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李晓兰
摘 要:创新型国家建设离不开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在其中所承担的重任令我们无法忽视在时代背景下知识产权专业实习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本文以知识产权专业实习课程的动态教学模式为中心,对什么是动态教学模式以及如何开展它进行了论述,在创新知识产权专业实习课程的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知识产权;实习课程;教学模式
一、知识产权专业实习课程体系建设的时代意义
随着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制定与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正在逐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离不开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都将“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大规模培养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作为战略措施予以明确提出,凸显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作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高校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基本达成了共识,对其定位为除了掌握法学的基础知识外,还应当能够理解文、理、工、医、管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前沿、动态,成为懂法律、懂科技、懂经济、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这样一个培养目标的驱动下,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越发重要;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对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同时也要更加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高校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才能真正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和国家需要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才能为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人”的资源的保障。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高校中所开设的相关实习课程,因此,知识产权专业实习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
二、知识产权专业实习课程的动态教学模式
在知识产权专业实习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动态教学模式”这一创新形式的提出,为高校知识产权专业开展实习课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一)什么是“动态教学模式”
纵观传统的实习课程,我们不难发现,高校对实习课程的开展往往聚焦在实习进行中这一阶段,强调从实习开始的第一天到实习的最后一天,学生的目标要求、应该完成的任务有哪些,形成了一种就实习论实习的课程体系模式。
而“动态教学模式”,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前—中—后”动态模式,它并非是将知识产权专业实习划分为实习开始前、实习进行中和实习结束后三个彼此独立、互无关系的阶段,正好相反,它恰恰是将实习课程中所涉及到的这三个阶段作为一个相互紧密衔接、动态发展的过程来看待,其不仅仅只看重实习进行中即实习正式开展这一阶段,同时,也将实习开始前与实习结束后这两个阶段纳入到了课程体系的整体考量与设计之中,形成一个动态的、全过程的课程体系模式。
从对以上两种课程体系模式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前—中—后”动态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从只立足于实习正式开展阶段的教学,扩展到了实习正式开展前与实习结束后两个阶段,将它们同样作为实习课程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来对待。这样一个动态的、全过程的课程体系模式,能将知识产权专业实习的目标、任务和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链,从而让专业实习真正做到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这样一个过程,即学生通过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梳理,在实习正式开始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后再将实践中学习到的新知识进行总结,并将其与原有的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形式新的知识体系并使之不断完善。
(二)如何开展“动态教学模式”
前述已经介绍过,“动态教学模式”将知识产权专业实习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前—中—后”。这三个阶段彼此紧密衔接、承上启下,缺一不可。
1.“前”——开展实习前培训,引导学生梳理理论知识
为了进一步规范实习课程、保证实习效果,学院指派以实习指导教师为主体组成的小组研讨并制定了《实习指导手册》。该手册中包含的主要内容有:实习课程的总体教学任务、专业实习基本内容与要求(根据实习单位类型不同分别制定)、专业实习的工作程序、专业实习的组织与管理及其考核与成绩评定办法等。
同时,由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学院指导教师组成了教学团队,在实习正式开始之前分别以“《实习指导手册》的讲解与学习”、“实习过程记录的要求与拍摄技巧”以及“工作实例(案例)的收集与整理”为主题,进行6个学时的专题授课,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专业实习的各项任务与要求,引导学生在实习开始前根据《实习指导手册》的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实习单位和岗位,有针对性的梳理和总结在实习过程中可能会运用到的理论知识,并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复习与巩固。通过开展实习前培训,不仅能引导学生梳理理论知识,还能促进他们主动思考,提高了实习的实效性。
2.“中”——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引入实习过程,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习正式开展的过程中,根据实习单位的需求和实习进度,教学团队将开展共计8个学时的集中授课;同时,根据学院要求,在实习开始前须将授课内容、授课时间与地点以及主讲人等基本信息报学院备案。为贯彻“动态教学模式”的主旨,授课以实务部门专家专题讲座、工作实例(案例)研讨和直观庭审等方式进行,尽可能丰富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根据知识产权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我们在课程内容上增设了“角色体验”环节。“角色体验”,就是在开展专业实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知识产权专业代理人、法官、公司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专员等职业角色,在了解各工作单位和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职责要求后,以各职业角色为标准,独立、完整地完成一项专业工作;待工作全部完成后,再由指导老师进行点评与指导。而在传统的实习中,当学生处于完成某项专业工作任务之时,指导教师会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这种方式虽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但也对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之能力的培养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能达到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这一标准。我们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引入实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会认识、发现新的问题,从而驱使他们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何灵活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来完成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此外,通过以上的教学方式,还能充分做到分散与集中的有机集合,便于实习中师生间信息交流与反馈,适时检验实习效果;同时,如在实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也能通过集中授课予以反映并及时调整、解决,通过加强对实习过程的管理,进一步保证实习效果。
3.“后”——将实践与理论再度融合,从多角度进行评估,确保实习效果
在完成了实习单位的所有实习工作后,实习进入了结束阶段。此时,由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学院指导教师共同开展2个学时的实习总结课程,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总结与提升的平台。在实习结束后的这一阶段,学生可以进一步总结实习的收获与不足,尤其是对比实习开始前已经梳理和总结的理论知识,再结合在实习过程中的实际收获,将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再度融合,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在实习效果评估体系上,学生实习课程成绩由实习过程记录、参与“动态教学模式”的情况、学生实习心得体会、学生遵守实习纪律基本情况和实习单位鉴定意见五个部分构成,充分体现了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相结合的新型实习效果评估体系。
“前—中—后”的知识产权专业实习动态教学模式把我们往往容易忽略的“前”和“后”这两个阶段纳入到了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形成一个动态的、全过程的课程体系模式,并通过将授课内容与授课学时固定下来的方式保证了课程的效果。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与学生本人的反馈和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的情况来看,实习效果也确实较往年有明显提升,达到了课程的目标与要求。同时,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仅能促使学生在参与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时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知识链;还能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有意识的运用此种方法,逐渐形成主动思考、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有助于我们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
参考文献:
[1]曾莉,周全.理工科院校知识产权专业实习模式探析——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6):41-42.
[2]何培育.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与完善[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30(4):38-41.
[3]刘秀.官产学研合作视野下知识产权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1):113-117.
[4]张建华.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反思与建议[J].大学(学术版),2012(3):37-41.
[5]吴汉东.知识产权的学科特点与人才培养要求[J].中华商标,2007(11):11.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