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李小晨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促进应用型人才、科技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本文针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人才培养做出深层探究。归纳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发掘问题,提出对策,促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239-02
一、机遇与挑战并存——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我国高教领域又一重大改革酝酿出炉——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1]然而,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并不仅仅指以就业为指导的职业教育体系,也不是绝对的以技术为导向的技术教育。它是将新的教育观念贯彻实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下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建设优质师资、构建完善的高等教育体制。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又带来了新的挑战。机遇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下,发展新型高等教育模式、培养新型高等教育人才,可以更好的应对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为我国高校在研究性、综合性大学林立的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开创出新的生存模式,缩短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水平差距。从另一方面说,我国各高校、教育部和政府也要做好风险防御机制。教育转型必然会对旧的教育体制造成冲击,遭到传统教育形式的抵抗与制约。在新型教育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未知因素,做好风险防御工程,搭建风险意识平台,以便辅助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二、转型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剖析
(一)人才培养思想观念
高校愈发重视培养学生的特长、兴趣和个性化。它摒弃了传统高等教育中的灌输式教育,也扭转了高等人才培养的“同构性”局面。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在转型背景下教育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且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改变将理论以讲授的方式灌输给学生的做法,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在“乐中学”。思想观念的转变必然带动实践行为的转变,所以,人才培养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转型后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人才培养目标选择
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在于高等教育要培养一种什么类型的人才。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备,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研究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之间逐渐衍生出一种应用性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作为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结果,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一种区别于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独立人才类型,其显著特征在于学以致用,以用为本。[2]转型后人才的培养中心逐渐从理论转移到应用型、实用型和技术型的层面,这与传统培养目标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理论型专家、学者,他们将技术型人才看作是水平较低的教育,并且认为不能将其称之为高等教育。这正是转型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之一,我们需要将这种应用型高级人才积极推广,打破各阶层对新型人才偏见格局。
(三)人才培养方法途径
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到企业实地考察、参观或实习,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课堂中,教师逐渐以学生小组团队合作教学取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充当一个引导者。教学过程中,在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做中学、做中研、做中创;强调综合训练、仿真训练、创新训练等;突出项目教学和企业实习环节。[3]项目教学开始走入课堂,调动课堂气氛,实验课比重加大,值得注意的是文科性质学科的实验课程逐渐增设。在各类高校中,校方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创业孵化园,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挖掘自己的潜力,创建自己的事业。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改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
(四)人才培养设施建设
转型背景下人才培养偏向于应用型、技术型,这对教学中人才培养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教学仪器设备紧跟时代潮流,使学生掌握第一手技术,落后陈旧的教学仪器必然不能给学生带来技术的前沿动向和趋势。第二,进行课程改革,增加课程中应用性因素。“课程是教学的科目,是教学的内容和进程,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第三,实验室建设提上日程。在转型发展的开始阶段,学科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占优势;文科专业转型较困难,但是文科性质实验室也已在筹划。第四,学生活动中心投入使用且使用率显著提高,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最后,各地政府和教育部十分重视本地院校的转型升级,向转型院校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和拨款,建立健全了物质保障体系。
(五)人才培养效果体现
检验人才培养效果的标准开始追求多元化评估因素。分数高低开始转向能力大小,注重学习结果开始转向注重学习过程,研究内容开始由理论转向应用技术等。人才培养效果的体现可以具体到以下几方面:第一,人才的社会适应性。新型人才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否凭借所学知识生存下去,能否通过技术在社会中站稳脚跟。第二,社会对人才的接纳度。转型背景下培养出的新型人才能否被社会认可和接纳。新型人才在找工作过程中与传统性人才是否受到平等待遇。社会各界只有接纳了新型人才,才能使院校转型发展继续下去。第三,新型人才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新型人才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前,结合理论与实践经验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对新型人才检验的结果,判断转型发展的利弊和调整发展方向。
三、转型背景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固化,人才培养受到传统思想桎梏
高校转型必然要求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学课堂的革新。然而,传统教育培养“大家”“专家”等理论型人才的教育观念在我国存在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要想突破思想的束缚困难重重。且我国民众等社会各界人士对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等职业性较强的教育和人才类型存在着一定的偏见。普遍观念认为: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本质还是中等教育,而不是高等教育。在大环境的影响下,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等应用性教育的发展显的步履维艰。教育部、政府等需向人民群众表明技术教育不等于中等教育,它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另一种形式、另一条道路。我们应看到此种教育类型的优越性和社会适应性。
(二)“转型”界定模糊,概念不明,人才培养指向性易偏颇
我国教育部和政府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概念界定不清,执行者和落实者方向性措施易发生偏离。首先,职业教育。接着,技术教育,这一界定容易与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相混淆。最后,发言人出面指正前面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误解。现在,转型发展也没有一个共同认可的概念。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在教育国际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改革,将理论贯穿于实践,将实践应用于理论,增强人才社会实用性的过程。
(三)高校运行机构复杂,转型落实困难,阻碍新型人才培养推进
我国高等院校内部部门较多、分工明确,工作细节落实较好。但是有一定的弊端。一项工作的落实需要由下而上的层层上报,而且审批过程也需要由上到下的层层同意盖章等。这样工作效率较低、教育成本居高不下。将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工作落到实处,改善高校复杂的运行机构,弱化教育的行政化职能势在必行。高校内部复杂的运行机构必然会阻碍政策的落实,影响人才培养的类型。
四、转型背景下人才培养对策
(一)开放思想,兼容并包
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的健全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各国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多元文化的形成带动多元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多元化表现在:学生主体的多元化、课程设置的多元化、专业设置的多元化、校园文化的多元化。
面对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高校要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接受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吸收有益于我国教育发展的因素,摒弃糟粕。以实用性作为教育第一性,但是也要杜绝教育的功利性,真正做到教育为人所用。
(二)教育部及政府对“转型发展”的概念做进一步的界定
对“转型发展”这一概念需作出进一步的界定。并且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区别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类型。将技术、职业和就业统筹到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来。教育部和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把握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探究教育前沿,探索正确道路,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供更好的契机和条件。
(三)学校领导协调各方,动员全员,促进发展
首先,动员群众,拥护转型发展。向群众传授转型理念,认识到转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次,政策落实过程中,积极协调并配合各方,调配出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合我国现实的人才类型。再次,校领导发挥带头人的示范作用,积极传播新型教育理念和观念,尤其是沟通教师、学生和行政人员的思想工作。最后,学校各机构、各部分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减少层级管理制度的严格桎梏。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地方本科高校该转型了(教育视界·聚焦部分本科院校转型(上)).人民日报,2014.
[2][3]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