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师范生核心素质培养研究

时间:2024-05-10

李欢

摘 要:21世纪,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概念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互联网+教育”也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前提。在互联网时代之下,高校师范生核心素质构成的新变化、培养方式的创新发展、时代高度下的深刻反思等问题都是值得引起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工组者关注和思考的。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教育;高校师范生;核心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248-03

2013年11月,腾讯WE大会如期召开,腾讯的董事长兼CEO马化腾也在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自此,全国范围内刮起了一阵轰轰烈烈的“互联网+”之风,“互联网+教育”思维及其教育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师范生的核心素质及其培养也成为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价值的研究问题。为此,笔者在为高校师范生核心素质培养寻找具有时代特色的方法论依据的目标导向下,沿着对“互联网+”与“互联网+教育”的概述、高校师范生核心素质培养、深刻的理性反思这一清晰的脉络对本研究展开全面论述。

一、“互联网+”与“互联网+教育”的概述

(一)互联网+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十二届三中全会上做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出“制定‘互联网 +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那么,到底什么是“互联网+”呢?一般而言,“互联网+”就是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与各行业进行跨界融合,从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促使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不断涌现,最终构建一个致力于连接一切的新生业态[2]。因而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互联網与各行业之间的简单相加,更不是概念的表面融合。

(二)互联网+教育

由以上“互联网+”的概念可知,“互联网+教育”就是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了传统教育的变革,从而孕育出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简言之,就是互联网与教育所构建的网络教育这一新生业态。例如,现在的远程教育、空中课堂、微课、MOOC、翻转课堂、微格教学、电子书包等形式就是“互联网+教育”理念催生出来的产物,这对传统教育教学来说,是一种创新和突破,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颠覆。

“互联网+”时代衍生出“互联网+教育”的理念这是必然趋势。这一理念是一种具有时代感的深藏于人们观念中的思维模式或是思考方式,其形成具有客观性前提。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具有决定作用。因为“互联网+教育”形成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也就是说,这一理念产生于客观环境之中,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客观存在性。而且,从哲学的视角来看,存在决定意识。在此说,“互联网+教育”理念决定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也是无可厚非的。②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影响作用。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就有什么样的理论范式,这是毋庸置疑的。因而,“互联网+教育”理念必然会影响相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③对实践行为的操作具有控制作用。首先,理念本身就具有支配作用;其次,理念所决定的世界观和认识论指导实践;最后,一定理念下的一定理论对实践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

二、高校师范生核心素质的培养

(一)“核心素质”定义、构成及重要性

1.“核心素质”的定义

核心素质是当下经常提起的热门话题,比如,人才的核心素质、科学家的核心素质、医学生的核心素质、高校教师的核心素质、企业家的核心素质等等。那么,在高校师范生的视域下,何为核心素质呢?核心素质是相对于一般素质提出来的,所谓一般素质是高校师范生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而核心素质则是指高校师范生今后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需具备的,同时也是高等师范院校能够培养的素质[3]。

2.“核心素质”的构成

研究核心素质的构成是研究核心素质问题的一个必由之路。核心素质的构成也是相对于一般素质的构成而言的,高校师范生的一般素质包括身体、思想道德、心理、人文等各项素质以及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4]。然而,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众多理论研究者的观点和笔者的思考下,高校师范生的核心素质应该包括高尚的师德、“互联网+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科研素质这四个维度。

3.“核心素质”的重要性

核心素质的着眼点就在“核心”上,是对所要从事的职业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素质,但是关于其构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使得核心素质的培养具有针对性,什么时代,什么领域需要培养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质的人才便一目了然。换言之,理论层面的核心素质构成能为核心素质培养提供较权威的依据。

(二)高校师范生核心素质的培养途径

1.政府是导向

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为人民负责为基本原则,政府还具有组织和发展教育、文化、科技等各项事业的职能。而且,从高等师范院校致力于培养未来教师的目标来看,可以说政府是高校师范生核心素质培养的指南针,起着导向作用。

比如,我国于2011年12月23日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高校教师的道德原则、职业责任与行为提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5]的要求。这个《规范》从 政策层面揭示了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因而对师范生核心素质的培养具有政策导向作用。再比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3年10月31日修订,1994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和第八条分别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6]”这部法律文件对教师的职责、使命、要求都有明确的界定。间接地说,也就是对高校师范生核心素质培养的政策性表述。而各级人民政府则负责采取恰当的措施,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引导高校师范生核心素质培养的贯彻实施。

当然,在“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互联网+政府”的方式来传递政府的相关政策、法律、文件等,通过互联网的迅速传播来提高其普及性,从而切实可行地发挥政府在高校师范生核心素质培养方面的导向作用。

2.学校是关键

在我国,学校主要包括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等。当然在此处,专指高等师范院校。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而高等师范院校则是师范生的专业培育基地。因此,高等师范院校是高校师范生核心素质培养的关键。这种关键性体现在学校管理和教师教育教学两个层面。

需要说明的是,学校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为了达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采取一定管理手段而进行精心组织,充分发挥其各方面功能的最优化[7]。它制约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质量,因而必须重视学校的科学化管理。由此可知,学校管理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学校管理者、学校管理对象和学校管理手段。而教师则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负责学校教育职能的实施,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在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在培养未来教师方面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要充分发挥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和才能,制定适宜的管理制度,采取恰当的管理手段,以保证学校管理的有效实施。并且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最大努力填补高校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并且,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也需要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践机会和必要的学习资源,包括教学实验、教育实习、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书籍、期刊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科研素质。

而在“互联网+”时代,可以运用“互联网+学校、课堂、教学……”的方式实现学校管理和教师教育教学的高度信息化,从而有效发挥高等师范院校在高校师范生核心素质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3.社会是侧翼

在社会学视阈下,社会是指由具有一定联系的、相互依存的个人所组成的有机整体。而马克思则认为,社会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总和。并且,社會的本质是人与组织关系,具有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功能。然而,在现代教育中,特别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联合培养,社会在学生教育方面是责无旁贷的。并且,从另一角度看来,教育也具有社会性目的,即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社会需要对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具有目标作用。在这里,则是中小学对各科目教师所具备的素质的需要,形成对高校师范生核心素质培养的重要目标导向。因而,社会所起到的侧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侧翼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管理上。

社会管理是指由社会成员所组成的专门性机构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统筹管理以协调和规范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解决和化解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促进和维持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等。比如,社会教育机构、教育团体以及具有道德教化功能的社会组织等是高校师范生核心素质的培养的催化剂。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技术纵横的今天,互联网成为相关社会机构和组织传播知识、信息,发挥教育功能的有效手段。

因而,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社会”的模式促进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强化了高校师范生的核心素质培养的侧翼作用。

4.学生是主体

人本主义理论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观点,即要求一切教育教学都要适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要满足儿童的兴趣、爱好和需要。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青少年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体,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只是教师的独舞,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发挥自己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科研素质。由此看来,高校师范生核心素质的培养,也需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能够不断地自我增强和提升。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高校师范生的核心素质应该包括高尚的师德、“互联网+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科研素质这四个维度。那么,高校师范生如何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实现核心素质的培养呢?首先,学生要加强自律与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尤其要按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以逐渐形成高尚的师德。其次,高校师范生在思想、理念上要与时俱进,在互联网时代,就要树立“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和创新观念,以实现互联网和教育的有效结合。再次,高校师范生在日常学习中,除了认真听课,还要加强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获取相关知识与能力。最后,高校师范生只有注重学习各类研究方法,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便具备了基本的教育科研素质,这种素质对未来的一个专家型教师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于是,在“互联网+”时代,就需要形成“互联网+学生”的思维模式,二者的紧密结合能够使学生运用互联网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也更能充分发挥高校师范生在核心素质培养方面的主体性。

三、理性反思

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信息技术风起云涌的时代,“互联网+”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互联网+教育”的理念也在日益深入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各个方面。但是,这一理念既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惊喜,也引起诸多的忧虑。这一理念使“互联网+教师、教学、课堂、学生、培训等”在众多理论家和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者的努力下成为现实,同时,互联网在与各方面的结合中产生的教育价值也是值得重视的。然而,“互联网+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有着本质上区别,这就决定的它的实施并不会一帆风顺。比如,“互联网+教育”实施环境在某些地区还不成熟,没有必备的多媒体设备等硬件设施,没有理念认同者的大力推行,或者虽有所推行但受到了来自家庭的传统教育理念的阻碍,家长因担心孩子形成网瘾而限制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的使用。

因而,在这样一个现代理念与传统理念激烈碰撞的时代,高校师范生核心素质培养也面临着相应的障碍,各种不和谐现象相继出现。比如,学校提供的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社会各组织机构繁杂,提供各项教育教学产品也是玲琅满目,但是这些大都是针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或培养某一方面特长而量身打造的商品,为培养学生核心素质的专门性教育产品却少之又少;学生自身如果没有拒绝诱惑的强大意志力,很容易在互联网世界迷失自我,培养核心素质更是痴心妄想。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教育”就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才能运用好并有效地实现高校师范生核心素质的培养需要广大理论家和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于佳宁.“互联网+”的三个重要发展方向[J].物联网技术,2015年(4):3.

[2]央广网.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EB/OL].http://finance.cnr.cn/gundong/20150306/t20150306_517911345.shtml2015-03-06.

[3]吴志功.21世纪师范生核心素质教育目标调查报告[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3(4):71.

[4]申志英.药学生核心素质及培养策略药学教育[J].2009,25(4):11.

[5]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2011年12月23日发布.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Z].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7]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6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