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阳翟小学 曾毅任
非连续性文本自纳入新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学生提出阅读要求,引起了教师的关注,但是教师对它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在统编教材中随处可见,却未形成一个宏观教材体系。在质量监测的背景下,教师选择与命制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材料时出现的问题,值得思考与探究。
自从非连续性文本纳入新课程标准后,一份《感冒颗粒说明书》阅读材料,考查了四年级至六年级小学生,甚至在低年级的校本作业中也出现了。这次考查对象是二年级,这份阅读材料设置了这样一道单选题:“这个药品应该放在怎样的位置?”并出示三个选项供学生选择:“A.温暖、通风;B.密闭、防潮;C.通风、防潮。”说明书上“贮藏”二字虽然很显眼,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无论采用哪种识字方法进行识字,也无法联系到“应该放在怎样的位置”之义,除非学生先前于课外积累了“贮藏”这个词语,这样的学生应该是屈指可数甚至几近为零。因此,这样的考查拔高了要求。
在二年级下册校本作业中考查学生地铁路线图阅读,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图中地铁线路的站点共预留( )站。”地铁路线图如下。
图1
关于“预留几站”的问题,有的学生看图,计数了第一个备注“预留”二字的站点到第二个备注“预留”二字的站点之间的站点数;有的学生完全不理解,作答瞎蒙;有的则看到两个站点备注“预留”二字,选择两个站点,不经思考,不加分析,纯属碰运气。预留的站点是指设置了站点,暂时未对外运营。也许因为道路施工进度安排,也许有的路段施工复杂或交通不便利,少有乘客能到站点,所以暂时预留。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生活体验,将难以理解“预留”的站点为何意。这样的问题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超标、超难、超能力了。这样的考查缺乏生活经验基础,可谓是无效考查和阅读浪费。
教学中,为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常喜欢问学生:“从材料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信息指音讯、消息,通信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显然这个问题的答题范围广泛,问题没有指向性,给学生的体会是云里雾里。无独有偶,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命制也出现了问题不明的问题。三年级上册校本作业里安排了一张门诊楼分布示意图,设置了这样的简答题:“每家医院都有导诊台,你觉得还有必要设置这样的导医分布图吗?”该问题设置的意图是要求学生理解“导诊台”及其作用,然而命制的问题表述不清,指向不明。同时,这个问题还考查学生评价批判能力,超越这类文本的教学目标,实在是命制中的一个大问题。
1.文言文定位不准。文言文作为一种新的文本进入小学第二学段教材。语言拗口,学生陌生,使用课下注释这把“拐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需初知大意,阅读无法连续。从一年级入学开始就有古诗学习的渗透,实际上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不是很陌生。正确地解读不同年段的教学要求,更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从而避免过分地拔高教学目的,造成学生不必要的畏难情绪。
有这样一份四年级上册校本作业,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及题目。
图2
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篇《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学习第一篇文言文之后,教师就设置文言文阅读的校本作业,未能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是拔高学生阅读能力要求的表现。从教学目标要求来看,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初识文言文、学习文言文再到运用学习方法,循序渐进,即遵循了解认识文言文到学法指导、自行解决的一个递进过程。受学生年龄特点、单元主题及教学梯度影响,学生文言文理解层次的发展是由认识到了解再到领悟,即从读懂句子意思,过渡到读懂文义,最后达到明白道理,指导生活的过程。总之,上述文本问题不适合考查中年级学生。
2.篇幅太长。以某次四年级上册校本作业里《动车上该让座吗》阅读材料为例,这份材料由导语、网友评论、专家观点三部分组成,共计640字。教材中,真正典型的非连续型文本阅读材料编排在五年级下册《金字塔》和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五下《金字塔》一文由两篇短文组成,第一篇选自穆青的《金字塔夕照》,第二篇是一个非连续性文本。这两篇文章风格迥异,互为印证,又构成了一组非连续性文本。六上《故宫博物院》由四则材料组成,材料三和材料四都是非连续性文本,材料三是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部分内容截图。材料组合型的非连续性文本宜在第三学段中进行阅读训练,第一、二学段宜设计简明、概括性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这样表述的: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选择符合学生生活需求,满足儿童生活阅历,切合学生心理特点,合乎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以“简单”“找出”为教学目标,才是有价值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很多专家研究发现,PIRLS测试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虽多间杂一些或图或文或表格的资料,看似有些复杂,但文本本身因为主题的存在(题目显示出主题),仍然具有一定的完整性,测试问题又指向明确,难度并不高。只要学生习惯了这种文本的形式,阅读时细心一些,就能完成答题任务。教学时应根据学情、阅读指引适当把握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低年级以识字认字、理解字词义为主;中年级以关注标题,提取关键词为主;高年级以深入关注细节,换转理解为主。总的目标应与学段阅读目标有所区别,既有所关联,又有所降低。
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只侧重考查信息整合与提取能力。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个体,不可缺少语文意识。“语文意识”是新近流行起来的一个概念,它最早是由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提出的。他在《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一文中指出,“语文意识”是指我们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即对语文的自觉关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在语文课上进行的,自然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既然是语文课程内容,那教师在教学时自然也应具备语文意识。
例如,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初试身手”板块,创设了情境“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安排了一张景点示意图,要求根据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示意图生动,风格贴切儿童心理特点。其编排目的性明确,训练学生通过画参观路线,为写好“游览过的一个地方”厘清习作顺序。教学时让学生在示意图上画参观路线,识别方向,找到参照物,运用方位词说游览路线虽是基本能力,但对于学生来讲也是最有挑战性的。因此,我们搭建一个梯子,要求学生完成以景点为核心关键词的游览路线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制作帮助学生整理并运用方位词,厘清游览线路,使得原本静态的图变成立体,学生的思维更清晰,逻辑性更强,让“说”与“写”变得更有序。
以陈燕玉老师的中年级教学案例《必胜客促销活动》为例,她开发生活素材作为教材指导阅读。(1)“四大洲比萨”是什么意思?(2)爸爸想了解三人餐都包含哪些食品?能优惠多少钱?(3)妈妈拿起宣传单看,把三人餐念了一遍,不小心把“或”读成了“和”,有碍吗?陈老师选择符合学生爱好、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具有时代性、典型性的文本,把生活情境拉进了课堂,引导关注大标题和关键词,有针对性地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与理解语言的能力。
教学遵循由浅入深的过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命制也应遵循由易到难的科学规律,以生为本,以课标和质量监测为导向,杜绝出现拔高要求、文本超纲、问题不明等问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