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福建省龙海市白水中心小学 纪艺宏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首次将“解决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四大目标之一,并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以知识教学为基础,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以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有效的策略,实现数学应用能力的发展。立足此要求,教师在组织“解决问题”内容教学的时候,需要从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等环节积极探寻新的教学策略,借此以问题点燃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方法、策略等。
课前准备是教师有效组织解决问题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笔者在课前准备活动中,一般会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认读研读教材,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同时分析执教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情况,尤其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情况,以其学情为出发点,精心设计解决问题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有价值的问题解决中获得发展。
第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解决问题教学活动的开展自然离不开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倘若教师直接将教材中的问题展现给学生,则会使学生在枯燥的习题演练中对该内容学习失去兴趣。面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课前准备活动开展中,往往会立足教学所需,精心地为学生设计符合其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以此使其对熟悉的生活场景产生探究兴趣,并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问题,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追及问题”为例,“追及”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经历的,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倘若直接将问题展现给学生,学生难以在大脑中建立其画面,进而影响对问题的理解。基于此,笔者尝试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生活中的“追及”场景,以此创设直观情境,引导其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对“追及”问题进行分析。
在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笔者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一般会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容易为学生忽视的一步。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一拿到问题直接读一遍,接着就开始解决问题,但最终获得的结果是错误的。究其原因,不是看错了题目,就是看错了条件。此问题的出现是审题不清造成的。针对该情况,笔者在组织解决问题教学活动的时候,从审题入手对学生进行指导。具体来说,笔者指导学生在拿到问题之后,先读一遍题目,建立对其整体的认知。接着,再次阅读问题,并用笔将其中的关键词、关键语句等标注出来,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同时,还可以在分析关键词和关键语句的过程中,探寻到条件关系,为解决问题扫清障碍。在阅读题目之后,笔者则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已知条件和位置条件进行分析,运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利用图形将问题条件直观地进行展示,以此探寻到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事实证明,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学科,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就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而言,其本身就是学生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把握解决问题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指导,以此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并从问题条件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进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情况下,笔者在组织解决问题教学活动的时候,会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先为学生呈现一些简单的题目,以此指导其分析问题条件,概括问题中的已知和未知条件,进而建立数学模型。以“相遇问题”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展中,笔者为学生呈现了这样一道问题:小祖和小哲家相距1000 米,各自从家里出发,小祖每分钟走20 米,而小哲每分钟走30 米,请问二人经过多长时间可以相遇呢?在阅读问题之后,笔者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个问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问题中的1000 米是什么?20 米和30 米是什么?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会从路程、速度、时间等方面进行理解,进而建立三者之间的数学模型,根据条件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到抽象概括的乐趣,还可以有效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举两得。
总之,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立足该内容的教学特点,在课前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课中,指导学生审题、抽象概括,进而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