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环境因素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4-05-10

文/陈思

道德责任作为最起码的人性规范,维护着一定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乃至现代化的进程有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中具有道德责任的大学生才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家庭环境优化

虽然大学生目前的生活环境已经不是家庭,但是家长的影响仍然举足轻重。家长应该针对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的放矢的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

第一,重视道德责任教育。家长不仅要关心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还应该着重关心他们在思想行为上的表现,多和子女沟通,不要以工作忙为借口而推卸责任,也不能事事迁就,对他们不健康的思想应该及时批评并引导改正,对他们积极的行为应该予以鼓励,让孩子们首先认识到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二,从家庭道德责任教育入手。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让他们知道自己不仅是一个单个的个体,更重要的是家庭的一员,应该学会关心亲人,关心家庭,孝顺父母,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并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孩子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并逐步体会到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第三,父母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榜样作用是具有最直接、最强烈的感染力的,家长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在工作中忠于职守,对工作负责;在家庭中孝敬长辈,关爱家庭,对家庭负责;在和他人相处中,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从而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学会履行自身的道德责任。

二、学校环境优化

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环境的优化尤为重要。

第一,良好校园环境。学校应该有良好的育人氛围和成长环境,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优良的学风、让学生体会到学校是负责的;树立学生当中道德责任感强的典型,通过学生身边的榜样进行宣传,对校园中不负责任的行为和人进行公开批评和舆论谴责,使不负道德责任的行为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从而影响整个大学生群体,促进大学生道德责任感提高。

第二,教师要以身作则。首先,作为教师最基本的是具有严谨的教风。充满教育热情,工作兢兢业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活动,而不是一套教案毫不修改,上课内容年年如此,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是负责的。同时,老师平时在日常生活也应该认识到自身身份的特殊性,更应该以身作则,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强烈责任感的人,学生耳濡目染,自然而然会激发自身的道德责任感。

第三,良好的寝室环境。大学生寝室是学生日常居住、信息交流最多的地方,一个寝室如果有人不积极进取,没有责任感,那么这个寝室整体很容易不思进取,责任感淡薄,一个寝室如果有人积极上进,充满责任感,那么可以带动整个寝室也会受到鼓舞,努力拼搏,努力做一个负责的人;同时大学生也应该将寝室当做一个小家庭,从关心寝室人开始,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

三、社会环境优化

第一,建立公平的社会制度。如果在一个社会,制度不公平,助人为恶,弱肉强食,不是靠真才实学获得认可,而是一些旁门左道的东西来谋取个人利益,讲责任的人总是吃亏,无私奉献被视为“傻瓜”被人利用,整个社会就会给人“原来不负责任的人比负责任的人活的更好”的错觉,试问久而久之有谁还会愿意去当这个“傻瓜”。

第二,建立良好的舆论环境。社会可以充分利用广播、报刊、电视、网络等现代化社会舆论工具,创造积极向上、健康进取的社会舆论,特别是利用率最高的网络,从目前来看,网络病毒、黑客、网络垃圾和有害信息日益猖撅,毒害大学生思想,因此无论是国家的有关部门还是高校都必须加大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和开发,将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剔除,防止不良信息在网络上流传、泛滥。同时还应该加快网络立法建设,将那些没有触犯法律的网络不道德行为,通过各种舆论媒体进行道德上的谴责,对那些网络违法行为进行法律追究,优化网络环境,以便在网络上形成一种良好的育人氛围,对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有着积极的作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处于教育的核心位置,是一个相对独立于复杂社会的“净土”。在这块纯净的土壤中,开展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是最为合适也是效果最好的。因此科学的教育模式应该是以学校道德责任培养为中心为纽带,联结起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三者形成教育合力,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对教育环境进行优化时,不能仅仅优化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或另外两方面,而应全面优化,才能使这三者的力量发挥出最大的合力。

[1]约翰·马丁·费舍和马克·拉维扎,杨绍刚译. 责任与控制——一种道德责任理论[M]. 华夏出版社,2002:7-8

[2]郭金鸿. 道德责任论[M]. 人民出版社,2008:220-225

[3]伍顺华. 当代社会道德责任之研究[J].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年10 月

[4]陆传照. 道德责任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J]. 现代哲学,2000 年第1 期

[5]朱平. 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检测与评价[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3):300—30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