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 王树人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在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本文记录了老一辈革命家孝敬父母的事迹,感人至深。
1919年10月,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去世后,毛泽东深深沉浸在悲痛之中。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深情,赞扬母亲的贤良美德,他怀着十分崇敬和沉痛的心情,写下了《祭母文》。文中写道:“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毛泽东投身革命,转战南北几十年,始终怀念已逝的母亲,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多年以后,依然如此。
1959年,毛泽东回到湖南韶山后,略微休息一会儿,即起身往外走。当时,随同人员还以为毛泽东是外出散步,或去访问老友,或去旧居看看,结果都不是。毛泽东向一座长满青松翠柏的小山走去。这座小山当时连路都没有,毛泽东走上小山后,随同的人都还不知他的意图是什么。大家又走了一会儿,发现一座小小的坟墓,一看碑文,才知道是毛泽东的父母之墓。当时,毛泽东恭恭敬敬地站下,行了一个礼。随同的人也都行了一个礼。这时,大家都很后悔没有问主席,不仅没准备一个花圈,连一朵纸扎的白花都没有准备。幸而当时陪同去的一位青年马上折下一些松枝捆成一束,递给毛泽东。毛泽东满怀深情地将松枝放在墓前。回来后,毛泽东对随同人员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还得承认。我下次再回来,还要去看看他们二位。”
1944年4月,身在延安的朱德得知远在四川仪陇老家的86岁的母亲病逝的消息后,写了一篇题为“回忆我的母亲”(1944年4月5日《解放日报》刊载)的祭文。
文中写道:“……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在民国八年(1919年)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对邓小平来说,夏伯根老人既不是生母,也不是养母。邓小平的生母在1926年病故。夏伯根是在丈夫病故后嫁给邓小平的父亲的。1950年春的一天(这时邓小平的父亲早已病逝),夏伯根得知邓小平已率领第二野战军驻扎在重庆,立刻来到重庆。邓小平第一次见到这位只比自己大5岁的继母后,说:“留下来,我们一起生活,夏妈妈!今后我们给你养老!”从此,邓小平就承担了赡养继母的义务。
1952年邓小平调到中央工作后,又将继母接到北京。在夏伯根老人跟随邓小平一家生活的日子里,邓小平夫妇待她很好,从来不分你我,在言语、饮食、卫生、穿戴等方面,都十分周全地想到老人,安抚老人,使她晚年心情十分愉快。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邓小平“文革”中被打倒,下放到江西的日子里,夏伯根老人和邓小平夫妇一起相依为命,熬过了那段艰难岁月。邓小平既要照顾卓琳的生活,又不让年事已高的继母再承担过重的家务,便挑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家里的重活脏活,如劈柴、生火、做饭、擦地板等都由邓小平来干。邓小平夫妇与继母和睦相处,几十年如一日。夏伯根老人能够高寿(2001年病逝,享年101岁),与邓小平夫妇的关心和照顾是分不开的。
彭德怀8岁那年,父亲患了痨病,一点儿重活都不能干了。紧接着,母亲又被病魔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有一年大年初一的早晨,家里无米下锅。当70岁的奶奶要带着他和弟弟去讨饭时,彭德怀说什么也不肯去,并对奶奶说:“我再也不去讨饭了,我要砍柴换钱买米吃!”说着就拿起扁担,操起柴刀,毅然朝远处的高山走去。从此,10岁的彭德怀就用他那瘦小的肩膀,帮助父亲挑起了养家的重担。他每天天不亮就上山,天黑了以后才回家,砍柴换米,有时还给地主放牛。
有一天,彭德怀饿着肚子上山挖树根,由于他早已累得精疲力尽,忽然身子一歪,胳膊肘重重地撞到树根上骨折了,疼得昏倒在树坑里。当他醒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他抱回家。过了几天,彭德怀的胳膊还没有痊愈就要去砍柴。奶奶劝慰他说等伤好了再去,彭德怀说什么也不肯。就这样,彭德怀拖着一只受伤的胳膊,用一只手继续上山砍柴或去放牛。小小年纪的彭德怀在水深火热的艰苦岁月里,为了替父亲分担养家的重担,历尽了千辛万苦。
刘伯承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后,为了给父亲买口棺材下葬,只好借了40吊钱的高利贷,本来就十分贫困的家境又雪上加霜,年仅15岁的刘伯承就和母亲一起承担了全家7口人的生活重担,并且成为全家的主事人。他为了偿还安葬父亲时所借的高利贷,像成年人一样,每天天刚放亮就起床,日落之后才回家,精心地侍弄家里的那几亩薄田。但终因土地贫瘠,一年下来除了还债所剩无几。
除了种好家里的几亩田外,刘伯承还到有钱人家里打短工,挣几个铜板或换几升米回来,这样就能改善一下家里的伙食。可一到农闲时,他就特别着急,因为这个时候,谁家也不雇短工。听说御河沟煤厂用人挑煤,刘伯承便决定去。可母亲说什么也不同意他去。刘伯承知道母亲担心自己,可好不容易有这么个挣钱的机会,怎么也不能把机会放过。于是,他向母亲说,自己会多加注意,肯定不会出危险。母亲只好答应了他。刘伯承为了每天多挑几趟煤,多挣些钱,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去煤厂干活。晚上回到家里,磨破了皮的肩膀钻心地痛,两条就像灌了铅的腿,每走一步都很费劲,腰酸背痛简直难以忍受。但他怕母亲看了难过,总是装着一副轻松的样子。
1931年6月23日,李先念当选为鄂豫皖苏区陂安南县苏维埃政府第一任主席。10月中旬,上级来了通知,要求县以下各级党员干部都要带头参加红军。李先念第一个报了名。出发的当天,新任县委书记郭述申派人买来一头肥猪和一大缸米酒,为李先念和参军的青年送行。将要开饭时,李先念被上级派来视察工作的人找去谈话,未能同大伙一起就餐。细心的县委书记让人给他留了一碗米酒和一碗肉汤。随队出发前,李先念又想起了在家的父母。他对通信员说:“你辛苦一趟,给我父母捎个信,就说部队要远行了,我工作忙,不能向他们告别,让他们保重身体,不要为我担忧。我没什么送给他们的,就把这碗肉汤留给他们吧。”听说儿子参加了红军,又要远行,母亲不顾通信员的劝阻,非要为儿子送行不可。当她急急忙忙来到庙嘴湾时,李先念已带着队伍出发了。
1932年8月的一天,听到李先念带领红军打回来的消息后,母亲带上家里的全部积蓄——两块银元上路了。李先念这时已是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十一师政委了,此时正在指挥战士与敌人进行激烈战斗。当他突然看到通信员把母亲带到眼前时,马上喊道:“娘,打着你怎么办?快下去!”母亲望着两眼发红的儿子,凑上去,拍拍儿子身上的泥土,然后从衣袋中掏出两块银元,装进儿子的口袋,离开了战场。
1921年夏,正在法国里昂中法大学读书的聂荣臻看到法国的油画画得很好,便有心将出国时带来的母亲的照片画成油画带回家去,以孝敬她老人家。可是,当他拿着母亲的照片去找画馆时,在街上突然听到有人在用生硬的法语叫喊“看小脚哟”。聂荣臻挤进人群一看,原来是一个官吏模样的中国人,正带着一缠足女子,把小脚当成把戏给外国人看,以换取法郎,引得洋人们哄堂大笑。看到那可怜妇女的小脚,想到母亲也有一双小脚,为了不让母亲遭人嘲笑,聂荣臻毅然把母亲的照片剪成半身像拿去绘画。想到母亲旧意识较浓,怕她老人家见到半身像不高兴,聂荣臻特意写信给母亲解释了此事。
1922年初,聂荣臻在信中写道:“……出现小足,不便给予外(国)人(看)……现男欲将母亲之像下半身截去,画成半身像。不然不但外人嘲笑而矣(已),而画像者(也)以为奇,必定又将母亲拍照,弄出许多讨厌事来,男心实不安,若有同学识之,尤受骂不浅。”“所以男以为半身是无妨的,不知我母亲心中欢喜否。”后来,聂荣臻到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求学时,托表兄熊国平将油画画像带回四川江津老家交给了母亲。全家人看了画像都非常高兴,母亲手捧画像,热泪盈眶。
许世友13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有一天,许世友到山上挖野菜回家晚了,见母亲迎着寒风站在村口等他,心疼得跪在地上对母亲说:“娘,俺晓得你最疼俺,俺这一辈子不管有没有出息,一定尽心奉养您!”许世友16岁那年,误伤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地主便勾结官府到处追捕他。一年后,许世友悄悄回到家中,跪在母亲面前,喊了一声:“娘,俺走后,让您老受苦了!”许世友投身革命斗争之后,反动派对他恨之入骨,曾几次抄他的家,许世友的母亲被迫带着两个女儿逃到外乡。
有一次在行军路上,许世友偶遇正在沿街乞讨的母亲和妹妹,难过得泪如泉涌,一下子跪在母亲面前,泣不成声:“娘,孩儿不孝,连累您老人家无处安身!”
1949年,已是山东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把年迈的母亲接到了山东。当母亲从吉普车里走出来后,许世友叫了一声:“娘!”随后就面对着数十名官兵,泪如泉涌,跪在了地上。母亲心疼地说:“孩子,快起来,一个大将军怎么能当着这么多部下跪我一个老太婆!”许世友却说:“我当再大的官,还是您的儿,您老就让我多跪会儿吧,这样我心里好受些!”勤劳惯了的母亲在城里住了不到一个月,便返回了家乡。
1959年春,许世友思母心切,请假回家。他看到母亲背着柴草,马上快步跑过去,接过母亲背上的柴草,然后跪倒在母亲面前说:“娘,您这么大年纪了还上山砍柴,儿心里实在难过啊!”直到母亲答应再也不上山砍柴了,许世友才站起来。在以后的岁月里,许世友每月都从自己的工资里省出一部分钱寄给生产队——一是委托生产队为母亲买粮吃,二是请生产队抽一名女孩照顾母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