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福建省福安市溪潭中心小学 陈新华
如何让一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成为有效的教学,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究。
小学生具有注意力易分散、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主要依靠兴趣支持学习。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就会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充满热情,学习效率就会提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游戏、竞赛、动画等多样化形式,从学生兴趣出发设置情境,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利用趣味性教学模式,实现兴趣与知识学习的融合,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争强好胜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对于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在三年级下册“认识文件”一课中,在认识了不同类型文件的拓展名后,笔者设置了“我给文件分分家”的游戏竞赛,让学生按照文件类型给文件分家,看谁分得又快又准确。游戏的设置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同时,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了对文件拓展名的认识,出现错误的同学有了即时的课堂反馈并得以纠正,更好地掌握新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类型多种多样,除了大部分的动手操作外,还有比较多的内容是理论知识,正如前面分析到的学生往往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喜欢动手实践操作。如何让学生喜欢上理论课程,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理论是学生实践技能掌握的基础,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时考验的就是教师的教学智慧,想方设法地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感同身受的直观体验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笔者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五课“设置格式排文章”,如何让学生全身心融入课堂教学中,掌握最基础的文字处理理论知识时,在课前选择了两位学生按横写、竖写两种方式抄写了学生个人的习作,在教学引入环节通过课件将学生手写体和文中电脑排版体并列展示,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积极投入课堂中,踊跃发言,对比列举排版体的美观、手写体的不足等。教师牢牢把握课堂动态,轻而易举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设置字体、字号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后续动手实际设置格式排文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真正做到课堂的有效教学。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突发状况,例如在演示操作时,电脑发生故障,或者学生的不当操作出现死机等。遇到这些情况时,教师往往需要停下来花比较多的时间去处理问题,这就产生了解决课堂突发事件和师生互动学习之间的矛盾。如何有效地化解这个难题,笔者认为通过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解决,它打破了教师把每个学生作为教学子系统的格局,形成了以小组为单位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系统,体现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转变学习态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无法独立完成、有多种解决方法的问题,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教师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时,对每个学生进行任务分配,使每位学生因为自己的特定任务,充分参与到小组学习当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设计电子板报”从资料的搜集整理、版面的设计到素材的处理,一个学生很难在一课时内完成任务,这时就需要团队的力量,小组内集体讨论确定主题,组长将任务分块分配给每名组员,教师鼓励每个学生充分发挥所长,最后组长将组员的成果融合在一起,小组再进行讨论修改完善作品。在评价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激励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主,教师对每一名组员进行评价,综合小组得分,让每一位组员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作用,对于能力薄弱学生的评价以表扬鼓励为主,这样能为今后的小组合作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传统的班级教学中,或者大部分学科的教学上,评价往往注重学生的个人成绩,从而以表扬个人为主,学生之间的竞争成为主要的交往方式,淡化了互助与合作,不利于形成班级团结向上的班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班级中存在的学生水平差异问题,有一大部分学生基础好,对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速度快,这时把这些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确立为小组组长,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头作用,在小组集体荣誉的感召下,主动帮助小组内学习存在问题的学生,达到小组全面提高的目的。长此以往,班级中就会形成竞争与合作的良好氛围。
课堂内容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有真实感,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的意义。以往学生在学习了某一项操作技能后,不会应用,使得知识仅限于课堂,无法得到实践。例如,学习Word、光影魔术手等软件,要让学生知道它们可以用来做什么、有哪些应用,教师就要善于在生活中发掘学生关注的话题,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引入课堂中,作为学生学习的切入点。
在“制作课程表”一课的导课环节,笔者先出示了一组凌乱的数据,让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凌乱的数据使学生无法有效表达数据传递出的信息。这时,笔者将这些凌乱的数据导入表格中,再次请学生回答。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表格在表达信息上的作用和优点,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制作一些表格。接下来,笔者利用与学生日常学习密切相关的课程表创设了有趣的任务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热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制作表格的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利用Word制作表格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要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思维的启发与创新技能的培养着手。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要创作各种作品,比如画图、电子小报、动画、网页等,作品的制作往往需要整合多种信息,这就需要学生的美感和创造力协作完成。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对学生作品进行启发、解惑,学生经过思考、创作、修改的过程,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创新技能。
在三年级的信息技术教材中,电脑绘画占很大一部分教学内容,从学生上交的作品来看,普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使笔者开始关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上“太空之旅”这节课前,笔者给学生讲了一个关于太空的故事,要同学们想象后续发展,课上请学生上台分享精彩的故事后续,大家在交流聆听中产生了对太空的无尽遐想。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后续的作品创作中,不再只是单纯地模仿课本例图,而是能够在作品中加入更多自己的想象,让作品富有个性。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要更注重创新能力、想象力的评价,让学生在今后的作品中勇于想象、大胆创新,课后将优秀作品打印出来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有效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知识,形成有效能力,而检验是否为有效教学,通过课堂的实时反馈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综合各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比如有的课堂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按课后的习题要求学生自行完成练习,没有及时进行反馈,学生是否完成、完成的程度等信息都无从得知;有的课堂教师会针对性得结合课后习题布置学生完成,但往往没有进行反馈,仅仅在结合布置过程中顺便点过;有的课堂则是没有进行作业布置,也就不存在反馈了,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更是不得而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反馈不同于语文、数学学科的反馈,它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要求更高、更详细、更具体明确,要采取坚持正面评价为主,无形当中学生的心理负担就会大大减轻,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使学生的进步可期。根据反馈的时间段可安排为阶段反馈与结果反馈,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果反馈以教学任务完成后的总结为主,为学生梳理一节课的知识脉络,反馈要及时,有效解决学生存在的疑难之处,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性体现在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形成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