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孔令鹏
初中唱歌课应重视对歌曲的选调
孔令鹏
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唱歌教学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其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演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而在实际教唱歌曲时,我们常会感觉到所唱歌曲如果采用不合适的调,同学们唱高音就常出现喊叫、跑调等现象,很难把歌曲唱好。为了能对所唱歌曲选择合适的调,则要求老师们在键盘上能够驾驭各种调,了解中学生的音域并根据每首歌曲的音域确定调,采用教、学、唱分开“一歌多调”等方法,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使我们在唱歌教学中重视对歌曲的选调,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歌唱和教学效果。
唱歌;选调;适合;变声期;教学效果
在初中唱歌课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在演唱歌曲高音时出现喊叫、跑调、虚假、不唱等现象。总结这些现象的出现,除了大部分学生不会正确的发声方法和部分学生处于变声期外,多是老师在教唱歌曲中对歌曲的选调不合适所致,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同学们歌唱的积极性。
初中阶段男、女学生都处于青春期的变声阶段。尤其是男学生,高音上不去,低音不下来,而且嗓音嘶哑、发声疲劳、易出现病变。有些歌曲如果老师们采用课本标注的原调来给同学们教唱、伴奏,就很可能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学过声乐的学生来说,由于声乐老师对他们的一对一上课形式,能为所学所唱歌曲定适合他们演唱的调。而对于在学校上集体课的学生们来说,他们不知道什么歌应该唱什么调,一般都是被动的老师在琴上弹什么调,学生就唱什么调。如果对所唱歌曲选调不当,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歌曲演唱的积极性。单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教唱歌曲时对歌曲的选调就显得格外重要。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所有的歌曲都有调,而且都是作曲家在创作歌曲时定好了的,何必还要另选调,是否多此一举?其实不然,作曲家在为歌曲定调时是按照他自己的创作意图与构思,并尽可能完美地表现作品的音乐形象来设定的。但是事先定好的调未必适合所有学生演唱,尤其是处在变声期阶段的中学生们,我们还要根据学生们的嗓音特点,音域的宽窄,歌唱能力等情况作适当的调整。当然,有些歌曲的原调本身是适合同学们特点,就不用调整了。
如何选择歌曲的调适合同学们的演唱,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拙见:
音乐老师一般都接受过键盘的学习和训练。但有些音乐老师并不是键盘专业,而是声乐或其他专业,很难对键盘上的各种调做到尽善尽美。尤其是有些不好伴奏的调,如:#C调、bG调、bA调等。有时,学唱歌曲碰到此类调时,有些老师可能就回避了这种“困难”,如:把bG调改为G调或F调。这样,老师的“困难”解决了,而学生们的“困难”就增加了。所以,要想把唱歌课上好,作为老师一定要熟练键盘中的各种调。
所谓音域指某人声或乐器所能达到的最低音至最高音的范围。而处在变声期的初中学生来说,喉头、声带增长而伴随的声音嘶哑、音域狭窄、发声疲劳、局部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从而导致唱歌时与儿童时代不同。如过分使用嗓子或超出他们的音域范围,往往不是比较尖高类似假声,就是变得非常低,象破锣那样难听,常会引起嗓子的不适,甚至导致声带的病变,比如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等。变声期一般出现在13—16岁左右,13岁左右的男女声音域一般在e1—d2(mi—re);14岁左右的男女声音域一般在d1—c2(re—do);15—16岁左右的女声音域在c1—b1(do—si),男声音域在e1—d2(mi—re)。这里我们可以看出13—16岁之间的男、女生音域一般最高不过是d2(re)。作为音乐老师必须了解初中学生的音域,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音域来为演唱的歌曲选调。
教师在备课时,应对所教歌曲作较为细致的分析,找出歌曲的最高音和最低音,再根据学生们的实际唱高音的能力确定合适的调。比如说,人教版七年级歌曲《桑塔•露琪亚》,课本定调为C调,歌曲音域为大九度d1—e2(re—mi),这首歌的音域实际来说已经超出了学生的最高音域,又加上歌曲第二乐段(在这黑夜之前,请来我小船上,桑塔露琪亚………)多在高音区上演唱,在演唱歌曲时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采用课本中的C调,那么多数学生唱高音时可能用假声,喊叫甚至感到困难而干脆不唱了。这样的唱歌课教学是失败的,是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我们必须对歌曲进行选调,采用降调的办法,先降到B调,这样歌曲的最高音就落在#d2(#re)上,比原来的调降低了一个音,多在同学们的音域范围内,学生唱起来效果可能就会好多了,由于歌曲的第二乐段多在高音区,唱起来如果还是觉的困难,还可以再降半个音到bB调上。
当然,要根据每首歌曲的音域做调整,歌曲音域如果非常适合中学生的音域,那是不需要选调的。比如,人教版七年级歌曲《渴望春天》原调是C调,音域为一个纯八度c1—c2(do—do)。像这样的歌曲,在初中教材中也有不少。
前面已经提到根据每首歌曲的音域来定调,有人可能会问,怎么在歌唱教学中还采用“一歌多调”的这种方式?原因很简单,我们要采用教、学、唱分开的办法,也就是说,一首歌曲多个调来学唱,教是教的调,学是学的调,唱是唱的调。原则上老师在选调时,学唱的调要比演唱的调要略低一点。比如说,人教版八年级歌曲《洪湖水,浪打浪》,这首歌曲课本原调为F调,音域为十度c1—f2(do—fa),按这首歌的难度,应用E或bE调来演唱,由于学生学唱时反复练习,可能还会觉得吃力,如果再降低半个调,用bE或D调来学唱,学生会感觉容易的多,等学生们学会后,再用E或bE甚至F调演唱,效果一定比开始采用原调F、E 或bE调要好。歌曲中所采用的调略低一点,学生在长时间反复地演唱歌曲,嗓子不会感觉到很疲劳,学起来比较容易。等到学生们能够熟练的演唱歌曲时,再用高一点的调来唱,既能够达到我们想要教学效果,也能唱出好的音响效果,又能调动学生们学唱歌曲的积极性,可谓一举多得。
根据这几年的教学体会,把现用初中教材(人教版)中的部分歌曲的原调与实际学唱用调作一个粗略比较,供大家参考:
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都处于变声阶段,其声音高不成、低不就。但在低年级和高年级中还存在着部分没有变声和已经变完声的学生,他们有他们的自然音域和嗓音特点,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还有学生,本身嗓音条件比较好的,有的还找声乐老师专门学习过声乐,他们的歌唱能力整体要比普通学生强,但他们不能代表所有学生的歌唱水平。所以老师选调时,要面向大多数学生。对于个别嗓音有特点或专门学过声乐的学生来说,可让他们单独演唱歌曲,老师则可以选适合他们演唱的调为其伴奏,这样既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风采,又能够调动其他同学学唱歌曲的积极性,还能使我们的音乐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还要补充的是,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学唱歌曲时,多听歌曲范唱,采取听学歌曲的原则。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教材给的歌曲范唱,大多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歌手、中外著名歌唱家和专业合唱团演唱的,唱的大多都是歌曲原调,甚至为达到好的音响效果,有的歌曲用的调比原调还要高。比如前面提到的歌曲《桑塔•露琪亚》,教材给的范唱用的就是比课本标注的原调C调还要高的D调,甚至中外歌唱家们的范唱是bE调。所以,老师应尽量少的让学生们跟随这样的范唱大声唱,如需跟唱也要默唱或小声唱或假声唱,等学生们基本唱会后,再由老师选合适的调,为学生们练习、巩固。
总之,初中唱歌课教学,如何为歌曲正确选调,不仅在上述几点上加以重视,在教学思想上老师也要引起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我们的唱歌课教学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学生在唱歌时因调的不合适而出现的喊叫、跑调、虚假等现象才能得到纠正。
(作者单位:山东泰安市实验学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