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4-05-10

甘肃省天水市伏羲中学 杜存芳

学习的目的是学会学习,这是当今教育的一个流行主题,自主合作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学校和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学习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在合作中学习,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这样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才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调查显示,在初中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时主动回答的学生较少,一般是在无人回答的情况下,教师点名学生回答,这就充分地体现了初中生的不自信,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态度。而自信心在小组合作中尤为重要,这也是当前教育要弥补的不足。

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自动学习,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立的要求。根据张海涛的解释,所谓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指较少依赖别人的帮助而自己独立有效学习的能力,是学生自己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学习知识、获得信息、锻炼技能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一、情感方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在平时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关系着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师生关系友好,学生在上课时会保持积极乐观、想要学习的态度;而疏远的师生关系,会使教师不能充分了解学生,进而不能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案。其次,教师要学会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别差异,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的不同,对每个阶段的学生都要有一个较为详细的教学方案。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做到不褒此贬彼,要平等对待,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自尊心和接受程度。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主要途径有三。其一,创设课堂情境,营造课堂氛围。教师通过创设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都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渴望,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学习,更容易融入数学课堂中。教师通过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因惑质疑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好奇,进入发现者的“愤悱”状态。其二,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通过设计一个问题的模拟发现过程或借助类比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激发学生因惑质疑。其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对于一些简单的证明、推理过程,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思路上的指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演绎推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身参与了解答过程,对证明或推理结果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二、课内方面

除了要让教师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模式之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到学习中并主动和他人交流,从而解决遇到的问题。

教师要学会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当教师将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之后,学生能根据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举一反三,有利于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并且学生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反省自己出现的问题,并解决出现的问题,从而在学习时不再依赖教师也能提升成绩。不过,学生若想学会自主学习,一定要进行课前预习。预习是学习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考验学生能不能自主学习的关键。

总结教师在这一阶段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培养七项能力:分析关键词、短语和符号;能读懂数学特有名词、句子、题目的意思;能够正确分析题目要求;能够识别问题中的关键短语;能够在题目中找到已知条件和推测所求问题;能够使用不同的颜色勾画关键问题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反复记忆和重复理解;找出关键概念和已知结论。例如,在学习“中心对称”内容时,章节当中有两个概念,其中一个是画一个中心对称图形,另一个是找到对称的中心。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一个反映了图形的特征,第二个反映了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为了充分掌握画图的关键方法,有必要找出图形的对称点,确定相应的关键点位置到对称中心的另一边,然后连接对称点,进而形成封闭的图形,一个中心对称的图形便形成了。另一个例子是中心对称图形和成中心对称,这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谓中心对称图形,指的是图形的形状属性,是一种特殊的旋转对称图形,而成中心对称则是一种特定的位置关系。将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时,这个整体图形就是中心对称图形。

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做到“三读”。第一遍粗读,就是要扫清文字、符号障碍,了解本节所讲的大概内容,对所学知识有印象。第二遍细读,即读句,逐句解释,把课本中某些省略了推理依据或中间运算的内容补写出来,并对课本中的重难点进行圈点、作记号,对于一些重点或不懂的知识点,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方便日后观看。第三遍精读,即在学生基本掌握教材知识、完成练习后,再重点分析关键词、重点句子,归纳总结和写学习体会。例如,在教师讲完中心对称之后,指导学生归纳性质,指导阅读性质时,用的是“三读”这种方式。教师经常采用提问、抽查等方式进行检查,要让学生对学习用心,不能马虎了事。教师与家长要相互配合,做到家长和教师共同培养学生。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课堂教学过程大致如下。首先,对于课前准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成绩理想的学生和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解决,这些问题包括课程的大致内容、课后练习题以及预习出现的问题,留给学生大约10分钟的时间。小组长或教师对小组成员无法回答的问题进行解答,对学生无法自行解答的问题,教师进行15—20分钟的解释。如果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以在小组内解决,小组长或小组同学主动到讲台上进行讲解,能够借助教具进行讲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和评价。在学生讲解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或者给予一些简单的物质奖励。最后,用十分钟左右让学生做教师或学生出的自测题,自测题的内容不应该过少或过多,难度要适中,做完后学生之间交换,相互批改订正,教师可以抽查一部分学生的自测题,了解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小结由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约五分钟,最后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温习旧知。新旧知识间有必然的联系,学习新知必须以旧知为基础,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石。预习时应有针对性地巩固和补习一些有关的旧知识,并自觉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进行系统掌握,提高预习的质量。

深入挖掘疑难问题。课前预习的目标之一是带着问题听讲,提高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因此,学生预习时应该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抓住主要目标。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应该有意识地思考教材的关键和难点。教师传授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学习,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讨论、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例如,自学公式、定义、定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证明,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要求学生阅读再默写,查看是否遗漏了什么内容或者哪些地方内容不准确,再把默写错误的知识点标注出来,进行着重记忆。自学公式时,从字母、符号、项数等方面去认清公式的特点。当自学内容与旧知识类似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对照、类比的方法,总结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学生自学几何定理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清楚定理的实际背景、来龙去脉以及意义作用,使知识系统化、清晰化,整理知识结构。课堂上,对于一些比较容易的例题及黑板上的练习题,可以让学生自愿上讲台进行讲解和订正,尽量做到一题多解,开阔思路。

三、课外方面

学生课外练习题的布置可以根据他们的能力进行分配:A组作业分配给学习水平中等和中下等的学生;B组作业可直接分配给水平较高并且知识掌握牢固的优等生。书中最简单的问题可以由学生直接在课本上作答,练习本中则记录疑难问题。

鼓励学生在预习课本时将难以理解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上,优质且有意义的问题可以由小组长记录在数学课代表的笔记本上,最后由教师向同学进行必要且充分的解答。课后自主学习,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开阔视野,鼓励学生自己出题、做教具,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