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文/周宝玲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教育学院)
浅论体谅模式及对我国中职院校德育的启示
文/周宝玲
体谅模式在学校德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情景型的教材、教师的导向示范作用以及角色尝试性的德育方式着手深入介绍了体谅模式,并就体谅模式对我国中职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实践活动方面的启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体谅模式;中职德育;启示
道德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学校德育专家麦克菲尔首创的。该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其一大特色是,它的理论假设是在对学生的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的提出的,它的教材也是取自对学生的调查。而且道德体谅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一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殊性,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所以,把体谅模式运用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上要结合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1.课程内容应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不仅课时少,而且质量不高,教师和学生对德育课程的积极性不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的内容基本上还是围绕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感情。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德育内容紧密联系国家政治生活,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但是这种教学内容忽略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那些升学无望、厌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所以他们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的目的很明确:学一门技术,为以后就业做准备。所以这种说教式、灌输式的德育课程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大,所以效果也可想而知。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课程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还是一些道德认知、判断不健全的青少年,因此在设置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认知、判断及自我教育能力上。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选取学生所能理解、接受的内容,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比如将德育内容和学生以后就业后可能遇到的一些道德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举既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学到一些非常有用的知识和经验。
2.加强中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的建设
从古代开始我国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荀子更是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因此教师是一个非常受人尊敬的职业,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思想政治教师的自身政治思想道德作风的素质也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思想教育的方向和成败,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成为中职院校管理的重点。此外,中等职业学校的另一个实际情况教师的学历普遍不高,且以年轻的教师为主。因此,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的建设也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情况。首先,中职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师德理念。教师必须要视学生为独立的个体,他们有其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平等的师生观。因此对于一些学生的所固有一些道德观,教师不应该一棒子打死,从而就给其打上坏孩子的标签。相反,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其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其次,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是本科毕业的年轻教师,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学校应该把师德建设切实落实到学校的管理制度中,以激励教师弘扬优良师德师风;同时进行师德师风建设要贴近实际生活,杜绝假大空,只有把师德师风建设与解决教师的实际生活问题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才能使教师积极主动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才能使教师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同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相信学生的道德素质一定会不断提高的。
3.开展开放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德育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开展开放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学生不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而且中等职业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其必须要进行社会实践,因此学校可以利用其契机使学生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顶岗实习或校企合作中让学生学会关心体谅、理解同事的认知模式,从而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的特点;而且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必须表现的像真正的职场人一样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和生活中问题,其结果是增强学生对行为后果的想象、理解和推测能力、消减中职学生的叛逆心理、增强责任意识;此外,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接触到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促使其设身处地体谅他人的动机,这些都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判断的成熟,从而使其成为一个真正人格健全的人。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教育学院)
[1]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
[2]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M].2002.
[3]张晓瑜,体谅模式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6月
[4]景光仪,西方体谅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德育资讯》,2006年10月
周宝玲(1990.09-),汉,河南驻马店人,学生,在读硕士,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
G41
:A
:2095-9214(2015)03-0164-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