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扑克牌游戏在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时间:2024-05-10

福建省厦门市民立第二小学 王丽娟

数学是一门对逻辑思维有一定要求的学科,通常学生还未感受到数学的好玩就因为它枯燥的学习过程而将其拒之门外,更别提爱上数学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教数学,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学力,即数感、运算、推理等多种能力。时代的发展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正式接触数学这门学科,结合这个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以往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是运用小棒作为学具。为了使学生近距离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将更多的数学思考带给学生,笔者将扑克牌作为学具引入课堂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借助扑克牌数数,提倡解题多样化

在教学“10 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时,通过课前谈话,笔者了解到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不同程度地掌握了100 以内数数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数10 以内的数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于是笔者将本课的生长点落在如何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有序地数数。教学中,笔者请每位学生先拿出一张6 的扑克牌,观察上面有什么,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借助扑克牌上的图案数量,学生的思维开出不一样的花:有的学生是从上往下数,有的是从左往右数,还有的是从下往上数……笔者都对思考过程一一给予肯定,最后引导学生发现:不论以何种角度来观察,扑克牌上都有6 个图形表示数字6。借助扑克牌数数,学生在经历不同数法的同时,发散数学思维,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二、借助扑克牌比较大小,提升推理能力

通过了解,一年级学生在进入课堂前早已能将10 以内的数字按大小顺序倒背如流。但如何以“有力的证据”使学生逐步意识到结论的正确性需要推理的确认,就是笔者在这节课前的思考。在教学一年级的“比较大小”这一内容时,笔者将扑克牌游戏设置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先请学生拿出9 和10 两张扑克牌,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说明理由。学生表示在这两张扑克牌上,左右两列分别都是4 个图案,中间这列10 的扑克牌上图案比9 多一个,以此推理出“10>9”的结论。反之,引导学生表达:9 的图案比10 的图案少一个,得出结论“9 <10”。第二个环节:笔者请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1—10 数字的扑克牌,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摆放。有的学生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摆放,有的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摆放,还有的按照2、4、6、8、10 和1、3、5、7、9 的顺序摆成了两行……再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这样摆放的理由,并用扑克牌上的图案数量进行验证,进一步加深对“>”和“<”的理解。借助扑克牌上显而易见的图案规律,引导学生条理性地思考,感受数学推理的魅力。

三、借助扑克牌游戏练习计算,提升运算能力

计算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枯燥的口算题作为练习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运算能力,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在教学中加入游戏环节,不但使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

例如,在教学“凑十法”这一课时,笔者将扑克牌改编成好玩的游戏,并取了个刺激的名字——“凑10 争夺战”。游戏规则如下:同桌两位同学,每人准备1—9 数字的扑克牌,将有数字的那面朝下盖好并洗牌。在两人中间放一块橡皮,每次同时翻开一张扑克牌,两人的扑克牌相加和为10 时,则伸手按在橡皮上,反应较迅速的人获得这两张牌,最后获得牌的数量多者胜出。简单的游戏设置使学生玩得开心,既锻炼了专注力,又提升了运算能力,参与度更高。

陈省身老先生提出“数学好玩”的愿想。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游戏,使学生先爱上数学,萌生数学思考的意识,才会愿意在生活中以数学角度去思考问题,丰富数学体验,提升数学素养。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乐趣的同时,也能认识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的运用、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等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认识到这些价值,并利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