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作者简介:苏姗姗(1980-),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摘要:以重庆市200名初中流动人口子女为被试,采用量表对其学校生活的适应程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适应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性别差异上,男生在成就动机、父母期望和家庭帮助三个因素上得分高于女生;在年级差异上,三个年级的学生在各项指标上均不存在明显差异,也即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适应程度没有因年级的升高而趋向适应性好。依据研究结果,人格特质与社会背景资源两个因素与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适应性呈显著相关。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适应程度;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5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3-0275-01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既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劳动者,同时流动人口的各种生活教育需求也需要更多的关注,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其子女的就学问题。虽然流动人口子女普遍能够找到接收学校,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的学校适应程度并不理想。
二、研究方法
(一)抽样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五所初中随机抽取了共200名因父母进城务工而就读的学生,其中男生109人,女生91人,初一100人,初二50人,初三50人,问卷发放后共回收174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87%。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之研究工具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生活适应性影响因素量表”。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经过了严格的检验,全量表的同质性信度(Cronbachs α)为0.94。该量表的形成经历的大致步骤:①项目收集:通过整理有关数据和文献资料获取相关的有效数据资料;②项目分析:分析量表中各个可能项目的临界比率值CR值,保留达到显著水平的项目;③探索性因素分析。研究者采用极大似然法抽取探索性因素,通过斜交旋转法得到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同时去除因素负荷小于0.4的项目。经过各项数据分析整理,汇总,再从此量表中提取出有关的因素。
(三)统计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和Amos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流动人口的学校适应性受多种因素影响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与统计,研究者发现,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适应过程是一个复杂、漫长,多变的过程,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同也会导致其所起作用不同,对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心理影响也不同。本文主要研究学校环境、父母期望、成就動机、教师态度、同辈群体、性格特征、家庭帮助、师生关系这8个因素对学生适应性所产生的影响。
(二)各因素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影响
回归系数检验的结果显示,八个影响因素与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适应程度有显著相关,各因素对该程度的标准回归系数表见表1。
表1各因素标准回归系数
影响变量多元回归(R)相关系数(r)
成就动机.80.69
学校环境.64.60
父母期望.70.60
师生关系.63.62
教师态度.81.71
同辈群体.86.60
家庭帮助.69.60
性格特征.57-.42
四、研究建议
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教师态度与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适应程度显著相关。在中小学,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与其学业成绩呈现明显相关,因此,在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教育中,教师是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适应的主导者,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流动人口子女产生清晰而有效的影响。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如何看待学生,就会有何种学生观。流动人口子女或许因为自身成长经历的原因使得他们的行为举止并不吻合教师的期望,这就容易使得教师以一种异于其他学生的眼光看待他们,无形中形成他们适应学校生活的障碍。
2、建构平等的发展观
流动人口子女因其受教育经历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在德智体各个方面的发展所呈现出来的表现可能是落后于非流动人口子女的,但是教师应该建构一种平等的发展观,即给予所有学生均等的发展机会比如课堂提问、参与各种课内外活动等,让流动人口子女有机会融入到正常的学校生活中去,让他们不因暂时的发展落后而导致永远的发展落后。
3、理解生成性的评价观
现行的学校评价大都是以总结性评价作为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最终依据,但是,由于流动儿童子女自身各方面发展的暂时落后,使得他们在总结性评价中获得的肯定较少,而这必然会影响其对学校适应的信心,因此,教师应通过理论学习与专题研讨理解生成性评价的含义,并把其应用于教学评价的实践中,比如,不以各种活动以及考试的最终表现结果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而是以每个学生每次进步的大小作为评价的依据,这样一来,即使是各方面发展暂时落后的流动人口子女也有机会在各种生成性评价中获得应有的肯定,并借此树立学习的信心,更好的融入学校生活。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本文系教育部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我国西部地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生活状况的人种志研究”(项目编号12YJCZH175)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荣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以兰州城区为个案[D].西北师范大学,200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