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时间:2024-05-10

文/张洁 武晓鹏

(作者单位: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文/张洁 武晓鹏

目前,对于进入内涵质量提高阶段的高职教育来说,构建高职院校专业评价机制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已经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因此,对于高职院校,专业评价体系的建设方向已经从原来的体系基础框架构建变成了现在的内涵指标精细化构建。要求操作性强、行业匹配度高、毕业生就业意向高、多角度多层次。本研究用6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来构建此体系,使其具有更高的适应性、系统性、目标性和兼容性。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问题;专业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高职职业技术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不可或缺的构成,承担着培养企业需求度高的技能性、应用性人才的重任,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普及划上了浓重的一笔。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扩招,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伴随而生,如专业对口率低、实习就业留任率低等。

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就要从原来框架建设转为内涵建设了,要开始深思专业建设是否合理,是否需要专业新增、裁撤或改造,专业建设的评价指标也要从原来“是否要有这专业”变为“这专业如果要建设是否合理,行业是否认同”。评价指标体系要从以前的单一性发展成为复合性、特色性和多层次性了。

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问题

(一)专业结构不合理。高职教育起步阶段时,专业建设重点在于搭建自己的专业体系,属于专业建设初级阶段,甚至有些院校在条件不具体的情况下盲目开设新专业,导致新专业行业调研不够、产学结合不足,且各职业院校专业相似性高,专业“同质化”严重,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要;或者围绕学科或者是产业链、岗位群开展专业建设,导致专业建设群路径之争,而专业建设群也只停留在“拉郎配”,即两三个专业“拼盘”,导致专业群建设浅表化。

(二)专业建设的人才少。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和核心,高职院校老师的专业能力决定着学校课程建设的水平。所以高职院校领导也开始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加大了师资队伍的引进,学历大多都在研究生,但是真正专业对口、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却不多,这就导致能参加专业建设的人才不多,而且不同学科专业之间教师队伍的发展也不平衡。

(三)课程结构建立不合理。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应与当地的经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一套配套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不同程度的存在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例如,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模仿本科院校,注重理论性与知识性,忽视应用性与实践性。而且在课程内容上缺乏对学生的启发性,缺乏创新性,学生不能做到学以致用的独立解决问题。

三、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评价存在问题

现阶段来说,高职职业技术教育已经度过了构建基础规模的阶段,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职院校新的指标,这就要求建立一个系统、多元、开放的专业评价体系。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较晚,现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在专业的评价体系中,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融合度、专业设置与学生职业发展的满意度、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指标并没有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从某种程度上就不能很好的体现出高职院校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除了部分的高职院校通过第三方评价机构来调研自身专业建设,从而对专业进行评价,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明确的专业评价指标,其评价的侧重点往往只是针对该院校专业发展的某一环节或者问题,如教学质量评估、课程体系评估、学生就业率评估等。

四、高职院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科学构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评价专业建设,是实现专业快速、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是将专业建设的要素组合成逻辑体系,对每个要素给予量化评估指标。由此构建的专业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组成。

(一)专业定位

(1)专业布局与市场需求。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经济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的基本条件,专业设置必须要与当地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实行对接,同时每年应对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深入调查研究,使专业设置紧紧围绕产业对应岗位需求,从而满足人才市场的变化,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2)专业培养目标。一方面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与对应的岗位群一致,做到学生职业发展定位与科学分析职业岗位认知相统一,以此来体现出能力本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就必须实行校企结合,双方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根据企业的要求,设置专业内容,双方共同开发教学资源,从而达到学校与企业的共赢。

(二)师资队伍

(1)师资力量专业化水平。聘请有一定理论基本的企业专家或者有高级职称,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教师担当专业带有人。专业教师要对课程教学与学术有一定研究,并教学质量好,骨干教师应以中青年为主,富有活力,并且人均应主持不少于1项院级以上级别的课题研究;专任教师应专业知识丰富,、人均公开发表论文(或获奖项目、或技术专利、或著作)不少于1项(篇/部)。骨干教师与专任教师都应有获奖成果。

(2)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应打造一直以1到2名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4到6名骨干教师为中层,以专任教师为基础的教师队伍结构。并且专任教师队伍本科学历以上的比例不应少于18%,充足的专任教师,不仅能满足本专业教学的需要,还能在学历、年龄和职称方面使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同时聘请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特别是实践课教学任务。

(三)实习实训条件

(1)校内外实训条件。建立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对于高职院校十分重要,但是怎么布点,什么什么功能却是对领导者的考验,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功能明确,不单以完成对学生主要职业技能训练为目标,更应该能够满足课程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

(2)图书馆资源与教学资源相结合。学校图书馆内馆藏丰富,除了海量的课外读物外,还有大量的专业图书资料、专业报刊来满足教学及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条件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立体的学校条件,这样软件与硬件相结合,能够培养出浓厚的学校氛围。

(四)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

(1)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开发应参照相关职业的资格标准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每个专业要建立优质核心课程,实训课要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纳入课程内容,使课程和教学内容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资格鉴定接轨。要积极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灵活化教学方式,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2)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作为课程体系中重要核心环节,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训紧密结合,实践课时和顶岗实习时间应接近总课时的50%;同时,需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模式。例如在真实企业环境下进行岗位生产性质实训。

(五)人才培养质量

(1)教学质量。学校要对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教与学奖励惩罚制度,且机制运行与效果较好。学生学业考核方式多样,成绩管理严格,教学过程的信息保存完整。

(2)职业资格。学校实行双证书制,毕业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学生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比例≥80%,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各项职业技能竞赛,在省级相关竞赛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高职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达到高级工和少部分达到技师的职业资格水平,至少是理论部分要达到这种水平。我们提出的目标是:所有高职院校的学生都要达到中级工水平,有一部分人达到高级工水平,少数人达到技师水平。

(六)招生与就业

近三年本专业录取新生平均报到率≥60%,该专业近三年每年录取学生数量≥30%,该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当年就业率≥60%,抽查近三年该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40%,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80%以上。

五、小结

高职院校专业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作出的必然选择。为进一步激发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由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由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评估专家委员会具体评估。

(作者单位: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

[1]董刚,杨理连.高校院校内涵式的要素解析与途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0(27).

[2]周建松.构建开放、多元、立体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2(8).

[3]赵绥生,赵居礼.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评估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11).

[4]靳启颖.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比较研究[J].职教通讯,2011(21).

张洁(1986.09-),女,江苏扬州宝应,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农林大学,现就职于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酒店管理团队,研究方向:教学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 武晓鹏(1985.03-),男,河北邯郸,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农林大学,现就职于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系办公室,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G717

:A

:2095-9214(2015)03-0162-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