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身边教起,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时间:2024-05-10

文/郭伟

长期以来,传统的地理教学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教学过程严重脱离现实生活,使学生对地理学科感到陌生而遥远,无用又难学,厌学情绪严重,地理教学几乎走进了死胡同。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给传统地理教学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因此,在适应新课改的过程中,我做了如下探索。

一、观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强调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探讨,强调对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把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现象,与地理课本中的有关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大大激发学习地理的欲望。

在讲授什么是季风时,我是这样处理的:招远市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区,所以在上课伊时,我没有先讲什么是季风,而是问同学们:我们招远市现在经常吹什么方向的风?到了冬季,又吹什么方向的风呢?经过讨论,大家都知道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风向正好相反。这个时候才告诉学生:像我们招远这样,风向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风向正好相反的风叫季风。这样,学生对季风的概念就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而不是背诵记住的名词解释啦。这样获得的地理知识是鲜活的,是有用的,既充实了课堂内容,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贴近生活,实现课堂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生活中,学生不知道如何判断“东南西北”,只能比划“往左走,往右走……….”还有的学生明明都大学毕业了,出去旅游的时候还是手拿地图,到处问路,根本不会看地图……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在地理课堂的教学中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读图认图能力的培养,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学了等于没学,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教给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

例如,在讲授地图三要素的时候,我首先提出问题:“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有哪些确定方向的办法呢?”学生们畅所欲言,很快确定了地面上判断方向的种种办法。接着导入新课在地图上怎样判断方向呢?——地图的教学。在简单的讲解了地图基本知识之后,让学生对照本学校的校园图和中国政区图,以它们为载体,围绕比例尺和方向的讨论题展开学习。如 (1)读出两幅图的比例尺。(2)比较两幅图的比例尺的大小。(3)总结比例尺的大小反映的内容详略和范围大小。(4)计算我校校门到科技楼有多远?(5)在校园地图和中国政区图上各是如何定方向的?(6)在校园地图上,你的教室在校门口的什么方向?(7)外校同学来我校参观体育馆,请你指路等。学生对熟悉的校园地图非常有兴趣,认真的量算,在动手实践中,他们充满了兴趣,又提高了能力。

三、运用生活经验,阐述地理概念,理解地理现象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在平日的教学中一定要从学生的身边教起,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解决地理课本中比较难懂的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让学生不再把学习地理作为一种负担,而是愉快的接受并能学以致用。

季风气候的成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个难点,由于学生不懂什么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以接受起来困难重重。但是,招远市是个沿海城市,学生经常去海边玩耍,所以我首先引入一个话题:暑假的时候我们都去海边玩了吧,同学们注意观察了吗?白天和晚上去海边感受沙滩和海水有啥不同?问题提出以后,因为问的是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情,学生很感兴趣,马上热烈讨论了起来,最后得出结论:白天的时候去海边,感觉沙滩很烫脚,水里比较温和;晚上去海边,感觉沙滩有点凉,但海里很暖和。然后我趁机又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学生马上集中注意力,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在这种情况下,我阐述了其中的原因:沙滩和海水吸热、放热的时间长短、速度快慢是不同的,正是这种原因,才使地球上产生了季风,然后再给学生具体讲解季风的有关内容。学生轻松而愉快的掌握了季风的成因,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处处有地理,要学会用“地理眼”来观察生活,用“地理脑”来思考问题,才能真正的学好地理。

四、以乡土地理为载体,设计地理探究活动

课本知识一般来说都比较理性,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如果在教学时,适当加入一些乡土地理的内容,把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搬到课堂上,设计一些地理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从而发展思维能力。

关于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课本内容很清楚,但是我感觉不够形象,也不够鲜活,所以我是这样处理的:上课前让学生调查:招远市和自己家里的用水情况和存在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讨论,看看谁的调查详细,谁的方案最好。学生很高兴的回家做了大量调查,并和父母讨论在家里如何节水等等………,上课时课堂气氛相当热烈,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增加了节水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意识。

面向生活,从学生的身边感受教起,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参与精神,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兴趣,能增强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的人才。

[1]黄国清.面向生活的中学地理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山东师范大学.

[2]李运军.面向生活,创设鲜活地理,课堂人民教育出版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