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命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策略

时间:2024-05-10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第三实验小学 彭开富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界对于学生的关注不再局限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卷面成绩的高低,而是扩展到了学生学习方法、学科思维以及价值观的培养方面。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亦十分重要,教师应借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生命,引导学生积极对待生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一、创设教学情境,体会生命魅力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导入,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课堂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一时期学生自制力普遍较为不足,课堂进行到一定时间后许多学生都会产生厌烦心理,出现走神、发呆等现象,继而导致课堂听讲不认真、知识理解不深问题的出现,使得课堂效率与质量下降。在众多先进教学方案中,情境教学法能够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降低学生理解陌生知识的难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学生课堂积极性的有效教学方法。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导入环节中,能够起到吸引学生注意的效果,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高。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一课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展开导入。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采访父母的视频,利用声色并具的视频吸引学生兴趣。而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感受视频中新手爸妈对于即将到来的宝宝的期待,了解爸爸妈妈在看到新生儿时的欣喜与疼爱,等等。接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谈一谈视频中的声音、画面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自己产生了怎样的感想等。在这样的情境当中,学生能够了解本节课的内容与“家庭”有关,为正式的学习做好铺垫,也能在新奇有趣的视频题材中增加学习本课的兴趣,保持专注。同时,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爸爸妈妈对于小生命到来的期待,促进学生感悟生命之宝贵。

二、开展模拟活动,感悟生命不易

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课堂活动的单一、乏味容易导致他们丧失学科学习兴趣。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所采用的“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式课堂”的教学模式常常使得学生在面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关内容时表现出极低的学习兴趣。同时,这样的教学还不利于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相关概念的理解,常常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停留在浅层,不具备深入思考知识的意识,亦不具备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现代教育中,教师应当对这一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教师可以利用模拟活动这一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活动背景下进行角色模拟,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的过程中加深对于知识概念的理解。在进行生命教育时,教师可以多多开展相关模拟活动,促进学生理解生命之宝贵。

例如,在前文所述“家人的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模拟妈妈”。首先,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孕期母亲的生活,让学生对新生命到来前母亲需要经历的辛苦有初步了解。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站起来,将四五本书放入自己的书包内,再将书包背在胸前,模拟孕期时妈妈的身体状态,并请学生仔细感受,说一说这时候的感想。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周围进行走动,几分钟后再请几位学生谈一谈此时的想法。如此一来,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切实体会孕期妈妈的辛苦,对“生命来之不易”的观点理解更加深入。

三、生动讲解案例,学会珍爱生命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结合相关案例为学生讲解知识概念同样可以起到促进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由于理解能力与处世经验存在不足,在把握生命教育中的一些理念与做法时常常在理解上出现偏差。而在案例的帮助下,学生能够结合真实生活有关的情节进行理解与分析,从而真正理解课文中所强调的理念与做法存在着怎样的意义。同时,案例教学法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在生活化情境中进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利用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解决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如此不仅能够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这在“生命化”课堂构建中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别伤着自己”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举出如下案例:(1)小明刚刚洗完手,没有擦干便要去拔插头;(2)小美趁爸爸妈妈不在家时学着妈妈的样子往自己的脸上涂抹化妆品;(3)小丽觉得爸爸的药看起来很好吃,想要尝一尝;(4)小刚在大人不在的情况下自己使用剪刀。在展现这些案例时,教师可以结合书本上的配图帮助学生理解。案例展现结束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这些案例中分别存在哪些安全隐患?”“这些危险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吗?”“遇到危险时,我们的生命会怎么样?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危险?”如此一来,通过案例给予小学生启发,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生命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四、鼓励学生发言小结,加深生命认识

“生命化”课堂肩负着提高学生对于生命重视程度的责任,教师在打造这一课堂的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是否真正获得了对生命活动的重新认识,是否形成了正确的生命观与价值观。而为了检验这一点,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即将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结。传统的课堂中,小结环节十分常见,但是大多数小结都是由教师设计开展的。在对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优化时,教师可以尝试组织学生自主进行小结,引导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以及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进行总结。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巩固课堂中了解到的生命教育有关内容,也能对这些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并且在结合自身生活之后提出自己的想法,获得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安全地玩”一课教学即将结束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带领学生回忆课堂上提到的如何安全地玩耍,为什么要安全地玩耍,并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娱乐过程思考哪些因素是需要重点考虑的。给予学生一定思考时间后,教师可以邀请几位学生进行发言,让学生能够厘清思路、理解知识,检验学生是否已经具备远离危险、时刻注意安全的意识。在小结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倡议,不仅是对本班同学的倡议,还可以是提醒自己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注意日常生活中安全的倡议语言。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更充分的“消化”,能在把握知识的同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思考与应用,使得“生命化”课堂构建更具意义。

五、创新布置作业,优化生命教育

在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优化时,教师还可以从课后作业这一角度出发,避免题海战术的应用,结合“生命化”课堂理念创新设计作业,帮助学生在课后能够通过思考、探究加深对于生命教育的理解,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根据启发性原则,结合小学阶段学生能力特点设计学生既能够顺利完成,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作业。

例如,在上述“安全地玩”一课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后探究,思考除了课堂上提到的这些游戏过程中的安全因素,日常游戏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在探究时,学生可以通过询问家长、查询网络、查看书籍等方式搜集有关资料或案例。经过整理后,学生能够对“安全”这一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意识到生命之脆弱,形成保护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与家长一起开展探究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家长的引导下对日常生活中的生命教育有更多感悟。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采用符合本阶段学生认知规律特点的教学方法打造“生命化”课堂,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理解生命意义的难度;可以开展各类模拟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感悟生命的不易与珍贵;可以从生动讲解案例的角度出发,在案例中体现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练习;可以鼓励学生发言小结,加深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可以创新布置作业,优化生命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