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命育成长——运用幼儿园种植区指导幼儿探究生命成长

时间:2024-05-10

福建省厦门市第六幼儿园 梁晓莎

生命成长即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引导幼儿了解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高生存能力和生命品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幸福和谐的一种教育活动。生命教育于每一个幼儿而言犹如甘露润心,且亦需醍醐灌顶。种植区为幼儿提供亲近生命的平台,种植区的植物和动物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投放的,幼儿在种植区活动时能够感受生命的多样性,在欣赏生命的美好的同时接受生命的缺憾,从而懂得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因此,幼儿园生命教育对每一个幼儿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应在有限的环境中挖掘无限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关注生命成长,激发幼儿对生命的情感,从而拓宽生命的可能性。

一、目标融于环境,支持亲近生命成长

(一)用规律的种植方式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陈鹤琴“活教育”的环境观中提到,通过对环境的思考和双手参与布置,可使孩子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更加关心爱护。为了使种植区的静与幼儿的动完美结合,让幼儿保持兴趣,充分参与种植区活动,参与生命成长过程,促使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决定让幼儿充分地“忙碌”起来,在种植区有事可做。

结合中班幼儿“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敢于承担一定的任务”的年龄发展特点,根据上学期的主题活动“探究豆芽之旅”,孩子们了解了豆芽的生长环境和种植方法,同时也提出了问题:“豆子在有光的地方会不会发芽?”于是增设了实验区,投放了育苗盆、赤小豆、豌豆、皇帝豆和绿豆四类种子进行培育。芽苗菜的成长变化周期短、易存活,且其变化是可视的,利于幼儿观察,但培育过程比较烦琐,育苗阶段需要每天换水且一日三次地给小种子喷水,这是一个既有规律性又有持续性的过程,对责任感和任务意识较弱的中班幼儿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于是和孩子们讨论过后,决定每天安排四个值日生,每天定时照顾芽苗菜。持续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便形成了习惯,早中晚定时为芽苗菜浇水,也会互相提醒,早晨来园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一看今天是不是轮到自己照顾芽苗菜。规律的种植方式能够促进幼儿亲近生命,关注生命的成长,感受丰收的喜悦,获得愉悦和满足感的同时,责任感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二)挖掘幼儿的兴趣点,让幼儿自发自愿地参与种植区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对于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幼儿来说,兴趣是最好的情感工具。在小菜地里,孩子们发现菜叶子被菜青虫咬出了洞,便提出了“为什么菜青虫嘴巴那么小,咬出来的洞却那么大?”“为什么菜青虫咬了那么大的洞却不会从洞里掉下去?”等问题,充分体现了孩子们对菜青虫的兴趣。教师将饲养菜青虫的不适宜性和孩子们说明后,明明提出蚕宝宝和菜青虫很像,可以养蚕宝宝来观察,这个提议激发了大部分孩子的兴趣,于是在班级增设了饲养区,以饲养蚕宝宝为主。蚕宝宝入住后,种植区盛况空前,孩子们时时刻刻牵挂着蚕宝宝,时常能看到孩子们趴在饲养盒前专注观察的身影。他们发现:蚕宝宝身上冰冰凉凉的;蚕宝宝在手上爬时感觉痒痒的;蚕宝宝的脚随着它不断长大,黏性越来越大;蚕宝宝可以一边吃桑叶一边排出粪便等。兴趣促使幼儿观察,观察启发幼儿不断发现和思考,发现和思考带给幼儿自信心和良好的情绪体验,激发幼儿浓厚的兴趣,吸引幼儿继续观察、发现,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幼儿在兴趣的引领下不断观察、发现和思考,循环往复,积累经验,见证生命的成长。

(三)丰富种植区环境元素,幼儿参与种植区环境布置,以灵动多彩的环境吸引幼儿

环境对人的行为是有驱动性和引导性的,色彩鲜艳、元素多样化都有利于吸引幼儿的注意,提升幼儿参与兴趣。饲养蚕宝宝以来,孩子们在种植区活动的参与度提高了,每天来园都会主动到饲养角看蚕宝宝,照顾蚕宝宝。但种植区的人气依然不高,和幼儿讨论后发现,种植区的植物变化不大,孩子们缺乏观察兴趣。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丰富种植区元素。

1.丰富植物种类,增加与盆景植物相比更容易观察到生长变化的水培植物,增加了平时较少观察且不易引起注意的果实类,同时提供多样化工具,丰富幼儿观察探究的方式。

2.丰富种植容器元素,自主收集不同的种植容器,如玻璃材质的容器、鸡蛋壳、改造后的废旧物、日常使用的玩具等,让幼儿自主参与种植区环境布置,增强与种植区环境的连接。

3.丰富观察方式,从简单观察到记录,提供可选择的记录表,幼儿主动选择观察内容和记录方式,记录表有填空式的也有开放式的,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

二、投放多元素工具,助力幼儿关注生命成长

陈鹤琴先生提出“幼稚园的课程应该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要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过程中,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逐步发展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种植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种植区的资源,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

(一)丰富种植区探究工具,激发幼儿主动且乐于动手探究

学期初,种植区只提供放大镜这一种探究工具,工具较单一,较难引起幼儿探究的兴趣。有一天,多多小朋友在果实区想要剥开核桃,观察果肉的形态,但核桃壳打不开,便找教师求助。教师请她去找一找开核桃的工具,于是她找来了剪刀、木板、石头以及三角形的建构材料,逐一尝试,发现依然不成功。教师看到后说:“这些工具力气还是不够大吗?”多多答道:“可是,我拿它们开花生、开心果和瓜子的壳都可以,就只有核桃不行。”一旁的昕昕听见了,说道:“因为核桃的壳更坚硬呀。我家有开核桃的夹子,用那个夹子就能开核桃了。”在集中活动上,教师便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她们的发现,并鼓励孩子寻找适合的开壳工具。幼儿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每天都能看到他们探究的身影,并提出“为什么昨天开了一半的核桃果肉摸起来很粗糙,但是今天刚开的果肉摸起来滑滑的?”“为什么昨天切开的核桃今天变成软软的,我用指甲用力按下去会有印子?”“为什么花生切开后里面会有一小粒?”等诸多问题。由此可见,多样化的探究工具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让幼儿在对比、观察、判断、思考、提问等多方面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方能深入地与生命建立连接。

(二)多样化的观察记录单,满足幼儿个性化需求

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每日的观察点、观察方法是分散的、多样的,而非连续的、逻辑性的,而记录单正是教师为幼儿的观察行为提供的隐性支持。一方面,有利于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获得自信和满足的同时发展前书写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幼儿深入探究,为教师支持、启发和引导提供一定的依据。教师在种植区投放多种形式的记录单,有填表式记录单,也有空白记录单;有观察动物记录单,也有观察植物记录单。除此之外,对于幼儿兴趣比较浓厚的观察对象,如蚕宝宝,设置专门的记录手册,幼儿可以在对应日期上自主记录,形成组合式连续记录,有利于后期的探究、梳理和总结。这样的记录方式使幼儿有极大的自主性,能够满足幼儿个性化的需求,让幼儿用画笔记录自己与生命的故事,与幼儿共同见证生命的成长。

三、有效师幼互动,启发幼儿探究生命成长

中班幼儿喜欢接触新事物,有较敏锐的观察力和一定的生活经验,幼儿在探究中产生的猜测便是建立在自身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培育了一段时间小豆芽后,孩子们发现小豆芽发烂、发臭了。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为什么小豆芽会发烂、发臭呢?”孩子们便萌发了各种各样的猜想,如“因为绿豆过保质期了”“因为有小虫子,虫子爬到水里,水就脏了”“因为加太多水,绿豆发霉了”“因为绿豆泡太久了”等。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启发孩子通过每天持续性地观察来记录问题,通过查找资料、参与分享与讨论活动来互相交流调查与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从而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获取更多的信息,进而支持幼儿进一步探究。生活经验会对幼儿的探究欲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为幼儿提供一些关于种植豆芽的绘本或视频等资料,支持幼儿在积极地探究和解决问题中获取新的生活经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在这一次的种植过程中,教师作为真正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通过“为什么会这样”“猜一猜是什么原因”“想一想怎么解决”等互动,引导和支持幼儿通过商量、讨论、调查、分享,找到种植豆芽的正确方法。通过观察、选择容器,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在每日三次的淋洒,如何轮流工作、如何标记等问题的讨论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责任感,以及初步的记录能力有所发展。当豆芽种植成功时,幼儿也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孩子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探究的过程是孩子将获得的经验落地的过程。通过豆芽的种植实验,在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观察探究中,孩子们不断挖掘问题,寻找答案,在探究中感到兴奋和满足,对生命的意义开始有了新的认知。

四、以情促学,引导幼儿关爱生命成长

幼儿是存在“博爱情怀”的,对这样的情怀稍加引导,会促使幼儿更容易地将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嫁接到动植物身上,与其他生命建立连接。教师应充分保护和把握幼儿这一时期的宝贵情感,逐步引导幼儿将这不自觉的行为转化为日后对待生命的态度。

蚕宝宝从蚕卵开始就和孩子们朝夕相伴,孩子们会时不时跑去看看蚕宝宝出生了吗,想到蚕宝宝可能在卵里睡觉做着美梦,做出给小蚕卵唱《安眠曲》的可爱举动。蚕宝宝出生后,孩子们每日来园悉心照顾,分工合作,你擦桑叶我清理粪便,忍不住想摸摸蚕宝宝时会收到其他小朋友的提醒:“要轻一点,不然蚕宝宝会疼的。”到了周末,孩子们和带回家照顾的蚕宝宝更是形影不离。他们把自己了解的蚕宝宝相关知识制作成说明书,在“蚕宝宝展览馆”里分享,把想象中的蚕宝宝的梦编成了有趣的故事,他们在幼儿园的生活都和蚕宝宝分不开。可见,给幼儿以信任,将小生命完全交到他们手上,他们能以自己的热情、共情充分投入其中,继而反馈出幼儿一定的劳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我服务能力,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生命同蚕宝宝共同成长,最终收获坚韧而珍贵的软黄金。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有它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在与这些鲜活的小生命持续亲密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支持和引导,孩子们用自己弱小的身躯照顾着比自己更加弱小的生命,亲身体验、真切感受生命的变化,从中获得成长和收获,教师的心灵也不断得到治愈,生命也将获得滋养和成长。

蕾切尔·卡森曾说过:“我真的相信,对于孩童和教导他们的父母来说,远为重要的不是知道,而是感受。”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都是幼儿的感官工具,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立足儿童的兴趣、经验,把自己当成儿童,和孩子一起体验思考、探究的过程,一起总结经验,反复尝试、实验,一起照顾豆芽、等待豆芽的成长,一起分享收获豆芽的喜悦。幼儿在活动中的想法、问题都应得到重视,而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一方面是物质支持,即为幼儿提供他们探索过程中所需的材料;另一方面是精神支持,支持幼儿的探究性行为,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和实践,并对结果做出全面、详细、客观的分析与评价。教师对幼儿在自然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可挖掘的潜在价值应敏锐捕捉、及时介入、有效提升,使得幼儿探究体验最佳化、探究内涵深入化、探究效果最大化,实实在在地体现自然探究活动的价值。种植区是利用幼儿园有限的资源为幼儿创造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重要场所,从幼儿视角出发,享受于幼儿自主思考、积极探究、有所收获的过程,满足于幼儿在自然探究活动中获得的快乐,支持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激扬幼儿的社会情感,让幼儿的生命之花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