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文/黄苏娟 熊明巧
高考扩招和学费制度改革,让更多人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也引发贫困生问题。2007年5月,国家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同年6月,财政部联合教育部接连下发5个配套文件,标志着新资助体系 (奖、贷、助、补、减、勤、偿、免)的基本建立,履行了“绝不让己经录取的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承诺。国家从制度上保障了贫困生上大学的权利。
自新资助体系建立以来,国家财政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资助金额在逐年增长。2007年至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其他项目累计资助583.17万人,资助金额18.5亿元。
高校资助工作经过多年的运行,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育人方面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课题,也是高校资助工作未来发展方向,这既符合国家的政策方向,又是我们工作所需。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不够规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所有资助工作的基础。目前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材料单一。目前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生一般是以学生提供的材料和入学时候填写的家庭情况调查表为主,这就存在材料作假的可能。2.界定标准难统一。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各个地方的家庭经济困难标准不一致,学校很难建立量化指标。3.评选方式存在争议。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程序一般是由学生自述情况、班集体投票、辅导员把关,人选出来以后接着班级、学院、学校层层公示,公示没有问题才确定最终名单。这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体来说是公平的,因为只有同学之间长期在一起相处,才知道谁是真正的困难,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人缘票的问题,有些性格内向的困难学生只跟班上少数同学关系好,即使公开自述情况也是寥寥几句不敢多讲;二是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心比较强,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家庭的真实情况,也就不愿意上讲台自述情况,从而没有得到认定。这两种情况都不能让真正困难的学生成为学校认定的困难生,也就很难得到相关资助。
(二)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化大潮势不可挡,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的影响力正在越来越明显地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信息化还处于低水平状态。虽然在一些发达地方的高校已经实现了高校资助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但是在大部分高校,特别是非重点院校和高职院校,几乎都未建立学生资助工作网站或资助管理平台系统,绝大部分资助管理人员依旧停留在简单、机械、重复的文字操作和报表处理上。
(三)学生存在惰性和依赖思想。自新资助体系建立以来,社会各个层面对学生资助在不断增加,但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受助学生存在惰性和依赖性,觉得助学金是国家、学校、社会应该给的,存在一种等靠要的心理。如有些家庭贫困学生在申请勤工助学岗位的时候不愿意去体力活多的岗位,或者做了一段时间以后觉得很辛苦就放弃了来之不易的岗位。又如有些学生拿到相关助学金以后又不正确使用,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一)逐步健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这个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需要当地政府的配合。对学生提供给高校的证明材料和家庭情况调查表,当地相关部门要对学生材料的真实性进行核实才给予盖章,并写上相关联系方式,以便高校复核。第二,学校定期对已经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复查。如寒暑假期间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家庭走访。第三,建立健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管理监督机制。在实际的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中,即使我们有公示环节,也很少会有学生进行投诉,从而造成一些问题的出现,这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监管范围不广、力度不够。所以我们要建立健全管理监督机制,监督对象包括申请学生、相关资助工作人员、资助管理者等,就能为认定困难生工作的有序开展保驾护航,为做好资助育人工作打下基础。
(二)提高高校资助信息化水平。提高高校资助信息化水平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信息社会的必然趋势。提高高校资助信息化水平,首先要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库,它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基础。要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相关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整理、储存、运用和共享等。其次要搭建一个资助信息平台,这个平台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信息管理栏目;各项资助政策的管理办法和流程栏目,这个可以按不同类型的工作分模块进行管理;统计分析栏目,即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据进行分析,产生所需的各类报表;系统维护模块等等。第三,建立一个高素质的工作队伍。资助工作说到底还是要依靠人去做,需要人发挥作用,所以资助工作信息化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工作队伍。这个队伍里面包括懂计算机网络的技术人员,高校各级资助管理工作人员等。
(三)开展实践活动。学生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懂得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才能树立自强自信的观念,勇敢地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开展实践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在学校开展感恩励志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如广播、网络、宣传展板、讲座等方式开展感恩励志教育。可以对学习成绩优异或其他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广泛宣传,从而借助榜样的力量,加强对学生的自强自立教育。2.借助勤工助学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我们可以借助校内的勤工助学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的事务管理与各项服务来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责任心,克服惰性和依赖性。3.校外实践活动。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一些社团、 “三下乡”等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主动助人,从而激发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王力.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