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读《宋稗类钞》的感悟

时间:2024-04-24

□ 杨治钊

读《宋稗类钞》的感悟

□ 杨治钊

近日偶读清代笔记小说《宋稗类钞》,浏览先贤事迹,洞察官情世态,鞭辟入里,很耐寻味。笃学善研,从中吸取营养,对于今人来讲,颇有益处。

摆袖却金

据《宋稗类钞》记载,宋代一公卿叫富弼,任枢密使之职,负责军国要政。虽居轴处中,权侔于宰相,但他严以律己,辞富居贫,做人实在,名不虚传。

彼时皇帝宋英宗赵曙,为笼络臣心,常以先帝遗物,犒劳朝廷重臣。一次,众臣拜谢所赐,将要退朝时,帝独留富弼,又特赏金银,富弼叩恩毕,坚辞不受。赵曙很不高兴,轻描淡写地说:“这些东西不算什么,为啥不领受呢?”富弼说:“臣无功不受禄,在皇上眼里,赏物虽不算什么,但是例外所赐,就显得偏爱。卑职受例外之物,若帝做例外之事,臣难以直言劝谏。”

此故事,蕴含着为官之道。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权威,至高无上,生杀予夺,一言而决。正如《诗经》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即使如此,朝廷重臣对皇帝言行,或多或少具有约束力。皇帝想干什么,倘若大臣反对得很坚决,也难以落实下去。故君臣之间,也需融洽关系。再说赵曙刚登基,立脚未稳,更想讨好大臣,尤其是像富弼这样德高望重之臣。

在一些势利之徒看来,富弼不识抬举,皇帝恩惠之物,越多越好,又不是行贿,不拿白不拿,顺水推舟,落得人情,有何不可呢?而富弼却不这样认为,他头脑很清醒,处高临深,例外之物给例外之人,肯定另有所图,故持为官之德,不随意接受他人馈赠,即使是皇帝所予,亦概莫能外;富弼又很有胆量,敢拒皇帝赏赐,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显然需要勇气与智慧。如此为官,在封建历史上,绝无仅有,值得今吏习之。

由此想到律己、做人之道。如今,少数领导干部,为达到违法违纪之目的,也不耻向下“行贿”,或给点小礼物,或承诺日后提拔重用,甚至用金钱收买人心。

自古以来,商人向官员行贿,下级向上级献媚,弱势向强势讨好,屡见不鲜,滋生蔓延,而反过来的,则鲜有少见。然而,对于有的同志,部属向你行贿,可正义凛然说不,而上司给“好处”,却很犹豫,患得患失,想前思后,难以抗拒,甚而明推暗就。因虑“乌纱帽”,被上级脱戴,倘若拒贿,惹上心里疙瘩,升迁难免打问号。故对领导不妥言行,花遮柳掩,该说的不敢说,该劝的不去劝,也就放弃监督上级权力,干扰内部监督体系,损坏民主监督利器。

“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软。”当部属的,对于上级之授,拿了不该拿的东西,心里就发虚,则减少其违法乱纪阻力,使其得以恣意妄为,甚至同流合污,滑向犯罪深渊,那是必然之终。所以,为官做人,安分守己,才能敢担当。拒绝贿赂,非得像富弼那样,拿出百倍勇气,坚决拒赏,摆袖却金。为官鹓实,做人跖实,别说丢了官职,就是杀头丢命,也在所不惜。

借火烧饭

南宋嘉熙年,吉州万安县令黄炳,率部平息叛军。有一天,黄炳坐帐思策,晌午时分,忽闻前哨报,叛军即将逼近城门,黄炳命巡尉率兵迎敌。由于扎帐未稳,不曾埋锅造饭,巡尉问道:“卒还没吃饭,怎么打仗?”黄炳说:“你不用操心,饭食随后送到。”巡尉以为县令吹牛,未曾料到很短时间内,黄炳果然把给养全部送上战场。

原来,巡尉走后,黄炳赶紧命差役,抬着竹箩木桶,沿着街道,挨家挨户喊 :“县令买饭来啦!”正值居民煮饭时,听到叫喊声,知士兵在饿着肚子打仗,就把食物端出来。黄炳命部属付足饭钱,将热气腾腾的饭食送到战场。士兵既吃饱肚子,又不耽误战斗,于是打了胜仗。这是《宋稗类钞》里记载的故事。

县令黄炳,借别人的火,烧自己的饭,既没捋袖做饭,也没按部就班,亦未劳命伤财,而是让士兵皆去打仗,把后勤保障交给民间,释放了部队活力。此县令买饭之举,算不上高明,但百举百全,开花结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情做得成功,落到实处,并不在于花多少力气,亦不在于形式多花哨,关键在看实效。此为官智慧,按名责实,难道不值得从政者借鉴吗?

由此想到用权、创业之道。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位高权重,却尺水丈波,超然象外。或实而不创,避而不谈,绕着问题走,回避矛盾干,躲开困难做;或创而不实,昂首天外,闭门造车,花拳绣腿,表面文章,虎头蛇尾,收效甚微,以至于创而不业;或创而有实,却离题万里,偏移方向,当然更达不到目的。因此,擅长纸上谈兵,而不知行合一,热衷虚谈废务,而不求真务实,只能让大政方针悬空,让政策措施变味。

不务空名,需要崇尚刻苦实干精神。做到这些,要点不在开会、发文件、讲漂亮话,亦不在制定自以为管用的方案规划,更不是白天坐在办公室里想点子,晚上在灯红酒绿里找乐子,而是在于把规划落到实处,把想法变成现实,把方案用在实际。故表壮不如里壮,要像黄炳那样,对群众并没信誓旦旦,而是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人民。

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倒计时”,而国际形势波诡云谲,国内发展攻坚克难,处于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故用权创业,秉要执本,兹事体大,非同儿戏。创业要实,既是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深化改革的现实需求;严以用权,既是党性修养的严肃考验,又是对官员素质的深刻检验。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实为执政兴国的有效措施,不断创新释放“改革红利”。实现这些目标及美好愿景,需要用好权力,达权知变,处实效功。如此这般,方能回应人民期待,担当历史责任。

(责编:罗小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