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优化教学过程,构建高效初中数学课堂

时间:2024-05-10

甘肃省天水市玉泉中学 高兰芳

数学课堂可以大致分为三个过程,即课前导入、课堂教学、课后总结。其中课前导入的作用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而课后总结则是为了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完善课堂教学的效果。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每个环节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从这三个过程出发,积极创新和优化教学方法,才能全方位提高课堂质量,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

一、趣味元素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无论从课下到课上,还是从上一章节到下一章节,都需要有一个过渡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顺利投入课堂学习,这就体现了课堂导入的重要性。但是,数学作为一门难度系数较高的学科,学生很难对它产生兴趣,这就对教师的导入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考虑到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佳驱动力,所以在初中数学的课堂导入环节,教师不妨采取趣味导入法。即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喜好,合理渗透游戏、生活、故事、数学史等趣味元素,借助趣味元素引出知识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一课时,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笔者便借助数学史实施趣味导入法。首先笔者为学生描述道:“毕达哥拉斯去朋友家做客,发现朋友家的地板很别致。他看着看着,竟然从中发现了一个数学定理……”这时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于是笔者在屏幕上展示地板的图案,并向学生提问:“如果你跟着毕达哥拉斯一起去朋友家做客,你能从这个地板图案中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呢?”在前面故事的铺垫下,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主动进行观察和讨论,而笔者则顺利引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渗透趣味元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利进入课堂教学的可行之法。

二、注重设疑引思,促进理解记忆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说一味学习而不加思考则无法做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有效运用。而数学作为一门缜密的、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更需要学习者认真、深入地思考,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内容。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避免灌输式教学,可以采取设疑引思的策略。即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将知识融合于问题之中,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思考和探究。以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活动,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一课时,笔者先向学生提问:“什么叫全等三角形?一对全等三角形应该满足哪些要求?”学生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对问题作出回答。然后笔者在屏幕上展示两个三角形,分别为△ABC 和△abc。然后笔者向学生提问:“如果∠A=∠a,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是全等的吗?”在学生给出否定回答后,笔者增加条件:“如果∠A=∠a 且∠B=∠b,可以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在学生做出分析后,笔者继续增加或者更换条件。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课后互相答疑,实现查缺补漏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枯燥性和复杂性,并且初中数学课堂的知识密度较大。这就导致学生很容易顾此失彼,在一节课即将结束时往往只能记住最后学习的内容,遗忘了之前的重点,这就体现了课后总结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数学而言,单纯地为学生罗列知识点,很容易加重学生的疲惫感,无法起到太好的效果。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总结环节,教师不妨采取互相答疑的方式。即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没有理解通透的地方,然后由其他学生答疑解惑,以激发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促使其积极参与课后总结环节,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查缺补漏。

例如,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课时,在课后总结环节笔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处。这时学生提出很多问题,比如:对“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这一命题的证明过程理解得不透彻;对“相似”与“全等”的异同点以及它们各自的判定方法不清楚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让其他学生上台进行解答,而笔者针对学生的解答过程进行补充和完善。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弥补课上学习的不足,并让学生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优化课前导入、课堂教学以及课后总结这三个重要过程,争取展现数学课堂的新面貌。从而强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