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建立方法探析

时间:2024-05-10

吴晓楠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关于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建立方法的探析,首先明确何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其次从多角度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现状,以及导致目前现状的原因;最后探析构建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行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建立;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251-0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提出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的前沿阵地,是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场所,对于文化的导向作用相当巨大。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中确立主流思想,宣扬主流文化,是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值得深入思考研究的。

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概念及其联系

首先谈及何为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有明确的定义,即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这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满信心。所谓“文化自觉”,是借用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费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费先生还以他在八十岁生日所说的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

文化自信,有定义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史,正是因为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能在漫漫岁月中保持自己固有的本色,形成中华民族独有的文明。信息时代的到来,地球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更需要我们用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和比较,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髓、独特优势和发展愿景,作为国人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真正的做到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从深层次来看蕴含着文化自信,自觉的文化建设是传承和创新,离开对传统的继承,文化会成为无源之水。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持一根文化弦,一种对文化的重视,是一种观念,一种积累。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表现

当前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缺失严重,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有很多,大学生沉迷网络、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受挫心理薄弱、依赖性强、社会诚信度低等等,这些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问题,或多或少是因为文化缺失感严重造成的。因此,探寻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方法已不容忽视。

由于时代和背景原因,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在承受各种环境,各种观点的影响和熏染,正确与不正确的,进步的和落后的,这些信息大量通过网络媒体等各种渠道涌现在大学生的视野中,其中,我们宣传的主流文化遭受着很大程度的冲击,导致大学生在文化信仰上不知何去何从,对真伪缺失辨别力。

具体分析,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从学生个体而言,一直认为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有着深邃的文化底蕴,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对于自身文化修养要求并不是很高,有意无意间已把自己从所处的文化传统中剥离出来,仅仅浅尝辄止,远远没有达到要把这种古老的中国文明内化为自身成长必备修养的程度,所以,这是教育功能的缺失,导致的对于中国文化情感的缺失。文化情感是孕育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土壤,没有了情感,何谈自觉与自信!其二,从外界影响而言,我们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中,全球化和自由化发展导致物质利益、就业方式多样化,这样就给大学生带来了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认知,对于传统文化、道德思想等认知都有了多元化发展倾向。

三、大学生建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途径探索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确立和培养应是一种在文化理性范畴下的文化选择,引导学生在多元中“寻根”,寻找当下我们安身立命之根本,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思想和价值取向,践行文化传统,实现文化繁荣。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平台搭建是大学生融合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活现实的重要阵地,如何能很好的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文明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担当意识,文化自信必须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始终。

我国目前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是通过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方式推进的,但这些远远不够。从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的方式方法很丰富,也有很多理论研究成果,但从学生自身反馈的状态不让人满意。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一方面,能够让大学生真切体悟到民族文化精髓,产生对民族文化充满虔诚之心和敬畏之感的民族心理;能够提升大学生文化认知能力、文化修养和文化追求,为文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撑,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广大师生的文化责任和文化担当,使他们成为先进文化、主流文化的传播者、建设者和践行者。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引领,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助推大学生成为实现文化强国的中坚力量。

经过调查分析,对于大学生建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方式方法,归纳为: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用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新文化来抵御错误思潮、错误价值观的消极作用,利用课堂时间或课后活动,通过具体案例、身边的人和事,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什么是文化自信,并萌生对文化自信的自我认识;其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的条件和基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信心,在传统文化的普及熏陶下,注重建立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愿意主动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了解文化的魅力,建立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崇敬之心。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注重从受教育者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注重从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创新和发展大学生关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体验和感悟;第三,注重环境净化和优化,注重正面引导,对于错误思潮、错误价值观采取逐步引导、逐渐清晰、自我反省的方法,对于思想中存在的观念偏颇等问题我们作为思想教育管理者,一定要思路清晰,引导大于管制。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发挥生命线的作用。

本课题在于寻求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文化元素,加深学生对于文化的探求,增进学生透过文化现象看到文化本质的能力,从而让他们学会自我辨析,去伪存真,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