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杨文静 李梓源 冯博瑶
摘 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实践育人的内涵着手,对现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育人情况进行了剖析,阐释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潜在问题,探索赋有创新性、可行性的实践新途径。
关键词:志愿服务;育人价值;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236-02
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开始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至今已历经十余载。青年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志愿服务中的特殊群体,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好评。但结合现今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进行探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育人实效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情况简述
纵观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萌芽、发展、相对成熟、深入发展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起,处于萌芽阶段。毛主席号召大家学雷锋做好事,全国大学生倍受鼓舞、积极响应,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在学雷锋基础上,1993年共青团中央发起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
第二阶段是从1995年至1998年,这一时期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不断发展,侧重于建立志愿服务活动机制,使活动向规范化发展。
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6月至2003年初,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进入了相对成熟期,主要任务是探索适合青少年的志愿服务项目。
第四阶段是从2003年6月至今,这一时期是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深入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调整理顺志愿服务政策法规。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内涵及类型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内涵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指大学生在有组织的条件,以志愿服务精神为依托,在无报酬的情况下,运用知识、技能等自发、主动的为社会服务,为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升自身综合素养而参与的社会服务活动。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类型
专项型。此类型志愿服务活动的各项环节都是围绕专项任务展开的,任务完成之后,志愿服务活动也随之结束。
公益型。此类型志愿服务通常是指志愿者为政府所举行的大型会议和赛事活动提供的公益性志愿服务。
社区型。此类型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针对扶贫帮困、敬老爱幼、助残助学、便民利民等。志愿者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等走进社区,深入群众。
三、实践育人的内涵与意义
(一)实践育人的丰富内涵
实践育人是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受教育者健康成长和发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积极转化为实践,并能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进一步深化和升华所学内容。其具体内涵主要体现:一是注重育人行为的实践性;二是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是其育人范围;实践育人的根本是人性的复归。
(二)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为一种理论灌输,它以显性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有关思想、政治、道德等知识的传授,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校园实践活动。校园实践活动主要有社团、协会;主题教育活动;网络空间教育;其他校园实践育人活动。这些校园活动注重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锻炼,具有潜在的教育作用,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方式,具有别样的育人价值。
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形势政策宣传、科学人生观、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促使大学生了解社会、体察民情,强化爱国情感,增长才干、提高能力。
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高校实践育人的着力点,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平凡之事做起,促使以“善”为核心的基本价值导向,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
(三)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
增长知识才干提升技能水平。通过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获取对社会的鲜活认知,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提升了知识认识和技能水平。
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激发了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引导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促使理论与实践的紧密集合。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将教学课堂中晦涩的思想理论与生动的实践紧密连接起来,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内隐丰富的教育内涵。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着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通过开展多元化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尤其是公益型和社会型公益活动,凝聚广大青年的力量,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投入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育人现状及困境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状
从 90年代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蓬勃发展,到 21 世纪北京奥运会后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完善,时至今日,参与志愿服务事业的大学生志愿者们的热情和奉献已遍布如下几个领域: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服务大型活动、应急救援服务、海外服务等。诸多高校为了便于管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纷纷成立了相应的社团组织,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质性活动,推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向前发展。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育人困境
1.认同度与主动意识相对较低
一是大学生对活动不能深度了解导致参与积极性不高。通过与大学生志愿者的访谈,了解到有些高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存在信息不公开等情况。
二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类型缺乏创新意识,活动内容比较单一,没有结合受助对象和大学生的需求,仍处于浅层次的“学雷锋”。
2.缺乏专业化和系统化的管理
一是缺少专业化管理。志愿者对专业技能、服务心态等所应具备的条件的忽视,导致志愿者缺乏专业知识与技能,直接影响到一些志愿服务的效果。
二是对培训教育不够重视。在活动开展时,志愿者并没有接受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直接投入服务,效果不理想。
3.保障机制的不完善与不健全
一是法律保障机制建设滞后。在没有完善的法律保障的情况下,志愿者的合法权益易受到威胁和侵犯等风险。
二是大学生志愿者的法律意识淡薄。当代大学生的法律安全意识还不够高,忽视了安全方面的知识学习。
4.缺乏有效的奖励和激励机制
一是自我激励机制的缺乏。很多大学生难以自觉树立起志愿服务的意识和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制约了志愿服务水准的全面提升。
二是诸多高校所采用的激励主要是精神鼓励,物质奖励为辅,并且存在机制较不完善的问题。由于激励所涉及的方式不够多,影响不够广泛,未能对形成有效的激励。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育人价值的实践途径
(一)健全活动组织机构,深化志愿服务管理
健全活动组织机构。着力健全活动组织机构,促进志愿服务组织机构的健康发展,为志愿服务参与者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支持和指导。
加强志愿服务管理。进一步创新志愿服务的管理模式,构建具有创新性、科学性、人性化的考核体系,提升志愿者的服务保障体系。
(二)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建立完善培训机制
明确大学生志愿者的目标。制定志愿服务的总体要求,规定志愿服务的精神目标,引领广大大学生志愿者为共同目标而努力。
完善志愿服务的培训机制。结合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和对象,针对志愿者的具体实际情况,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培训体系。
(三)落实奖励与激励机制,创新奖励与激励方式
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辅相成。坚持以精神层面的激励为主,物质层面的激励为辅,进而不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具体的激励方式,因人而异,保证公平、公正,切实发挥激励人心、鼓舞力量的作用。
(四)打造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升华志愿服务成果效应
奋力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各高校须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应竭力打造服务品牌,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化。
运用新媒体深化和升华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须积极利用创新型的媒体手段,扩大影响范围,深化育人实效。
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价值,需要健加强志愿服务管理,健全活动组织机构;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建立完善培训机制;落实激励机制,为志愿行动提供新动力;打造服务品牌,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化。不断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切实走出一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发展的新路径。
(作者单位:燕京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丁元竹.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安启国.志愿行动在中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田军.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4]沈杰.志愿行动:中国社会的探索与践行[M].人民出版社,2009.
[5]谭建光,凌冲主编.中国深圳义务工作发展报告[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