教师课堂展开的深化引导,也有效加深了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并有效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

以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与正方体”知识为例,在进行有关立体几何图形计算的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制作导学案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有关长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几何特点,拓展学科视角至历史层面,引导学生思考“人们为什么要计算立体图形的体积?”“古人是如何发明体积计算公式的?”如此一来,教师便可以引入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同时结合古人修建河堤、谷仓的案例,一同为学生讲解有关立体几何体积计算方式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拓展了数学知识内涵,同时也确保学生形成了更加深刻的学习印象。

再如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的教学,课前教师先让学生收集指定的洗洁剂浓缩液稀释瓶,并根据导学案理解稀释液的配比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教师在之后的新课教学中就可以结合学情,组织学生交流各种的解法:份数解、和倍问题解法、分数乘法等。有了知识前移的安排,教学效果就能事半功倍。而学生掌握了“按比分配”知识之后,教师再设计“制作七彩瓶”的活动,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的盐和水的一定比,计算并配制出饱和盐水和二分之一饱和盐水,最后配合清水、颜料分层灌入瓶中,当场制作出漂亮的七彩瓶。这样借助数学与科学的契合点来实现学生的学以致用,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求知欲。

(二)注重数学表达,实现课堂练习活动的创新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了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通常会布置大量数学习题来让学生进行练习。如此不仅导致课堂学习氛围枯燥,同时也不利于实现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从跨学科视角入手,对传统的课堂练习模式进行改进及创新,从而有效实现教学“减负增效”的工作目标。

在新时期教育理念下,“数学”被定义为一种“帮助人们搜集、整理、描述信息,以此建立数学模型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中体现出数学作为一门“语言”的重要本质,并引导学生掌握利用数学进行创作与表达,从而实现教学价值的最大化。为此教师可以将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与汉字语言的文学性融合在一起,借助自身丰富的想象力来进行创新编导。

例如在学习了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知识后,在课堂练习环节,可以借助“网易数读”等媒体渠道,为学生介绍当前人们创作“数据新闻”的方法与工具,并引入几条学生感兴趣的新闻内容作为范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将数学与文学深入结合的创作模式。随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课堂所学“折线统计图”知识,提供一份图表材料,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数据新闻”的创作。如此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有效创新了课堂练习形式,确保学生更投入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三)强化应用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自主实践

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项生产工具,其最大价值体现在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而随着如今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数学知识也开始与越来越多的专业学科进行融合,不但展现出了自身强大的创造能力,同时也体现出了更为丰富的应用价值。而“双减”政策的推行本质,便在于强调教学解放学生的视野,引领其关注现实生活中更广阔的知识信息。对于教师来说,应当把握好“跨学科”教学的工作契机,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同步实现对学生的思维培养。

以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为例,图形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最为频繁的一项数学知识,在建筑工程、平面设计等多个领域都极为常见。同时图形知识又与美术、科学等学科息息相关,将之结合在一起往往能够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为此在完成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联系一定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以及力学特征,并立足数学视角来为学生进行简单分析,如“三角形最稳固”“计算物体之间的受力面积”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堂拓展的科学知识,来尝试设计一把椅子,不但要求椅子足够坚固,同时还要保证外形美观实用;并要求学生在完成之后,对椅子的整体用料进行计算,讨论如何能够在保证椅子稳定性的基础上,减少其相应的制作成本。

(四)增强教学趣味,帮助学生理解学科内涵

跨学科视角下,小学数学课程不仅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育人内涵,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发掘出知识蕴含的趣味元素,使学生能够在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下吸收知识养分,从而为“双减”政策的落实奠定良好基础。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来设计相应的趣味教学话题,以此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例如在学习了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之后,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拓展课外知识“黄金分割比例”,让学生知道它是一个特殊而美丽的比1∶0.618。随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美术、音乐、体育、语文等学科中蕴含的“黄金比例”,甚至让学生自主发现人体身上的“黄金比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内在的奇特美,并把握住数学与现实生活中千丝万缕的联系。

综上所述,通过对“双减”背景下跨学科整合教学的理论依据与支撑展开分析,并对教学开展的具体细节进行了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对策与措施,并强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跨”的尺度与“融”的技巧,从而确保教学的合理实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