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福建省仙游县实验小学 郑宇环
空间感是指在大量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图形的形状、大小及相互位置关系的印象,即留在头脑中的表象。简言之,空间感就是指一个物体的表象、它与其他物体的相互位置关系在人类头脑中的影像。
课标指出: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小学阶段对学生空间感的培养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的形成和发展能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十分必要。在图形的转换过程中,学生要动用观察、想象、比较、推理和抽象等多方面的思维能力,这个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把握上的。
小学低年级要求学生从最简单的图形辨认开始培养空间感,先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再到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简单图形,并且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在讲授图形分类时,教师要结合日常生活实际,选取学生平时能看到具有几何形状的物体来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图形与相应的知识联系起来,不断增强直观体验,认识图形。
比如,在认识几何图形之前,教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车轮、门、篱笆等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形状的特点和不同,再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看到的相同形状的物体,帮助学生总结每种形状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最后再把典型形状稍作变形让学生判断它是哪类图形,巩固所学知识并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观察、触摸、分类和讨论等活动,形成他们对一些常见几何体的直观感受。同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学生会发现虽然是同一物体,但观察角度不同也许事物呈现的形状就不同。这一观察过程涉及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对几何图形的记忆能力,这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基础。教师只有在学生对几何刚入门的时候引导好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才能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测量的意识和方法。小学教材要求小学生能够测量具体图形的长、宽,计算图形的周长、面积,并能为物体长、宽、周长、面积等选择合适的单位。这部分是小学阶段图形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要着重让学生练习对事物的测量方法,理解周长、面积的概念,让他们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计算公式。比如利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给学生讲砌墙、围篱笆、贴壁纸、铺瓷砖等生活实例,使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并理解计算周长和面积的实际生活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并运用几何空间观念的兴趣。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测量的意义,增强学生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和正确选择能力。
比如,教师常对学生问出这样的问题:“对于你的钢笔、书本、课桌的长度,你的估计是多少?实际测量结果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学生估计的准度如何,测量方法掌握得如何,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纠错和巩固指导。反复地训练和提高就会扎扎实实地形成学生的空间感。当然枯燥的测量训练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容易使其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教师要用灵活有趣的方式让学生测量,利用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互动交流、比赛竞争等做测量练习。
空间感有很大一部分指的就是学生对方向、位置、路线、位移、旋转等的认知,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树立空间观念,体验图形移位感、方向感,确立物体的位置,形成空间想象能力。这除了让学生观察、体验和描述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等的相对位置关系,明白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运动状态,还要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直观感受拼一拼、剪一剪、折一折、移一移、转一转、量一量、画一画等活动,通过亲手实践操作,真正理解图形的位移比如平移、旋转立体图形等比较抽象的知识内涵和规律,形成较为复杂且更为高级的空间感。
综上所述,小学生空间感的养成需要经过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生活实践积累,需要发挥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空间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观察、操作入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感,通过比较、想象、分析,深入训练学生的空间感,让学生在不断的实际操作和日常训练中形成正确良好的空间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