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普通高校研究生优质生源招生机制研究

时间:2024-05-10

文/姚远



普通高校研究生优质生源招生机制研究

文/姚远

摘要:生源质量是学校培养优秀人才的首要前提。本文从生源现状分析入手,探讨了普通高校吸引优质生源、改善生源结构的主要方式,认为关键在于注重向上、向内、向下三个延伸,并注重发挥培养单位、研究生导师的主体作用,强化自身培养特色。本文首次提出“输送制”研究生优质生源招收新模式。

关键词:研究生;优质生源;招生机制;输送制

研究生生源质量是高水平研究生培养的基础,是研究生培养向高水平大学迈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泉。探索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将是影响高校是否能够通过创新实现强校、能否创造科技成果并予以转化的首要因素,因此生源质量越好、基础越扎实,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将会越高。

一、普通高校研究生生源现状分析

据统计,自2014年全日制研究生取消公费制度,考研报名人数首次出现了拐点,2015年比2014年再次减少6.5万人,昭示着我国持续升温达二十年之久的“考研热”已悄然降温。与此同时,教育部划拨各高校研究生招生指标数却不断增长,以至于出现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抢夺生源、普通院校为完成指标不惜降低选拔标准的窘境。

对于普通高校而言,由于学校自身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有限,因而即便生源充足,依然存在一些亟待重视与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985、211等重点院校生源偏少,大部分依靠调剂招收,第一志愿报考意愿薄弱,生源结构占比偏低。名校生源往往自视较高,选择深造者如非更上一层楼,则宁愿就读本校,主动选择普通院校的可能性较小;第二,本校毕业生考研人数较少,报考本校比例偏低。南方地区经济发达,受传统观念影响,本科生毕业后更多选择就业而非深造;中部及北方地区考研人数较多,但上线比例不高,且往往选择报考名校而非本校;第三,第一志愿上线数不足,大量指标依靠调剂,各学科报考受重视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报录比冷热不均。自高校合并以来,地方高校多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即便医科、农科等专门院校也不例外,这样势必造成学科强弱不等,对考生的吸引力自然也存在明显差异。第四,报考生源大多质量偏低,甚至不如本校生源。一本院校的生源多来自一本或二本高校,二本高校则来自二本、三本甚至专科院校,而且成绩较好的学生更多考虑冲击名校,报考普通高校的学生往往因无甚把握而选择报考相对容易考上的普通高校。

二、改善研究生生源结构的对策

1.厘清思路,构建科学、合理的招生模式

各高校研究生生源主要来源于部属重点高校、省属重点高校及地方一般高校,因此,改善研究生生源结构的关键在于注重三个维度的延伸:

第一,向上延伸。招收研究生优质生源既是各大高校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心,也是普通高校公认的难点所在。985、211高校依靠自身的名校效应,吸引了大部分优质生源报考,其本校考生除了选择报考更高层次的学校以外,将会优先报考母校。然而在招生指标有限的情况下,大量优质生源无法被录取,有意当年深造的考生将会择优选择高校进行调剂。除了少量第一志愿以外,为数不多的调剂优质生源成为普通高校争相招收的对象,考生的选择范围很广。

第二,向内延伸。除了重点吸引985、211高校生源以外,还应积极挖掘本校潜在生源,实现“向内延伸”。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培养单位和教学名师的引导作用,在低年级中展开考研信念与母校认同教育,如邀请教学名师举办讲座,选派优秀研究生深入参加班团组织生活等,扫清考研心理障碍;对毕业班考生进行实际帮扶,如邀请校外优秀考研辅导名师开设讲座,增强本校考生的应考能力,加深对母校的认同感,同时加强研究生招生政策的普遍宣传并使之常态化,不断提高本校考研率、推免生/毕业生报考本校的比例。

第三,向下延伸。普通高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同层次高校与次层次高校。本着“再差的学校也有好学生”的工作理念,应通过加强有针对性的招生宣传,不断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着力吸引普通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特别是推免生报考。

2.多方动员,鼓励培养单位及教学名师主动出击吸引生源

观念上,研究生招生属于学校行为,这就造成了培养单位与导师在招生主体作用发挥上的欠缺,招生主体意识不强。在招生政策的制定上,高校通常在沿用惯常做法的基础上,针对招生新情况、新动向进行动态调整,而培养单位和教学名师并未全程参与,多数只是被动接受,未能发挥主人翁精神,不甚关心也不够了解政策变化的影响。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充分调动培养单位的积极性,党政领导、教师应上下齐心、达成共识,出台相应政策予以保障。如鼓励研究生导师应适当吸收优秀的本科二、三年级学生进入其研究团队,形成梯队式培养;同时,应注重发挥著名学者的在吸引优质生源上的影响力[3]。

3.强化特色,发挥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在吸引专业学位优质生源上的核心作用

对于难以利用自身名气吸引优质生源的普通高校来说,打造理论研究与工程训练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并作为自身特色广泛宣传至关重要。因此,可发挥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在吸引专业学位优质生源上的核心作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多方共赢的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模式,从职业导向、招生机制、培养方案、政策保障、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培养机制体制进一步探索,厘清大学与企业、科研机构等联合培养单位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进行系统性优化设计。

三、展望

研究生生源结构的改善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管理部门、培养单位、研究生导师全员参与、群策群力。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尊重研究生招生的客观规律,结合目标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招生长效策略,逐步改善生源结构。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柔性化管理模式下的研究生跨学科协同创新”(2013JGXM-MS20)

参考文献:

[1]潘星,邹志刚,白瑞.基于目标管理的研究生生源质量提升策略[J].黑龙江教育,2014年第10期,第62页.

[2]李文翠等.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化工高等教育,2013年第3期(总第131期),第13页.

作者简介:姚远(1984.3-),男,汉族,湖北钟祥人,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2015) 10-0228-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