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阿德勒心理学对我国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启示

时间:2024-05-10

山东华宇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方 衡

自21世纪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条件的改善,心理健康与否越来越成为评价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科学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很多学校都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学校的常规课程,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阿德勒心理学以其积极向上、关注自身的学说特点,符合我国现在发展的主流,备受瞩目,因此我们可以在阿德勒心理学说中寻找可借鉴之处,以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

一、阿德勒心理学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的创始人。他强调个体意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与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强调性驱动力、潜意识不同,阿德勒更强调理性的作用。他认为人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塑造人格的,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更能激励人心。

(一)阿德勒心理学中的人生三大问题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到,人生必须面对的所有困难或难题,都源于在生活中受到的三大制约。第一种制约,我们必须生活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除此之外别无选择。第二种制约,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与周围其他人相互关联,任何人都是人类体系中的唯一一员。第三种制约,人类有男有女,人的一生中谁都无法绕开爱情和婚姻这个问题。因此,对应这三种制约,人生必须面对的三大问题是生活、职业、人际关系(含两性关系)。

(二)自卑与补偿

自卑情结(infertility complex)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feelings of infertility)。自卑感并非就显得克制、温顺,它有千百种表现形式,可以是不屑,可以是发愤努力,也可以是勃然大怒。“任何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举止背后都有一种亟须隐藏的自卑感存在。”而阿德勒觉得更重要的是“自卑感并非异常,它是人类处境得以改善的动力之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阿德勒的自卑情结如同弗洛伊德的性本能,是决定人行为举止的基本因素。阿德勒曾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庇佑下建构自己的心理学,只是他们对于环境的看法截然不同。弗洛伊德把人类的一切行为归于性本能冲动,并且强调过去的创伤,是非理性的。阿德勒认为重要的不是过去经历了什么,而是个人对这段经历的看法、对个体有什么样的意义。

人类都有对优越感的追求,这是所有人的通性,优越感即自卑感的补偿。人们为了克服自卑,以获得更多的力量,谋求更好的发展,来达到补偿(compensation)的目的。实现补偿,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认识到自己的缺陷,锻炼自己的缺陷,并让其发挥作用,比如语言表达能力不好的人锻炼自己的口才来达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二是取长补短,看到自己的缺陷,承认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身体机能其他方面的作用来达到补偿自己已有缺陷的目的。

(三)生活风格

每个人在参与社会生活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或者说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体验过自卑感。有了自卑感的体验,有人选择克服自卑,达到优越,也会有人在体会到自卑感以后一蹶不振,采取消极的行为对待。而不管是积极地克服自卑,达到优越,还是一蹶不振,消极下去,这都是一个人处理社会问题的态度,阿德勒称之为生活风格(style of life)。每个人克服自卑追求优越的方法是不同的,不同的生活风格会导致不同的结果,阿德勒把生活风格分为健康的和错误的。健康的生活风格会使个体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生活,解决社会问题,从而促进个人的发展和完善,而错误的生活风格与“和”文化大背景的社会环境不相容,不利于个人的发展。

(四)创造性自我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并且这些因素的作用也有所差别,比如社会、遗传、环境等。而阿德勒却认为对人的发展起主要作用的既不是遗传,也不是环境,他认为每个人出生时都带有与他人不同的特征,自身存在潜能,但他又拒绝夸大遗传的作用。在他看来,天生的资质不是最重要的,怎样利用才是最重要的,并且这些资质在不同的人身上如何利用也是不同的。对于环境对个体的塑造作用,他认为不同的个体对环境的反应是不同的,因为人的处境和世界的要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可以说,遗传和环境只是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性,而个体在生活中的经验,好与坏都会影响个体的生活。

阿德勒的“创造性自我”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前文说到,遗传和环境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那么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力量就是个体对未来的期望,可以说是自身内在力量推动着个体的发展,塑造着个体的人格。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个体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推动着个体的发展。

(五)社会兴趣

阿德勒说:“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不仅是一种情感,而且也是一种对生活的评价态度,一种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的能力。”社会兴趣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是为了适应在社会中与别人友好相处、和谐相处的需要来达到个体心理发展目的的一种品质。虽然社会兴趣与生俱来,每个人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身具有这种品质。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得到发展,进而找寻人的社会性,并且阿德勒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社会兴趣没有发展好,那他的生活将会是不幸的、痛苦的。

前文提到阿德勒认为人生面临的三大问题时生活、职业、人际关系(含两性关系)问题。生活问题,需要与他人的合作,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进而催生出社会分工。职业问题,每个人为了生存而工作,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问题,里面包含交友与婚姻问题,这也促进了社会的延续。因此可以说,这三大问题都是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兴趣的作用。

“我们的一切能力都将进行社会性的聚焦并导向为人类的服务。”阿德勒强调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是能够为社会谋福利的人,他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又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是否拥有足够社会兴趣,从而让一个人为自己、为社会奋斗,也是衡量一个人身心是否足够健康的标准之一。倘若一个人的社会兴趣不充足,他便没有向上的动力,那么他的生活将是消极的、不幸的。

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极为快速有效的途径。张如华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关于心理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提高等方面的全部教育性经验(包含种族经验和个体经验)。教育部更是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中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要使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增强大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水平。

(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中的问题

1.理论教学为主

从我国高校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内容多为理论课,即使开设实践课,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也不高,容易流于表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内容也多固定在生活的适应、自我意识、人格理论、情绪理论、生命教育等方面。

2.授课形式单一

教材内容的传授以讲授为主,课堂互动效果有待提高。课堂上师生互动频率低、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只是把它看作普通的通识课程,并没有体验到该课程的魅力。

3.课程安排脱节

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同年龄的学生面临着不同的心理问题,而我们课程的开设多出现断节的情况。比如,初高中并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升入大学反而突然要开始学习,又或者只开设大一一个学期,并没有系统的课程来学习。这是该课程开设中需要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

4.校园文化建设弱化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对立存在,又称潜课程或潜在课程,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比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班级活动等,是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5.忽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案例过于通俗,其内容也没有普通心理学课程的专业性强,往往在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独立性的同时,忽视了它的专业性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以心理技能的训练、心理调适为主的综合性课程,对应的教材仅是依照大纲和教学要求来编写,忽视了当今的文化大环境——信息时代,并没有利用互联网时间与空间的优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网页多为静态课程,比如一些网页专栏、心理知识宣传网页,并没有相应的网课设置。

6.结业评价方式不完善

学生在完成相对应的课程之后,对自己所学知识以及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采用笔试的方法,忽视了它的实践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对于是否拥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应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业评价中重点注意的方面。

三、信息时代阿德勒心理学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提升教师素养,增强课堂活力

阿德勒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发展,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的塑造作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引导者,应注重自身专业发展,提高自身素质,显现阿德勒心理学对个体发展的积极作用,以此来感染学生。

1.扬长补短,积极补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特质,有与别人不同的优点或缺点,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阿德勒的补偿概念告诉我们,遇到挫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应有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争取优越的信心。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一个个阶段,每个阶段面临着不同的任务,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我们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因此,拥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克服它们极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开设过程中应注意此点,加强学生的意志训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从而使其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注意鼓励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寻找挫折的原因,正确归因才能寻找解决困难、克服挫折的正确方法。

2.理想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

阿德勒认为我们不应活在过去,沉浸在过去的创伤或者过去快乐的回忆当中,他否定创伤学说。阿德勒认为决定我们现在的不是过去的经验,而是我们如何看待过去的经验。我们应该立足于现实放眼未来,脚踏实地地去摸索自己的道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过程中也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进行理想教育,促使其为之奋斗,在奋斗的过程中体验理想实现过程中的快乐,完善他们的人格。

3.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前面已经说到,我们的人生需要处理三大问题,即生活、职业、人际关系,这三大问题都需要我们参与社会生活,接触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因此,在校园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比如开设各种素拓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交友的快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

阿德勒心理学否认先前经验对个体的塑造作用,认为社会文化对个体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相对应存在的隐性课程虽然没有显性课程的规范性、连贯性和可操作性强,可是隐性课程所能发挥的作用也不能小觑,它反而会达到显性课程所不能达到的目标。校园文化包括师生关系、班级活动以及校园设施文化建设等,我们应在校园中多设置一些宣传标语,或者设置心理文化角,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知识,通过这样一种间接的方式让学生保持身心健康。

(三)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相结合,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校常规课程不同,它不仅是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心理技能的操作、自我管理能力的调适,是一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其课程性质的特殊性,旨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与调试学生情绪,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安排中,应在课程安排中增加实践课程的次数和提高课程的质量。比如,在实践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去当地的心理卫生中心或者心理卫生医院,由专业人士给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困难的能力。

社会快速发展,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国家的未来。阿德勒心理学以其注重个体发展、积极向上的特点得到人们的认可,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视学习阿德勒心理学学说的可借鉴之处,促进我国心理健康课程的发展。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继续探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