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西部地区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研究

时间:2024-05-10

赵秀兰 曾其国

摘 要: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就其师范特点、生源来源、就业意识等方面的特殊性,就业形相对困难。本文以成都师范学院师学生的就业现状为例,阐述了西部地区师范类大学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从政府、社会、师范院校及学生四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西部师范类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248-03

师范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教育部门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1-3],中国已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4]。一方面是由于师范类大学生所处的地位特殊,大学生承载着社会和家庭教育的期望,从师范院校走向基层学校教育的开端[5-6];另一方面是师范类大学生因其专业特点、生源结构、就业去向等方面的特殊性,加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使得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7-10]。本文通过对成都师范学院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当前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探究师范生就业难产生的主要原因,从政府、社会、学校及学生层面提出了一些对策。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大多数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政策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出发来探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11-18];国外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就业理论和方法[22-27]。本文以成都师范学院2011-2013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为例,分析了西部地区师范生在就业中面临的困境。

一、就业现状

成都师范学院以立足四川,辐射全国,建成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核心基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的办学定位,2011年毕业学生总人数为4019人。其中升学的人数为209人,占总人数的5%;去党政机关就业的人数为58人,占总人数的144%;到科研单位就业的人数为10人,占总人数的025%;到国有企就业的人数为215人,占总人数的535%;到三资企业就业的人数为119人,占总人数的296%;到民营企业就业的人数为2480人,占总人数的6171%;参加西部志愿者、农村和社区、事务所和医疗卫生单位以及国防建设就业的人数为258人,占总人数的640%;然而到初中等教育单位就业的人数为670人,占总人数的1667%。2012年毕业学生总人数为4020人。其中升学的人数为203人,占总人数的505%;去党政机关就业的人数为38人,占总人数的095%;到科研单位就业的人数为1人,占总人数的002%;到国有企业就业的人数为102人,占总人数的254%;到三资企业就业的人数为95人,占总人数的236%;到民营企业就业的人数为2636人,占总人数的6557%;参加西部志愿者、农村和社区、事务所和医疗卫生单位以及国防建设就业的人数为368人,占总人数的915%;然而到初中等教育单位就业的人数为565人,占总人数的1405%。2013年毕业学生总人数为4415人。其中升学的人数为45人,占总人数的11%;去党政机关就业的人数为71人,占总人数的174%;到科研单位就业的人数为70人,占总人数的172%;到国有企业就业的人数为234人,占总人数的574%;到三资企业就业的人数为118人,占总人数的289%;到民营企业就业的人数为2737人,占总人数的6713%;参加西部志愿者、农村和社区、事务所和医疗卫生单位以及国防建设就业的人数为878人,占总人数的1989%;然而到初中等教育单位就业的人数为262人,占总人数的643%。

二、存在的问题

在对就业学生进行深入访谈后,发现造成师范生最终进入师范岗位就业比例较低的原因可从宏观的政策,就业环境的感知,到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教育训练及其择业意识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6-9]。

(一)政策层面对地方师范院校扶持不够

作为师范专业而言国家咋近几年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对师范生的师范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不能发现的是像成都师范学院这类地方师范院校由于长期面向农村,与同地域其他高校相比,在对生源的吸引,办学资源的获得等环节都面临着相当的困难。在现在以科研水平为高校办学水平指标的影响下,区域性的师范院校更是很难获得较好的排名,进一步丧失了对优质生源的吸引。

同时在针对师范生相关政策上,特岗教师等项目虽然让一部分学生有机会选择从事教师的职业,但是由于特岗教师的数量有限,在解决师范生就业中只能起到较小的作用,还有大量的师范生在毕业后很难进入大中城市教育系统工作,同时由于农村和基层在发展、待遇、生活条件等方面对毕业生而言没有太大的吸引力,造成师范生为留在大城市不得不放弃师范专业,而从事其它类型的工作。

(二)学校层面对师范生指导不足

从学校对师范生的就业指导看,很对西部地区的师范院校并未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就业指导,该课程更多的是以选修的形式开展,通常通常停留于形式,未请到对就业市场熟悉的人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宣讲,学生普遍反映在就业指导课上并未获得太多专业发展的信息。同时,很多学校的关于就业的指导只值停留在大一进校的专业介绍和毕业期间的就业指导,未能形成贯穿师范生入学到毕业整个学习生涯有效的指导体系,更谈不上针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教育。造成学生对思考自己对未来生涯和择业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方向性不明确。同时作为地方师范类院校,在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上强调其师范性,在师范技能和职业意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课程结构到实践实训的设置上都有明显的体现,这些设置在提升了学生对师范性的同时,在一定层度上忽略了其它可能的就业途径及其技能的训练。

(三)师范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师范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训练外,还应在职前进行充分的规划,规划需要借助对感兴趣的职业进行观摩和探索,对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分析,对自己拥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这一系列活动应贯穿大学四年,需要学生在不断的自我挖掘中配合见习、实习等操作,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自己未来就业进行有效的规划,更多的还停留在被动的等待和随意的寻找阶段,在这样的态度下,很多学生未能在大学中获取择业中重要的资源,最终造成就业面狭窄与就业的困难。在对学生的访谈中看到,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对未来有着模糊的憧憬,但是其并不清楚最终的就业环节需要呈现出哪些能力与品质,更不清楚在大学期间应该怎样有目的、有计划的塑造和训练这些品质,到高年级真正面临就业时发现时间已经来不及,造成最终随意的选择。

(四)师范生创新、创业动机缺乏

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导思想,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方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进行配套,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师范生普遍对创业的积极性较低,在大学期间只有较少比例的学生有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项目或比赛。这与学生在选择师范专业时对教师这种稳定工作的向往有一定的关联。同时,学校期间较少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也造成学生项目管理中的能力欠缺,使得一些学生有想法但没有能力完成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最终只能放弃选择自主创业。

三、解决的对策

(一)关注经济环境变化对师范生就业的影响

全球化是现代经济、科技、政治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是中国发展的最大挑战。伴随着全球化经济带来的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及其变数增多,加之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矛盾是供求不均衡,师范生与就业岗位不相匹配的矛盾,导致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因此,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全球化经济背景下的师范就业问题对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价值的重大问题。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普通劳动力的就业机会越来越有限,加重对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虽然政府和社会组织采取了许多促进师范类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我们的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就业。

(二)政府应加强对师范生就业的政策性引导

现在西部地区很多基层学校的师资还是相对比较匮乏,同时教师的流动率也较高,国家为推动教育公平化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也有多种项目鼓励大学生到基础就业,如“大学生自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等项目的投入,但不难看到的是,大学生就业时会对生活条件到就业环境到工资收入进行横向的比较,在比较中基层就业就没有太多的优势,这也是绝大部分大学生不想选择在基层就业的重要原因,国家可以考虑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提供相对明显的政策支持,有力的吸引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作为主要培养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师范学校,应加强对国家政策的解读,在对学生的教育中积极地宣讲到基层就业的思想。

(三)师范院校继续深化教育培养体系的改革

师范类院校继续深化教育培养体系改革,从总体设计上应该符合现阶段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置、师资配置、评价机制等方面综合考虑学生培养的方案。制定与市场经济体质相匹配的专业,在做好理论讲解的同时,适当增加应用性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能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了解在真实环境中学科的应用与发展。同时增强实践实训环节的教学与训练,提高师范类大学生对真实教学环节熟悉,以及有效完成教学、管理任务的能力。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如学校不能提供有效、科学的训练体系,让学生在大学期间练就本领,在未来的就业中必将遭遇淘汰。

(四)加强对师范生的生涯规划训练

无论是单纯职业规划还是复杂的生涯规划,学校应该大学期间为学生树立规划意识,不难看到每一个正确的选择背后都有着大量的决策工作,这种决策不是在最后就业阶段完成的,应该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时间,包括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应该的前景与方向,了解自身的人格特征与核心竞争力,了解自己在大学期间应该在哪些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有目的训练,了解自身还有哪些资源可以在后期的就业中加以利用,了解偏好的就业方向有哪些行业规则与要求等等,再将所有这些资料进行有效的整合,并指导自己在大学期间进行有目的训练。学校应该帮助学生科学、有效的完成上述分析与评估,这需要招生就业、学科、技能训练等部门的通力配合。

(五)提高师范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政策的倾斜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生涯规划可以理清思路,但师范生就业应该更多着眼于提升自身素质,当面临真实的工作任务时,能否有效的解决需要多种素质的协调与配合。作为师范生而言应该关注两个层面的素质提升,第一层面是基础性的能力与素质,其中包括人际能力、表达能力、基本的组织与协调能力以及基本办公能力等,这是完成所有类型任务都需要的,第二层面是相关的专业能力,这些能力与就业的方向有着密切关系,如希望在学校就业的学生应该着重训练自己的师范技能,如板书、课程设计、活动组织以及班级管理的能力,不同的方向在专业能力的要求上可能是不同的。

四、小结

师范院校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整体发展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使命,紧随时代的发展,根据我国民众的教育需要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贡献巨大。师范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当前大学生在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的背景下,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师范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广大人民受教育的权利,而且也关系到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解决师范生“就业难”的现象,不能单靠某一方面的努力,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协同配合和共同支持。成都师范学院就业困境通过学校体制转型升级(二本),在教育部和四川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就业困境正逐渐走出低谷。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通讯作者:曾其国)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资助项目(13ZA0292);成都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CS14SB13)。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2009,(3):25.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10):18.

[3]徐子良.当代大学生创业就业理论与实践[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4]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2008[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5]邢亮,王芳.大学生就业呼唤成熟的市场化配置机制闭.教育发展研究,2005,(4):35~73.

[6]任钢建.美国社区学院升学与就业双重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8.

[7]拉毛措.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攀登,2009,6(28):130~132.

[8]冯婧.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轻工教育,2006,(3):87~88.

[9]王丽芬,王玉娟,程永红.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J].中国市场,2006,(9):57.

[10]陈喜红.走出大学生就业误区的对策分析[J].大学时代论坛,2006,(3):49~50.

[11]丁海宁.促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政策的研究——以宁夏大学生就业为例[D].西北大学,2008.

[12]张举.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

[13]成长群.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湖北大学生就业调查为例[D].武汉大学,2010.

[14]卢倩.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从3000名大学生应聘清洁工谈起[D].河南大学,2013.

[15]黄秋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角色转换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

[16]李功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7.

[17]张建伟.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5.

[18]舒宇彤.我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贵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19]赵悦平,李爱民.创业教育在高等农林院校中的重要性研究及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969~17972.

[20]姚裕群.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调查与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3):38~44.

[21]魏百刚.农业农村人才培训需要社会力量参与[J].农村工作通讯,2010(21):46.

[22]靳海燕.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30(2):107~109.

[23]王军.国外大学生就业促进手段对我国的启示[J].黑河学刊,2005,117(3):48~51.

[24]李萍.中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比较分析及启示[J].江苏高教,2002(5):103~114.

[25]陈珍珠.浅论全球化对我国青年就业的影响[J].科技资讯.2008,7:192.

[26]张丽宾.全球化与中国青年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9~11.

[27]郭石明.日德法三国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措施述评闭.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8(2):86~8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