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辽东学院 闫贵壮
课程思政所具有的特征主要体现为综合性、渗透性。从课程思政的综合性来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联,充分发挥其他课程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此基础上,课程思政教育不仅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而且也涉及专业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以及第二课堂等。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教育主体、教育载体等都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这对于贯彻“三全育人”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从课程思政的渗透性来看,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课程思政教育呈现出了隐性特征。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不仅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高校育人全过程,也能够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从而有效推动学生专业素养与思政素养的系统发展。
课程思政的价值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能够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围。通过开展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渗透各个课程以及育人工作的各个环节当中,从而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开展。其次,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能够有效拓展高校课程的育人功能。在以往的专业课教学、综合素养课程教学以及第二课堂的组织中,知识教育是最主要的目标,而学生在这些课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所具有的体验以及所形成的价值观等并没有得到充分关注。而在课程思政教育中,这些内容不仅得到了强调,而且所有课程所具有的思政教育资源、思政教育功能等都能够得到充分挖掘与发挥,这对于拓展课程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的简单结合,而是要求各个课程的教师能够对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挖掘,从而充分发挥出不同课程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学生专业素养与思政素养的协同发展。在此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即将专业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以及第二课堂作为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并对其开展策略进行持续优化。具体而言,从专业课中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来看,教学工作者需要针对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异,有区别地构建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教育策略,从而为课程思政教育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各个课程中的教学工作者需要重视挖掘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在强化自身课程思政理念的基础上做好教学设计工作,从而找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契合点,有效展现和实现专业课程在提升学生思政素养方面所具有的价值。从综合素养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来看,综合素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与通识课程,这些课程本身就十分重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推动学生形成良好品质。因此,这些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紧密的联系,而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这些课程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则能够得到更为充分的挖掘。从第二课堂中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来看,第二课堂指的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之外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如各类校园精神文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等。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教学工作者需要重视在第二课堂中强调立德树人,积极开展与课程思政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校内外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出第二课堂在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开展、提升学生思政素养方面的作用与价值。
首先,高校有必要依托宣传教育工作,提升教师所具有的课程思政教育意识。确保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以及这一理念为教学工作带来的变化做出全面且深入的认知,是推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得以有效贯彻、课程思政教育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为此,高校有必要针对教师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促使课程思政理念能够深入人心。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对多元化的宣传教育渠道做出有效的挖掘与充分的运用,如高校不仅可以依托校刊、校报等校园媒体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及其实践经验进行宣传,也可以依托微信群、微博等各类新媒体发布与课程思政相关的信息。与此同时,高校还有必要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发展为主体,举办各类主题讲座、主题活动等,从而拓展教师了解课程思政理念的路径。其次,高校有必要依托教师培训工作,提升教师所具有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力。在确保教师对课程思政做出全面认知的基础上,高校需要着眼于各个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力的提升。在此方面,高校需要针对如何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综合课程及第二课堂的契合点,如何挖掘专业课程、综合课程和第二课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等问题做出详细的讲解,从而确保教师能够从理论层面掌握课程思政教学法。与此同时,高校需要重视培训方式、培训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如通过组织专门的研修班、开展学术讲座、组织教师外出听课、依托远程教育与继续教育开展培训等方式,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培训方式,进而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最后,高校有必要依托教师的经验交流,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并为课程思政教育的持续优化提供保障。宣传与培训工作能够从认知和理论层面强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并深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将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并通过开展实践经验交流,探寻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最有效的路径。在此方面,高校需要重视引导各个课程教师构建学习共同体,在共同挖掘问题、讨论问题以及开展经验共享和协同学习的基础上,有效推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与教学实践成效的提升。当然,为了能够有效激发教师自主提升自身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积极性,高校有必要构建起完善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对教师自主提升行为进行有效的激励与规范化的约束,进而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提供保障。
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重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以及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而且有必要以检验课程思政工作开展成效为出发点,对课程思政评价机制进行完善。具体而言,构建与完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首先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明确课程思政评价目标。课程思政评价的开展,是为了了解课程思政开展的成效,发现课程思政开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改革路径的探索与持续优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高校以及教育工作者需要明确课程思政评价内容。在对课程思政评价内容进行明确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并围绕细化之后的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专业课程、综合素养课程评价内容较为单一,主要是针对学生所掌握的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和综合素养课程理论知识开展评价。与此同时,虽然许多高校都日益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工作,但是普遍没有围绕第二课堂构建起完善的评价体系,而能够凸显课程思政教育特点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构建工作更是无从谈起。在对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优化的过程中,高校既需要坚持对传统的评价内容开展评价,也需要对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所产生的价值观、情感体验以及认知等进行评价,从而促使课程思政评价工作呈现人文化的价值取向,进而在评价指标的导向下,促使学生将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与此同时,思政课程评价内容还应当包括对教师所开展的评价,即考查在专业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中教师所具有的课程思政意识以及相应的教育能力,从而为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进而为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良好保障。最后,高校以及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推动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发展。传统的教学评价工作呈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特征,而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改革方向则需要呈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以及评价方式多元化的特征。具体而言,在对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教师教学能力等做出评价的过程中,高校不仅需要关注终结性评价,而且需要重视开展形成性评价与动态评价,并实现主观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结合。与此同时,高校不仅需要重视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而且需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比如,高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看法、满意度以及优化建议,也可以通过开展评教工作,从学生视角发现教学工作者在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足,进而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的探索以及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课程思政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渗透高校育人全过程、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高校需要重视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对各个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改革与优化,从而有效拓展各个课程所具有的育人价值。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引导教育工作者将课程思政理念渗透专业课教学、综合素养课教学以及第二课堂建设。通过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构建与完善课程思政评级体系,为课程思政教育成效的提升提供保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