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气韵流转涵咏诗味——听魏星、王莉古诗教学有感

时间:2024-05-10

刘春华

气韵流转涵咏诗味
——听魏星、王莉古诗教学有感

刘春华

观摩教学名师教学,感受名师风采,评味名师教学风采,是中青年教师吸取他人之所长,改善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选择了两名有代表性的教学名师教学诗歌的风格,其受益深刻。作者从魏星的《古诗两首》教学中立足于读,即感受性朗读、理解性阅读、比较性阅读、升华性阅读,悟出了诗歌的情感与境界。从王莉的《枫桥夜泊》悟出了古诗韵味、画面感、“愁”意,可谓收获颇丰。

诗歌;气韵;涵咏;观摩

诗如歌,歌如诗,所以,诗的音乐性最为鲜明,宜读,宜颂,宜吟,宜唱。想起梁实秋先生也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咏也就是诵读。”他还回忆小时读书老师朗诵时而“咬牙切齿,声震屋瓦”,时而“轻描淡写,如行云流水”,而学生“细心聆听,在理解诗意之前,已经相当的体会到诗的美妙了”。于是全班学生也仿诵读“如鼎沸,如虫鸣,如鸟喧,如蝉噪”,这应该是较早时诗歌教学的课堂模式。那时的老师就已经知道要教会学生在吟诵中体悟诗境,借助朗读体味、揣摩诗歌的内在意蕴,是很了不起的!

无独有偶。近期,笔者有幸观摩了“苏派新生代”名师魏星与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王莉的两堂诗歌教学课,感受到了他们教学艺术的无穷魅力,他们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教态,诗一般的课堂,怎一个“读”字了得!

一、读出层次,悟出气节

先来看看魏星的《古诗两首》教学流程:

1.感受性朗读。指名朗读《石灰吟》《墨梅》。这一环节是检查预习。并要求学生把诗读正确,读流利,重在对诗的初步感知。

2.理解性阅读。(让学生齐读《墨梅》后),师:这是王冕写在画上的诗,你看到那幅梅花画了吗?

生:看到了。

师:怎么看到的?

生:一边读一边想象。

师:梅花开得怎样?

生:淡淡的。

师:读出这个意思!(生读)

师:与颜色好的梅花相比,我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把这个意思读出来。(生读,师提示读得“淡”!)

师:那淡淡的清香从画中流溢出来了没有啊?谁再来读?(一生再读)

师:那淡淡的香气充满了书房,庭院。谁再来读?(一生读)

师:那淡淡的香气啊,流进了王冕的心里,也流进了我们的心里,谁再来读出这种感觉?(生齐读)

师:读到这里,你能理解诗意了吗?(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

……

诗歌的教学,诗意的理解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环节,而本课的教学,魏老师并没有逐句讲解诗意,而是用这种读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悟了诗意。读悟相伴相生,是本堂课一大特色。

3.比较性阅读。师让生把两首内容不同,语气不一样的诗放在一起,再轻轻读、静静想,找出它们的相同一处,根据生的读后交流,读出:“白是一种颜色,而清白就是一种品质。气是一种味儿,而清气就是一种品质!”师再让生感情朗读,读出这种品质。这个环节,师让生在读中悟出了情感!而“静静想,轻轻读”也让生在静心屏气中感受了作品的韵味,悟出了诗的情感。

4.升华性阅读。这是课的高潮所在。师在引导练笔(迁移性阅读)后,配乐介绍了两首诗的时代背景及作者。把学生也引向了诗人的内心,感悟了诗人的气节,师再激情引读,生慷慨接读。一堂课在读中戛然而止,却许久难让人回神!

课堂的文气来源于老师的才气,教师的才气激活了文本——对诗精妙的处理。教师的才气也激活了学生的语文意识!这是一堂宽度与深度相辅相成的读诗课!

二、读出诗味,品出愁绪

再看王莉的《枫桥夜泊》

1.读出古诗韵味

……

师:一首没有生字的古诗,却有几个难念的字。(标出音节)能读吗?

(生自读,齐读)

(师评价字音和读法后):孩子们,看着老师的手势,再读。(生读)

师:明白老师的手势吗?读诗时注意:一声拉长点,二声扬高点,三声拐弯点,四声降低点。诗的韵味就读出来了。

(师结合手势。感情范读)

师:来,孩子们,先尝试读第一句。(生读)

师:很好,韵味出来了,再读。(生齐读全诗,效果比刚才好多了)

这个环节,王莉老师在指导学生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利用手势引导生读出诗的韵味,老师的范读一叹三息,细致到位。再加上声音的韵味十足,学生也就读出了诗的言韵美。

2.读出画面感

师:美是诗的韵味,更美的是诗描绘那幅画面,孩子们闭上眼,听录音范读,想象画面。(生描绘“听”到的画面)

师:(用语言描绘画面)读前吸气,酝酿感情,用心去读,古诗的感觉就出来了。

(生再读,描绘看到的画面,就精彩多了)

我想,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了!

老舍先生说:“朗读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而外,还要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我们不要叫文字老趴在纸上,也须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而诗歌抑扬顿挫,琅琅上口,音节优美,气韵流转。因此,窃以为诗歌的教学,不应该再倾向“肢体式”的模式。正应该如梁实秋的老师,魏星老师,王莉老师等一样,以“读”作为诗歌赏析的重要手段。应当在“读”中感受美,鉴赏美,内化美,创造美。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获得审美愉悦,人格提升,个性张扬。我们无需把他们培养成诗人,而要让他们爱诗,读诗。在诗歌的殿堂里陶冶性情,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上放飞心情!

(作者单位:四川武胜县民族小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