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源工程学院 陈 伟 田晓珍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矿产资源的回收利用领域占有主要地位,同时,在冶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矿山环境治理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保证国家矿产资源原料的清洁、高效供给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同我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和密切的技术开发联系,且当地矿产资源丰富,矿业经济处在发展和振兴之中,与我国的产业、学术、技术领域的互补性强。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是沿线国家共同的愿景。
为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相关矿产资源开发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的需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矿物加工工程本科的教学课程(包括专业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中,逐步设立中英双语教学模式,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一系列的改革是为了培养在矿物加工工程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和工程应用推广领域的矿业工程国际化人才。同时,推动中国矿物加工工程在“一带一路”沿线矿产资源丰富的相关国家、地区的国际专业影响力。然而,在尝试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表面与胶体化学中英双语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主要针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矿物加工专业表面与胶体化学本科双语教学课程,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教材建设是发展高等教育,培养综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在教材建设中,教材的选用和管理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保证优秀教材进入高校教学课堂的重要环节。在设立中英双语教学模式以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矿物加工本科专业基础课程表面与胶体化学所使用的是单一的中文教材,即沈钟主编的《胶体与表面化学》;在开展中英双语教学模式以后,该课程在原有中文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Hans-Jürgen Butt、Karlheinz Graf等人主编的《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Interfaces》以及Kontogeorgis、Georgios M 等人主编的《Introduction to Applied Colloid and Surface Chemistry 》两本英文教材。三本教材虽都是表面与胶体化学领域内的教材,但是章节层次不同,内容侧重点不同。虽然能够互相弥补不足,但是对本科生而言容易引起知识体系的混乱。因此,在综合三本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课程负责人编写了中英对照的双语教材,有助于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尽快地掌握专业知识与相应的专业词汇,降低了双语教学的难度,加强了中英文对照的便利性,增加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化“繁杂”为“简洁”,从而拥有自己的认知和体会,而不会产生面对纯英文教材的无力感。
其次,由于本专业的本科生录取有普通招考、提前批次、推免生、调剂生等不同形式,导致本科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在双语教学改革尝试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英语水平不达标,不能及时地理解掌握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出现学后就忘等现象,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过多地使用英文授课,会有相当多的学生难以跟上课程节奏,中途放弃学习,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会显著降低,课堂讨论基本难以进行,并且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出现较大偏差,教学出现停滞。如果英文授课内容太少,又难以达到双语教学的要求。因此,在考虑上述因素的情况下,课程负责人采取了“英文版教学课件—中文授课—英文课堂讨论”的新双语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用中文对英文版教学课件的讲解和使用英文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问答的形式,避免了因学生英语水平不同造成的教学停滞现象。
最后,在表面与胶体化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建议采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教材建设策略。即在相近课程中,如矿物表面物理化学分选、浮选药剂等涉及表面与胶体化学的教材建设中也采用双语模式。这样不但可以增加本课程的广度,扩充课堂内容,避免上课的本科生由于英语水平层次不一导致跟不上课堂节奏而造成课堂停滞。而且由于在相近专业课程或多或少接触、掌握了一部分专业词汇,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连贯,弥补了英语学习课程安排的盲区。通过多门专业课的专业英语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双语课程的学习意识,降低学生进入英语学习、讨论的门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面与胶体化学的双语教学与英语教学非常类似,需要教师与学生经常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英语阐述知识点等技能的加强。在双语课堂上,如果师生互动交流效果不理想,不但双语教学课程模式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在进行双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中,课程负责人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对于双语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非常关键。这关系到课堂的活跃程度和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也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的直接途径。以往的中文课程教学中,往往忽略了随堂讨论的重要性,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概念、理论和知识点。在表面与胶体化学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中,课程负责人尝试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设置多种讨论题目,如问答题、论述题、选择题等,让学生用英文的形式进行交流沟通。此外,还设置了学生之间用英文对专业知识点进行“互相问答—考核”的讨论模式,进一步刺激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交流学术观点的能力。
在双语教学中,课后作业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效果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在以往的中文教学过程中,一般是留一些计算题目作为课后作业。在表面与胶体化学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中,课程负责人发现只是布置简单的计算题目,并不能在课后有效掌握双语教学质量。因此,在该方面的课程教学改革中,课程负责人除了布置计算题目作为课后作业,还应创新性地让学生在课后用英文录制课程中某一章节知识点的自媒体视频(例如录制慕课短视频),这样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掌握、了解情况,激发学生利用新媒体传播途径展示课堂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够促进学生在课后对该课程专业英语的练习,有利于学生进行专业英文文献的阅读。
一门课程教学效果如何,需要多年以后的毕业生对该门课程实用效果进行评价。由于本课程是面向新形势下,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相关矿产资源开发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旺盛需求而采取的双语教学改革,因此,获取该课程的毕业生对双语教学的评价信息是后续进行课程改革方向制定的重要环节。课程负责人在调查本专业毕业生在我国西部以及中东国家从事矿业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生产、科研中应用本课程的情况的基础上,适当对生产、科研中交流使用较多的章节进行了细化和扩展,以使本门课程学生“学有所得、得有所用”,真正发挥双语教学课程在国际专业交流领域内的双重作用。
课程过程的评价也是课程负责人获取教学反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面与胶体化学双语教学课程中,课程负责人在课后作业抽查、规范自媒体作业表述、规范学生出勤请假制度、规范英语表达能力、定期组织知识点检查等多个方面完善了课程评价体系。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学习态度、学习热情、交流情况等多个角度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知识掌握水平,客观、公平、公正地评价课程成绩。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进行更加广阔和更大体量的矿产资源开发,矿物加工工程国际化要求越来越高,而矿物加工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是提升学生国际化素质至关重要的一环。作为典型的工程应用专业,矿物加工的双语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因此,双语教学应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调整教材设置,优化师生互动,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过程监控与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矿物加工工程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的国际化水平,促进毕业生能快速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为今后国际化、实用型矿业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