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团体动力视域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时间:2024-05-10

文/罗智敏



基于团体动力视域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文/罗智敏

摘要:团体动力指团体成员间各种独特的心理场地特质因素,彼此不断互动与持续交互影响,分为团体凝聚、组织规范和人群互动三个层次。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在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的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团体动力;高校;学生干部

一、概念的界定

团体动力(group dynamics)一词系于1930年代末期,由德国场地论大师Kurt Lewin在美国所进行的一系列以团体行为为探究对象所提出的,用来说明团体成员在团体内的一切互动历程与行为现象,也是团体运作和发展的过程。Lewin以团体动力来解释在复杂社会里,团体成员彼此间力量交互影响的过程,而团体动力学即是在研究团体如何影响个人的动力历程。Furnham (2005)指出要研究团体动力可透过团体规模、团体凝聚力、角色、地位、团体规范、团体互动架构等能代表团体特性的变项中进行了解。①据此,本文在团体动力的变项上提出团体凝聚、组织规范与人群互动等三个要素。

一般而言,团体动力的特质要素虽然至少包含20多项,然而,从团体运作过程因素的分析,可以整理出团体凝聚、组织规范与人群互动三要素,以供了解学校团体运作实务的现况。此外,若再加以综合归结,其他要素似乎可以纳入上述三大变项之中,如可将共同目标、一体感、知觉承认、互相依赖、吸引、合作等呈现在“团体凝聚”中;将角色、地位、权威、影响作用、团体思考等展现于“组织规范“脉络中;将交互关系、沟通、互动、组织现象等视为与“人群互动”为一体。因此,本研究定义团体动力为:团体成员间因各种独特的心理场地(psychological field)特质因素,彼此不断互动与持续交互影响,而反应在“团体凝聚”、“组织规范”与“人群互动”等三项要素之社会力。

学生干部是属于学生组织的重要部分,因学生组织的认可范围不同,研究生对学生干部的概念界定也不一样。吕鹏(2001)认为学生干部是从小学到研究生阶段的在学生正式组织或群体中担任领导或管理工作的学生。②这个概念的界定是一种狭义的界定。赵康太则认为高校学生干部指活跃在各类学生组织中担任组织管理工作,协助老师开展学生工作,服务于广大同学的一类学生群体。③这个概念界定是广义的界定。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发布的文件中,指出高校学生干部范围是在党和团的组织中兼职的学生干部、各级学联和学生会干部、学生社团干部④。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高校学生干部是指在高校学生组织(不包括非正式学生组织)中担任一定的领导或管理工作的学生,包括党团组织学生干部、团组织学生干部、各级学联干部、学生社团干部、班委会干部。

二、团体动力的运作模式

团体动力的运作模式受系统论的影响,其基本模式不外乎分为输入、过程与结果三阶段。台湾学者杨极东⑤(1992)提出团体运作模式包含输入、整合、输出三大变项。在输入变项层面上包括成员特质、工作任务与环境条件三因素。整合变项包括人际整合、领导、沟通与解决问题四因素。输出变项则包括成员成长、团体发展、凝聚力与问题解决了四因素。此外,本模式重视回馈的历程,亦即输出的结果会不断回馈到输入变项中,形成循环的连锁关系。

国外学者Ellis与Fisher (1994)则提出影响团体动力的三大变项层面,分别是输入因素、过程因素与输出的结果⑥。这三个变项交替循环,相互影响,且在互动过程中,团体会因环境的不断改变,而做适度调整。在输入因素中,可以掌握影响团体的背景脉络,包括个人与团体两方面。个人方面含人格特质、技巧方法、态度与讯息;团体方面含团体资源、团体大小与团体目标。在过程因素中,可以了解团体运作的实质活动,包括沟通模式、团体凝聚力、工作规范与参与、团体决定的程序、领导。在输出的结果上,可以评估团体互动之后的产出结果,包括有形与无形的效益,即团体决定的品质、成员的满意度、问题的解决方法、书面报告、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个人新生活技巧的获得、人际关系的成长、团体凝聚力的提升。

综合上述国内外学者对团体动力运作模式的论述,本文将团体动力的构面,归纳出团体凝聚、组织规范与人群互动三面向,这与杨极东的运作模式主张及Ellis与Fisher的过程因素大致吻合。

三、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现状

(一)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外部环境不完善

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但在现实中,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重视不到位,认识偏差。部分老师把学生干部单纯看做助手,要求学生干部要有高效的工作能力和办事能力,却不重视学生干部的思想品德,忽视了学生干部的本质是为同学服务,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影响着同学们,学生干部更多地是同学们的榜样,而不是单纯的工作人员。很多任课教师认为学生干部培养只是辅导员的责任,没有全员培养的意识。一些教师觉得高校学生干部总是忙于办活动而疏于学习,并不支持学生干部的工作,甚至反对学生干部工作。

2.舆论氛围不到位。很多人认为建设学生干部队伍这一项工作是服务于少数同学的,舆论导向出现一定的不合理偏差。一般的学生干部评优活动关注如何评选奖励优秀的学生干部,却不重视宣传优秀学生干部的典型优秀事迹,没有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激励辐射作用。不少高校没有很好地利用新媒体、网络、报告会、主题活动等平台来创建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氛围。

3.队伍建设投入不到位。不少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配备的人员不够到位,缺乏对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识。其次是学生工作经费不充足,投入的硬件配备不足,欠缺相应的设备,缺乏人财物力的投入统筹规划性,没有相关的制度保障。

(二)学习与工作关系的矛盾性较大

某些学生干部只关心学生干部这一身份,但是忘记了自身在学校最重要的身份是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而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工作能力很强,但与学习成绩形成强大的反差,没能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若两者之前产生冲突,往往先选择把工作做好再去学习,有的甚至不惜逃课或者出现课程不及格现象,严重影响学业。

(三)没有建立完善的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系统

虽然各个高校均意识要学生干部需要培养,也有采用多样方法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但是并没有形成一系列的学生干部培训模块,没有形成完善的学生干部培养系统。高校各级各类的正式学生组及其管理部门缺乏对学生干部培养的规划,重使用轻培养,重具备显性能力的学生轻潜在能力的学生,重实践能力的培训轻理论修养的培训。忽视梯级培养,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学生干部各自为阵,重视主要学生干部而轻视基层学生干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受到打击。⑦

四、构建高质量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议

(一)以团体动力与学校组织文化为利基,加强学生干部集体效能感

在学生干部管理中,首先应改善学校校园文化环境,营造一个共同治校的组织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能提高学生干部集体效能感,积极向上的学校校园环境能使学生干部团体的凝聚力增加,增加坚持性。其次,完善学生干部管理制度。学校或院系学生干部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及完整性、能提供的发展条件、学校对于学生工作以及学生活动的支持力度、学校风气、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因素与学生干部队伍的集体效能感之间有显著的关系。学校或院系的客观条件越好,学校对学生工作支持力度越大,学风和校风越正,学生干部管理制度越完整合理,即组织规范程度愈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越融洽,即人群互动的程度愈强,学生干部的集体效能信念就越强,越容易培养出一支优质的学生干部队伍。

(二)有效建构学生工作环境支持系统

1.辅导员应让学生参与学院学生活动的决策并以民主公开的态度充分接纳学生干部的意见,增强学生干部在学生活动中的主人翁意识;辅导员要增强学生干部群体意识和群体感受,培养学生干部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以此来提高学生干部的自我效能感,并提高集体效能和巩固学生干部队伍的凝聚性。

2.辅导员需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善于妥善处理学生干部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干部队伍的相容性,为其营造一个齐心协力,互相合作的工作氛围。

3.完善学生干部培训制度,加强学生活动指导力度。辅导员应每学期组织不少于一次的学生干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学生工作实务、青年论坛、网络新媒体、素质拓展等,及时更新学生干部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进而增强学生干部自我效能和集体效能;提倡骨干带一般、以老带新的形式,成立学习小组,促进学生干部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干部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

4.辅导员应时常关注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要留意学生干部的工作与学业的矛盾性问题,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个别咨询与辅导、团体辅导、工作坊等途径来指导学生干部学会心理调适,减少学生干部的心理压力,积极向上面对学习与工作。

(三)完善团体动力机制,建立素质高的学生干部队伍

建立一支高综合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应从促进正向良好的团体凝聚、组织规范、人群互动之团体动力筑基。从学生干部方面来讲,要以所归属的学生组织为荣,对学生组织产生一定的归属感,积极为学生组织争取荣誉,主动协助学生工作以及学生活动的进行。在工作上,学生干部之间要互相鼓励,彼此信任,积极快乐工作。从学院层次来讲,辅导员要通过民主的方式制定学生干部管理规章和行为规范,由学生代表大会讨论后方才实施,并将这些规章制度有效传达给各学生干部,让他们有一定的知情权,了解各种活动及行政程序。只有从以上几方面着手,才能建立高度正向的团体动力,形成有利于学生干部管理的分享性、动态性、专业性、统整性的特质。如此一来,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干部队伍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五邑大学)

注解:

①Adams,C.M&Forsyth,P.B.Proximate sources of collective teacher efficacy[J].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2006.

②吕鹏.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学生干部群体及学生干部制度[J].当代青年研究.2001.4: 15.

③赵康太.新时期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索[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45

④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规划(2006一2010)》[J].2006年8月30日

⑤杨极东.团体辅导——理论与实务[M],台北:五南,52页,1992

⑥Ellis,D.G.&Fisher,B.A.(1994).Small Group Decision Making—Communication and the Group Process (4th ed).New York: McGraw—Hill,p.14

⑦熊磊.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D].国家图书馆2004年2月,第23页

参考文献:

[1]Ellis,D.G.&Fisher,B.A.(1994).Small Group Decision Making—Communication and the Group Process (4th ed).New York: McGraw—Hill,p.14

[2]Adams,C.M&Forsyth,P.B.Proximate sources of collective teacher efficacy[J].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2006.

[3]杨极东.团体辅导——理论与实务[M],台北:五南,52页,1992

[4]吕鹏.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学生干部群体及学生干部制度[J].当代青年研究.2001.4: 15.

[5]赵康太.新时期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索[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45

[6]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规划(2006 一2010)》[J].2006年8月30日

[7]熊磊.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D].国家图书馆2004年2月,第23页

作者简介:罗智敏(1988.9-),女,广东珠海人,五邑大学政法学院辅导员,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2015) 10-0241-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